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道老居士事略
作者:智展
本文:
周邦道老居士(一八九八——一九九一),字慶光,江西瑞金人,為中華民國首屆高考榜首,世人譽為「民國狀元」。曾任江西省教育廳長、國大代表、考選部次長等公職,臺灣各佛教團體(如:菩提仁愛之家、慈光圖書館……等)董事長、常務董(理)事,及中興大學(時稱臺灣省立農學院)教授、文化大學佛學研究所所長等職,時人以「通儒」、「佛學善知識」、「教育方家」尊之。
慶公與夫人於來臺初期(民國三十九年)皈依佛門(按:皈依師為虛雲老和尚),學佛歷程則與李雪廬老居士因緣尤厚,於雪公門下研治佛學,終身以勤修淨業、往生蓮邦自期。他雖貴為廳長、次長、所長,但卻寧靜澹泊、處世謙和,且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留給後人無限緬懷。今謹據《周老居士邦道紀念集》(慧炬出版社印行)中所收錄關於慶公行誼之篇章,簡要摘錄幾則如後,且讓吾人再次瞻仰這位佛門長者的非凡風範。
自奉至薄 儉而好施
在慶公的《紀念集》中,許多人都提到了他老人家「儉樸」的美德,這與他成長的背景有關。慶公的家境在祖母那一輩的時候非常清寒,家裡窮到每餐炊食只有用壞的半邊鍋和一個碗可用,為此,家人還得輪流用這唯一的碗吃飯。為了紀念那個辛勤刻苦的年代,慶公晚年定居臺北內湖時,特將居所的客廳定名為「半鍋一盌之堂」,以此自我警惕,同時也勉勵子孫,培養勤儉的美德。
慶公的儉樸充分地展露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席淑媛女士在〈半鍋一盌德馨十方〉一文中便說:「由於慶公儉樸的個性,在他任職國大代表、考選部次長期間,每逢開會或活動,他都搭乘公車往返內湖、臺北,甚至到八十開外仍奉行不輟。他一向不自我宣傳,不誇張自己,有人請他寫文章或寫某人的追悼文時,字裡行間都流露出誠誠懇懇、真真實實的感情,絲毫不做作,更不會藉此宣傳自己,真是一位實在的人。」
然而,慶公的儉樸並不代表他吝嗇,凡是護持佛法或贊助慈善公益之事,他總是慷慨捐輸。劉勝欽先生在〈世出世間兩俱圓滿〉一文中說道:「有一次,隨同慧炬社創辦人周子慎老居士到考選部拜訪慶公,在會客室等候時,和一位部裡的職員聊起天來,他說:『我們這位周次長啊!你不要看他自己節省成這個樣子,他做善事可大方得很哩!每個月都拿出許多錢捐給佛教道場和慈善機關。』我問他從那裡得來的消息?他說:『我怎麼會不曉得!那些錢都是經我手匯出去的,每個月如此,從不間斷。』經他這麼一說,我想到慶公經常穿的那 幾件在他年輕時也許曾經流行過一陣子的衣服,想到他出入常以公車作交通工具,想到他對慧炬社的捐輸……。原來他不但在公務上盡忠職守,在護持佛法和贊助慈善公益也是盡其所能,傾其所有。」
貴為國家高級公務人員,慶公身上看不出絲毫的驕奢氣,與時下政治人物對照,豈止天淵之別!
溫和謙恭 外儒內佛
慶公的美德除了「儉樸」之外,他待人的溫和謙恭,也令許多人念念不忘。莊南田先生在〈悼一代聖哲〉中說道:「任何場合,我從沒有見過他動怒生氣或批評別人。以他的身分、名望、年紀,即使對社會或某些頗有可議之處的人發表評論,甚至在我們這些晚輩犯了過失的時候責罵幾句,應該也不算是不得體吧!但他從不如此,所表露的,只是慈祥的長者風範。有一次,我們跟隨慶公老師到臺中蓮社聽雪公老師開示;一見面,他立即跪在地上向雪公頂禮。老先生年紀已經這麼大了,禮數卻一點不含糊,我們那敢怠慢!趕快也趴下去頂禮 如儀。雪公老師也照樣向他還禮。他們這些老先生,的確具足為大眾作師表的條件。這些印象在我心中一直鮮活清晰,就像深深烙印在心坎中,我相信,今生今世,是永遠不會磨滅了。」
王熙元先生在〈身通儒佛一典型〉中,對於慶公的為人亦有相同的感受,並將他的這種行持,歸因於儒佛修養上所下的工夫:「我們從來沒有看過他疾言厲色過,也從來沒有看過他動怒生氣過,他的身心修養,正是來自儒家的正心、誠意與修身之道,也是得於佛家不貪、不瞋、不癡的行持功力。」在政界、學界深具名望,但卻沒有絲毫高高在上的架子,反而令接近的人如沐春風,並為他的修養深深折服,由此可見慶公在德學上的自我要求之高。
一心念佛 求生西方
在蕭子明先生為慶公所作的〈事略〉中,對於他老人家在學術上的成就有這樣的敘述:「其於學無所不窺,博覽群書,既沉潛於經史,復優游於內典百家,治儒、釋、道、墨諸家之說於一爐。」由此可知其學問之淵博(註一)。然而,慶公在佛法修持上,卻始終以一般人所謂「老太婆法門」——即「持名念佛」法門為依歸。這一方面是他在李雪廬老居士門下研修淨業三十餘年,受老居士教化、引導的緣故;一方面則當是自己深入經藏後,對於此法門於末法時代的殊勝深明於心所致。
慶公德配楊慧卿夫人在世時,學佛十分精進,往昔與公在南京時,曾蒙地藏菩薩化度其 宅(註二)。其一生老實念佛,臨終安詳往生,並現諸多瑞相之情狀,對於慶公亦有深刻的影響(按:詳參慶公〈景印先室周楊慧卿居士紀念錄弁言〉一文)。故慶公終身亦一心念佛,即使晚年病重(按:因攝護腺肥腫而併發諸症),也不減其道心。往生前一年(民國七十九年),自視體力甚衰,即書遺囑,曰:「人生在世,生生不已,均在『六道輪迴』中,往往來來,……。免苦之道,在于信仰阿彌陀佛,念誦其聖號。信之誠,念之篤,臨命終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中,並要求家人於其臨終前,與臺中蓮社蓮友連絡,請求助念,且所有喪葬皆依佛教儀規,以念佛為主,並望家人今後都能信佛念佛。隔年六月五日,慶公便於內湖寓所安詳往生,享年九十四歲。
在《明倫月刊》二一六期中,曾刊載一篇由凌德麟教授(按:凌教授為慶公女婿)口述、黃德川居士筆錄的〈周慶光老居士往生託夢記〉,記載慶公往生西方後,在女婿夢中出現的情形。慶公說:「我已往生極樂世界,請為我歡喜;我之苦難已經終結,你們切勿悲哀。……我用過各種方式與兒媳們溝通,可是他們過於哀痛,無法見我,所以才來你這裡,請代轉達一些事情,最重要者乃是——『我已往生極樂世界,請為我歡喜』,往後若想念我時,就自己真心誠意念佛,不必假借他人之口,唯有如此誠敬之信仰,才是真實可貴。」由慶公生前信願堅定、修持精勤研判,此夢中所言當真實不虛。
回顧慶公一生,於政界、學界、教界均具名望,備受推崇,然而他老人家卻勤儉自持,澹泊明志,謙和處世,由此已可見其不凡之品格。更可貴的是,能看破生死,隨緣布施,並謹遵經教,精勤修持,此又是世俗凡夫難以望其項背之處。吾人無德無學,修行又悠悠忽忽,見此前賢典型,怎能不以為模範,並惕厲再三呢?
註一:此由慶公曾任《中華大典.宗教類》主編,先後出版佛學、道學大典三十二種可知。
註二:慶公於〈自寫平生〉中嘗謂:「先室棲心淨域,修省翹勤。以孝事雙親重闈,感動九華地藏大士,化身至南京蘭園寓舍,親口啟示,形影忽失,言悉徵驗。所念大悲咒水,清泠瑩徹,瘉疾無數。精誠念佛,燈花屢結舍利。」
「轉載自明倫月刊資訊網」。 作者 智展 374期 18頁
周邦道先生事略
門人蕭子明敬撰
先生諱邦道,字慶光,號龍霧山樵。籍江西瑞金,世居龍霧山下八公排村。清光緒廿四年戊戌正月十九日生,祖諱濟行公,遭洪楊役,八歲孤露,以半鍋一碗,鞠養於曾叔祖嬸;後與祖母鍾太夫人,刻苦成家,長養子孫,故趙夷午資政榜其廬曰半鍋一碗之堂,以彰其先德。考諱榮皋公,忠義仁厚,遭匪囚禁慘戚以終;妣楊太夫人,仁慈賢懿,鄉里稱之亦遭匪刑而逝。先生哀毀之餘,作「先母行略」,歐陽竟無暨戴季陶二先生觀之感而為志墓表碣。先生感念慈暉,嘗乞酈承銓教授為寫「故山別母之圖」,盧冀野先生為作記,名流題詠其上,惜未及攜出,毀於秦火。至臺再倩呂佛庭教授重繢徵題,裝池鋟表,以彌其憾恨於萬一也。
先生幼就私墊,讀經籍。宣統二年入鳳岡高等小學,民國二年轉縣城開智小學畢業。三年春肆業寧都縣立中學,夏改江西省立第九中學,八年秋,由贛教廳甄送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考入教育科。校長郭秉文先生,教務長兼科主任陶知行先生,教授則多博學鴻儒,極一時之盛。
十二年夏卒業,旋歷主河南四師、江西二師、八中、南昌鄉師等校教務,省立寧都中學校長。二十年夏應國民政府第一屆高等考試,以教育行政人員最優等第一名及格,總成績冠於全榜,世以狀元稱之。旋分發教育部,任編審、督學、深受李書華、朱家驊、王世杰、陳立夫諸部長之倚界。其間主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董理當代教育文獻,視察各省市教育,出長國立貴州(第三)中學。撫容戰區流亡員生,勳勞卓著。
三十年春,考試院戴院長召任先生為參事,長院長辦公室機要組,參與院會,延接賓從,掌理簡牘,咸能善盡厥職。其間曾調中央訓練團黨政班受訓。三十四年選調高級班第三期,結業時適值抗戰勝利,發表長西康教廳,因故未就。比還都,奉派長皖贛考銓處,六月教部命長江西教廳,在教廳期間,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為幹事,黨團合併,則為江西省黨部委員。同時兼課國立中正大學、主理考試院有關考試,及英士、廣西等大學入學考試。對於廳務,兢兢業業,整飭風氣,抵礪廉隅,任人維材,不分畛域,造福桑梓,加惠士 林,春風化雨,有足多者,惜以禹甸陸沉,未竟全功。
東渡,任臺灣省立農學院(後改中興大學)教授,後兼課測量學校、東海大學,並任中國醫藥學院副院長、代理院長。五十年三月李壽雍先生出長考選部,受命為政務次長,襄輔機宜,釐訂規章,商提典試人選,參理各種考試,殫精竭慮,悉得其宜。民三十六年原膺選第一屆國民大會瑞金區域代表,而奉命讓與友黨,至臺補中區教育團體代表,兼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並曾為臺中區教文組召集人,於籌策中興、宏揚憲政,獻替良多。
先生受周揚烈,歐陽漸、戴季陶諸先生之感召,崇信佛法,與夫人楊慧卿同皈依虛雲大師。後依證蓮、斌宗二老和尚受五戒與菩薩戒。依李炳南老居士研修淨業,閱三十餘年。歷任臺灣各佛教團體董事長、常務董(理)事等職,而與臺中佛教蓮社因緣尤厚,故任蓮社聯體機構之慈光圖書館董事長、菩提仁愛之家董事長,終其身。五年前蓮社導師李老居士歸西後,諸弟子推崇耆舊,惟先生仰止焉,師事焉。他如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敦聘先生為佛學研究所所長,中華大典宗教類主編,先後出版佛學道學大典三十二種。考選部退 職,復受聘為教授,華岡教授、系主任、董事、名譽董事。先生每以南雍舊雨,誼感苔岑。
昔張子南教授講科學發達史,先生嘗為記述,由中華書局出版。任教部督學時,編教育視導,由正中書局出版、編中國人口數目考,戴院長曾為作序,惜稿佚。後復受命主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無異為一近代教育史篇。中闢教育先進傳略一章,立列百人,人各一傳,然經先生繼續蒐羅,篆成初集二六○篇,由華岡書城殺青;續集亦已篆成六十餘篇,似此洋洋巨著,足以廣發潛德之幽光,垂示方來以模
先生今之通儒,亦今之佛學善知識,更為今之教育方家也,傳道解惑,經師人師,作育英才無數,玉尺掄才亦無數也;而著述等身,多達約三十種,殊難能也,其於學無所不窺,博覽群書,既沉潛於經史,復優游於內典百家,冶儒、釋、道、墨諸家之說於一爐,融會貫通,擷其精華,身體力行,故「其術足以匡時,其言足以救世。」垂之永久而不朽也。至吟詠餘事,亦典雅古樸,格高意遠,足以弘揚詩教,「厚人倫、美教化」,而「移風俗」也。
先生宅心仁厚,處世謙和,儉而好施,恭而有禮,謹言慎行,律己極嚴;疏食布衣,自奉至薄;治事則公正廉明,崇法務實。寧靜澹泊,慕杜少陵之率真,曾文正之拙誠,鐫其章一曰:「豁達露心肝」,一曰:「一生低首拜湘鄉」。昕夕念佛,回向蓮邦,詩文聯語,每存草稿;日記生活,閱七十年未嘗一日中輟。於此可見先生治學之勤,持之有恆,堪與前脩顧亭林先後相輝映。而其高風亮節,碩德景行。尤為人所樂道而仰止者也,方諸古哲先賢,何所讓焉。
先生德配楊慧卿夫人,禮嫻內則,賢淑孝慈,相夫教子,懿德孔昭,亦從李老居士勤修淨業,平生茹素念佛,兼持大悲咒,虔誠過人。昔隨先生寓金陵時,嘗蒙地藏菩薩化度其宅。民國五十一年秋,為報四恩,誦地藏經,屢現燈花舍利,至五十二年二月生西,火化後舍利纍纍,足徵其學佛有成。生五子一女。長、春境,國立中大畢業,陷大陸。其餘子女及婿,皆國立臺灣大學畢業。次子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任職臺糖公司;媳吳含雪,高中畢業,精研中醫。三子春堰,美國密歇根大學航空工程學博士,科羅拉多大學教授;媳陳 懷石,美國密歇根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四子春堤,密歇根州立大學地理學博士,賓州愛丁保羅大學教授,曾任國立成大管理學院院長,及臺省府經濟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媳王則文,愛丁保羅大學碩士。五子春塘,華盛頓州立大學文學博士,康乃爾大學教授;媳孫玨、臺大、華大,均與其夫同窗。女春垣,執教實踐家專,婿凌德麟臺大教授。一門俊傑,蘭薰桂馥,並世罕覯,此皆先生伉儷平日嚴於庭訓母教之所致也。至其孫曾,則綿綿瓜瓞,不勝舉也。傳曰:「明德之後,必有達人。又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信足徵矣。
先生向稱矍鑠,近數年以攝護腺肥腫,經兩次住院割除不愈,體虧氣損,導致諸症併發,然道心未嘗或懈,往生之願益堅。去年一月十二日(夏曆己巳年十二月十七日)自視體力甚衰,曾書遺囑,暨臨終交待事項,甚為明白。大意謂至臨終前,與台中蓮社蓮友聯絡,請求助念,所有喪葬皆依佛教儀規,以念佛為主,並望家人今後都能信佛念佛。今年以來,先生在家每遇親友探候,輒請助以一心念佛。終於中華民國八十年六月五日(夏曆辛未四月廿三日)在內湖寓所安詳往生,春秋九十有五。嗚呼!今先生雖已如願西歸,昇登上品。然薪傳無盡,其淑人淑世之學說、勳業,與夫浩然正氣,則必藏之名山,垂諸青史,而塞乎天地之間也。嗟嗟乎,先生無憾矣,必也,惟視塵寰紛惑,其如陸放翁之「但悲不見九州同」歟。
中華民國八十年(西元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七日
本文版權屬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經同意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