網頁導覽

張公燿昌老居士往生記(淨業)

  張公燿昌老居士,台中縣后里鄉內埔村人氏。生於民國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往生於八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是台中市佛教蓮社后里佈教所所長。

  張老居士世居后里,曾任公職於后里鄉公所,約有三十年之久。民國六十四年退休,當時只五十歲左右。退休後,專心經營個人事業,尤以晚年開設二家石材公司,專門生產大理石、花崗石等製品,最為成功。 張老居士在事業上,是十分超拔出色的商人,然一點也沒有浮靡現實的商賈氣。反之,心地十分寬厚,為人謙虛樸實,並常存感恩心,認為事業上,之所以能夠一帆風順,乃是眾人所賜,理應報答社會,回饋鄉親。

  因心懷慈悲,引發宿世善根,時時嚮往佛法中的梵唄、唱讚、誦經、念佛等儀軌。在民國六十五年左右,帶領了十八位蓮友到菩提仁愛之家學習梵唄。受到台中佛教蓮社導師 雪公老恩師的精神感召,發心在自宅設立后里佈教所,迄今二十一年。期間先後禮請蓮社的林進蘭、林美津兩位居士到后里講經弘法,舉辦法會。又與當地的陳進丁居士組織后里助念團,團員約一百五十人。七十四年到八十年間,每週六及暑假在自宅舉辦國學啟蒙班,啟請蓮社的年輕老師們,前來后里教導蓮友子弟背誦三字經、千家詩等國學,及唐詩吟誦和書法教學。並安排有念佛共修等課程。每週六晚上,張老居士及夫人王賽金居士必為這些莘莘學子們準備點心,張羅場地。此種由民間團體辦學的精神,屢獲臺中縣政府及后里鄉公所的獎勵。

  張老居士除致力於教育文化事業外,亦擔任菩提仁愛之家董事,為慈善事業出錢出力。每年台中蓮社、仁愛之家舉辦冬令救濟,或大專佛學講座、國學啟蒙班,他更是召集后里蓮友在財力上及廚房工作上,不疲不厭的護持著。

  老居士身體一向硬朗,很少生病,為了佛法、為了啟蒙班、為了蓮友,經常奔波於台中、后里之間。往生前一年,作例行健康檢查時,在肝臟發現有惡性腫瘤,曾到長庚醫院手術,也到日本朱光會、大里市仁愛醫院治療。但因癌細胞擴展迅速,於今年六月二十四日在大甲的光田醫院治療時,身體較不舒服,受到止痛藥、鎮靜劑的影響,精神略顯昏沉,表示要回家。二十五日下午病情轉壞,台中蓮友趕來探望。鼓勵老居士一定要放下一切,一心念佛,之後,連友便開始助念。二十六日早上,林進蘭居士為了提其道念,在耳邊勉勵他說「您在世間的事業都做得很成功,現在也一定要成功地往生西方。」

  中午過後,原本昏沉的他,忽然清醒,似回光返照,望著擺設在眼前的阿彌陀佛接引像,耳邊並傳來臺中蓮社法務主任的勉勵:「師伯!您要放下一切,提起阿彌陀佛的聖號,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早日乘願再來,廣度眾生。」

  就在這關鍵的一刻,老居士頭一抬,睜眼看著佛像,面帶微笑,安詳地往生,享世壽七十二歲。老居士在往生那一刻,連友們見其眼角留有淚光,應是悲欣交集之瑞相。荼毗後,由蓮友撿得的舍利,即有半瓶膠卷盒之多,呈翡翠及金黃色澤。

  老居士在往生前幾個月,預知來日無多,將事業交代子女之後,每日都在阿彌陀佛像前靜坐,凝視著佛像,不言不語,一心念佛,作往生之準備。曾向林進蘭居士說:「我在佛前念佛,似乎見到阿彌陀佛對我微微的笑。」這種深信淨土念佛法門,放下一切專心念佛,切願往生之心,堪為學佛者之模範。老居士這一番令人稱羨的不凡成就,因緣何在呢?

  老居士早年受日本教育,深受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儒家「忠義思想」影響,在肝臟腫瘤手術後,有幾位蓮友去探望他,在談話中他一直反覆強調:「自皈依三寶後,我未曾背叛佛法的信仰,沒有背離蓮社,沒有違背 雪公恩師的教誨。」老居士從外道轉信佛法之後,就堅持蓮社主張的淨土法門,一門深入,專修淨業,未曾有改修其他宗派的念頭。

  他身兼兩家公司的董事長,晚上不應酬,每天九點多就寢,清晨三點起床與夫人一同作早課。凡有蓮友往生助念消息,一定熱心參與,全力以赴。早年,連友不多,助念組織不完備時,有人請求助念,張老居士即開著九人座廂型車,上面坐滿了蓮友,來到臨終者的家中,或者是殯儀館的停屍間,停下來後,便開始輪班助念,一直到八小時圓滿後才離去。又經常領著佈教所的蓮友們幫忙喪家料理後事,從助念、告別式到作七圓滿為止。因此,攝受許多蓮友也來護持佛法、參與助念的行列。

  在自修、益眾上,老居士有此成就,其賢內助王賽金居士的護持,功不可沒。老居士夫婦彼此都以「同修」相互稱呼,舉凡每天的作息、早晚二課,或助念、護持法會、協助啟蒙班,以及供養布施等,同修王賽金居士無不支持配合,真是名副其實的「同修」,佛法上的菩提眷屬。

  張老居士忠厚篤實,勤於任事,然為人木訥,不善言辭,在后里佈教所未曾講過一堂佛法。但是,其臨終時的正念分明、捨報安詳,一百多人助念二十四小時,停靈期間,絡繹不絕的誦經、念佛、弔唁人群,以及三百多人的參加告別式,這豈非是老居士最後的現身說法?講了一堂最精彩的佛法,將「深信因果、信願念佛」的平實妙法,銘刻在人們的內心深處。

補白:
西方故國早回還,人命無常呼吸間。
有限光陰當愛惜,今生蹉過出頭難。
──一元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