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85期

董事長室董事長的勉勵---共讀一首雪公詩

主任室主任的話---機構安寧之過去與未來

常董簡智果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摘習(節錄自普賢行願品講記)

星雲大師弘揚淨土的李炳南

淨空老法師做世界第一的養老院

郭秀銘老居士治喪委員會郭秀銘老居士事略

法務組長郭宗旻讀印祖臨終三大要有感

護理師 吳梅萍機構照顧腹膜透析長者之護理經驗

編輯部印尼新年「開齋節」的神秘面紗

編輯室伊斯蘭教《古蘭經》摘錄

護理師黃雅雯感恩與轉念

總務組 陳榆薪甲種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訓練課程 研習紀錄與心得

山寨作家一道菜的故事

雪廬老人敬為在家眾新受菩薩戒諸尊進一言

董事長的勉勵---共讀一首雪公詩 ......董事長室   Top

  
  「書味回時夜氣清心苗得雨放新晴
  乾坤今古渾無事惟有湛然月色明」
  
  雪公的墨寶非常多,這首雪廬老人的「偶得」,是蓮友普遍都喜歡的,我也特別喜歡。老師親自用毛筆寫的墨寶,我們把它刻在木頭上,贈送同仁,這個意義非常好。
  
  「偶得」,得就是心得。雪公老人家他是又學佛又學儒,平常看這些經書,他在偶然之間,有這樣的心得。我們常常說:「提出心得報告。」要真正內心有所得,才叫做心得,我們老師就是內心有所得。那他的心得是什麼呢?這首詩的內容,完全講的是一種境界。「你現在的心理是什麼境界?」這個境界是抽象的,很難說明白,所以必須借著譬喻、比喻,來加以烘托。
  
  那老師是有什麼心得呢?他說這個心得就是:「書味回時夜氣清」。夜氣是個專有名詞,它是«孟子»書上的典故,就是說我們一般的人,尤其是讀書人,要善於存這個夜氣。什麼叫作夜氣?就是一到了晚上,我們就休息了,白天我們出去工作,會碰到各種人、事、物,所以我們的思想,就會非常蓬勃,到處去亂攀緣。因為要應付這些事情,所以我們難免會有很多妄想。這些妄想,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離不開貪瞋癡等等的煩惱。若是到了晚上的時間,關在家裡頭,屏除這些人情世故,這個時候我們的心便會沉澱下來,會清明起來。就是你在想事情,或者看事情的時候,這個時候最容易想明白、看清楚,因為我們的良知良能這時候最容易發現。所以這個夜氣清,其實就是指我們的良知良能。在儒家的經典裡面說,要格物、要致知,格物是什麼?「格物」就是把物欲革除了以後,那他的良知就來了;「致知」,也就是開發出良知來了。明朝的大儒王陽明先生,他一生的學問就提出要「致良知」,就是我們一般人應該要好好的地開發我們的良知;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其實就是孟子的存夜氣。
  
  我們老師說這個時候他的夜氣,他的良知良能,清,非常清明。怎麼會有這樣的境界呢?因為書味回時,他所讀的書,以前讀過的儒家的書也好,佛家的書也好,這個時候,書的真正味道回來了。平常我們讀,沒有讀進去,沒有那個味道,這個時候讀進去了,味道回來了。回來的時候,哦!老師感覺他夜氣來了,良知良能浮現了。
  那麼這種情形,老師用一個比喻說,「心苗得雨放新晴」,就好像稻子的幼苗,剛長出來的稻禾,那個苗,剛剛下了一陣雨,得雨,得到雨的滋潤,天氣這個時候又剛好放晴。哦,那個苗長得特別地嫩綠,特別地鮮綠。這個苗指的就是我們的良知良能,那個心,那一念心的苗,心苗,這個時候就好像一般的稻禾,得雨放新晴,剛剛雨後,又放晴,所以它看起來特別地有精神。
  
  這個情形,就是我們那個心,一下子沉澱下來,良知良能發現了的情況。那麼這種境界,這個時候,老師感覺到:「乾坤今古渾無事」,這個「渾」就是全部,乾坤就是指天地,整個天地之間,從古到今,什麼事情都沒有。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平常在那邊紛紛擾擾,包括這些五欲六塵、恩怨情仇等等,本來就沒有這些事情。
  
  怎麼會沒有這些事情呢?諸位都讀過«心經»,«心經»一開始:「觀自在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當他在修行般若智慧,尤其是深般若,深般若是屬於大乘的般若,大乘的般若智慧,他在修持這個法門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把所有五蘊和合而成的這些萬法,都把它照空了。因為照空了,所以就「度一切苦厄」,所有一切的災厄等等,其實都消失了。那麼空,是空什麼事情呢?所以下面才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等等,無,通通都沒有。這個「乾坤今古渾無事」,就相當於«心經»所講的境界。
  
  「惟有湛然月色明」,這個時候就好像整個天地之間,祇有虛空中的一輪明月。湛然就是非常清晰,非常純潔,在那邊亮著。那這裡為什麼要用月亮來描述呢?因為它是詩,詩講究的是起承轉合,前後有照應。它是來照應第一句「夜氣清」,夜氣是到了晚上才有。這裡就說到了晚上,月明星稀,所有的星辰都隱沒了,祇有一輪明月在哪裡。那這一輪明月是什麼?這一輪明月也是比喻,比喻我們一顆學佛、學儒人的良知、心念,很清明的心念。所以雪廬老人他在寫這首詩,完全是在呈現他的境界,這個非常可貴,非常稀有難得。
  
  這首詩老師曾寫過,送給蓮友,在我們蓮社的數位典藏裡面有收藏,我們依照它的原稿把它加以刻出來,作為贈送相關人員之用,意義深長。期許大家平常讀書、誦經,也能有這樣的心得。
  

 
主任的話---機構安寧之過去與未來 ......主任室   Top

  
  人的一生,如果只能分作「生」和「死」二個階段,那麼生死交接之際豈能不重要?凡人畢竟只能看到短短百年,過去心理學的幾個重要發展理論,諸如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艾利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柯爾柏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等,只在「生」的階段著眼、甚至只看到早期生命發展階段,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尚且階階分明可尋,則如果放大到生和死二個階段,這當中恐有尚不為人知的重要性存在。然而,隨著高齡化的進程、老人學日益得到矚目;那麼未來,生死學更應該有站上舞台的條件了。
  
  「生死兩相安」、「生死兩無憾」、「善終」等概念,一直是安寧照顧的重要理念,蓋一個人即將步入死亡,是身心最為脆弱的時候,這時再施予無效的急救措施,於事無補,且又增加難以承受的痛苦,一個健康人都不願承擔的痛苦,為何要加諸在一個脆弱人身上呢?個人曾見已經無法治癒但家屬強要急救CPR實況,結果是肋骨不知斷了幾根、七孔流血的慘狀,真是何苦來哉!這是被動面,從主動面來說,推行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讓長者不要留下遺憾,感恩幸福的離開人間,也是很重要的。
  
  本家早在六十年前創辦之初,即重視臨終關懷、生死解脫,這是依據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的淨土念佛一宗而來,且不要小看淨土念佛、誤以為迷信,這當中有累積上千年的理論與實務,從佛教歷代祖師大德的闡述,理論可以非常深,深到現代頂級科學家都未必能理解;但執行面卻非常簡易,簡易到不識字的老人也能實踐,實務案例非常多。為執行這樣的臨終關懷善舉,本家很早就設有助念室,近來各界探討長照善終,也提到推動機構安寧需設置暫時安置大體空間的必要性(安寧照顧會訊,謝菊英,2016),而本家這幾年也陸續接到機構安寧的參訪學習需求;本家長年推行機構安寧的好處之一是,老人與員工對於死亡並不畏懼,甚至老人和員工還會主動協助臨終助念,這正是機構版本的生死兩相安。從多元文化角度來說,本家自發草根性的機構安寧發展,也為這個多元社會貢獻了一點豐富性。
  
  根據居家醫療專家所述(創新照顧雜誌,王維昌,2023/5):「台灣近2千家住宿型長照機構中......族群普遍都是高醫療利用率,每年就診次數平均高達39次,每人每年醫療費用平均高達22萬餘元......機構很可能是長輩的終點站,因此老人福利機構臨床上可以等同安寧緩和醫療照護機構。立案機構的護理人力及照服員都依照固定比率配置,在相對優勢的團隊照護之下,機構是推動安寧緩和療護的最好場域。」的確,長照機構是推動安寧照顧非常適合的場域,過去一直被忽略,也期待政府能更重視相關政策的推動。
  
  居家(機構)安寧議題,為醫界、長照界經常討論,衛福部最近規劃「擴大居家醫療計畫」草案(中央社,2023/7/31),希望推動「Hospitalathome」,研議提高管制藥品的可近性,預計於明年度(113年度)試行。依據健保署的統計,住院安寧、安寧共照、居家(機構)安寧這三個項目,仍以住院安寧占比最高,居家(機構)安寧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個人推測:相關聯繫管道不足、資源選擇不夠、社會共識有待加強,可能是主要原因。記得幾年前,本家組團去日本社會福利法人小田原福祉協會-潤生園參訪時,受時田佳代子主席簡報,簡報中也提到潤生園在機構內安寧善終長者的比例逐年提高,可見機構安寧是國際性的發展趨勢。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本家站在自身佛教文化的特色上,仍需持續強化機構安寧、臨終助念的推行;而社會與政府在健保居家(機構)安寧的推行上,也有不斷出現的改革契機,這也是本家可以加強聯繫來融合導入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摘習(節錄自普賢行願品講記) ......常董簡智果    Top

  (前略)請大家看今天所發的講義,這裡有個題目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摘習」,摘錄學習,把它摘錄出來,我們大家一同來學習。這一篇文,從哪裡來的?出自《印光大師文鈔三編》的第三卷,這一篇文是印光大師在民國二十五年農曆二月十五號,為一位蓮友他發心助印〈普賢行願品〉一萬冊流通,這位蓮友要流通之前,就請印光大師來寫一篇序文。印光大師在這一篇序文當中,就說明華嚴跟淨土的關係,並且點出了〈普賢行願品〉的宗旨,它的要義。這篇序文原文是很長,因為時間的關係,摘錄三分之一,原文有六段,今天摘錄出兩段,來跟大家一起研習。
  
  這一篇文分成兩大段,大家看講義第一大段叫「淨律相應」,第二大段是「淨土淵源」。我們現在先看第一大段「淨律相應」,淨指的就是淨土宗,律指的就是律宗,相應就是相配合。淨土宗跟律宗,這兩宗是互相配合的,永遠是相跟隨的,永遠不會違背的,這個叫相應。
  我們現在先看第一句「如來一代所說諸法」,如來就是釋迦如來,一代就是一生,祂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多會,這叫一代時教。那麼一代時教所說的教法,雖然是無量無邊,但是下面一句說「舉其大宗,其名為五」,我們假若要列舉出釋迦如來所說的教法、所形成的宗派,最主要的大宗,就是最主要的有五種,哪五種宗派呢?下面一句說「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淨」這五大宗,曰律,第一叫做律宗,律宗就是依照佛所製定的大乘、小乘的戒律,所成立的宗派,這個就叫做律宗。
  
  曰教,第二叫做教宗,什麼叫做教宗?就是依照佛所說的大乘、小乘的經典,大乘、小乘的研教,所成立的宗派,這個叫做教宗。
  
  曰禪,第三叫禪宗,什麼叫禪宗呢?就是依照佛祂所採取的一種特別的方法,就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所謂教外別傳,教外別傳就是在如來的研教之外,佛所說的研教之外,直接來傳授佛祖的心印,而後圓成無上的佛道,這個就叫做禪宗。
  
  曰密,第四叫做密宗,就是依照佛祂自己內證之法,佛祂自己內心所證道的真理,所成立的宗派,內證之法所成立的宗派,這個叫做密宗。為什麼叫做密?因為這種內證之法,佛親自所證得的那個法,那個真理,只有佛跟佛才知道,別人都不知道,等覺菩薩也不知道,所以是秘密的,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等覺以下皆不可知,所以叫做密。
  
  曰淨,第五叫做淨土宗,什麼叫做淨土宗?就是依照佛所宣說的三經一論:《阿彌陀經》、《觀經》、《無量壽經》,一論就是《往生論》,三經一論,勸人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這種所成立的宗派,就叫做淨土宗。
  
  接著看下一句「此五宗者」,此就是這個,這個五大宗派,「悉皆顯示佛之身口意三業」,悉皆就是通通都是,通通都在說明釋迦如來以祂的不可思議的身口意三業,佛的身口意三業又叫做三輪,因為碾碎煩惱,能夠碾碎眾生的煩惱,所以也叫做三輪。佛的不可思議的身口意三業,教化眾生,斷惡修善的情形,每一宗都是在說這個,通通都在說這個,佛的身口意三業怎麼樣教化眾生,怎麼樣教眾生斷煩惱,修善斷煩惱。
  
  下一句「戒定慧三學」,不論哪一宗,也通通都是在勸勉我們一切學佛的人,要勤修戒定慧,要息滅貪瞋癡;以戒定慧三學來息滅貪瞋癡,三毒,每一宗都這樣子。
  
  再來「與夫一切三昧萬德」,同時每一宗也都是這樣子,通通都是在顯示修學這個三昧,三昧是梵語,就是正定。每一宗都是在顯示修學這個三昧正定,有哪些三昧正定?很多,我們大家最熟悉的念佛三昧、念佛定,或者是百八三昧,有一百零八種三昧,或者是無量三昧,三昧有無量無邊那麼多。那麼你修三昧,萬德,所獲得的萬種功德和利益,修定得到功德,每一個宗派都在說你修定可以得到萬種的功德。
  
  這麼說起來,下一句說「固無可軒轾抑揚,揀擇取捨者。」說因此佛教這五大宗派,固就是本來,本來就是平等,都一樣嘛,都在說戒定慧,都在說身口意三業怎麼度眾生,都是在說三昧的功德。所以這五大宗派本來就是平等平等。無可軒輊抑揚,沒有高下、沒有勝劣之分。揀擇取捨,也本來就不可以去採取哪一宗,採取哪一宗,或者是貶低哪一宗,或者是捨棄哪一宗,都沒有這個差別,沒有高低,沒有勝劣,沒有說要選哪一宗,要排除哪一宗,沒有。
  
  可是下面一句「然在學者修習」,可是對於一個修學佛法的人來說,「當詳審與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是平等的沒有錯,但是我們,對我們來說,就學佛的人來說,我們應當要詳細地來考量、來選擇,選擇什麼?跟自己的根器相契合的法門去修。是平等的不錯,但是你要選哪一門?要選跟你的根器、跟你的根機、跟你的根性相契合的去修學。
  
  然後呢,下面一句「一門深入」,你選定了之後,就專注在這個修行法門上面,深入地去探究,而且至死不變,不改題目。下面一句「較為省力」,這樣子就是比較不花力氣,你一門深入,不要今天學到那一門,明天學另外一門,這樣子比較不花費力氣,比較容易獲得成就。
  印光大師又說,「而此五宗」,而是然而,然而佛法這五大宗派,律宗、教宗、禪宗、密宗、淨土宗,不論你選擇哪一宗,不論你選擇哪一門去修行,你必須都要知道的,是什麼呢?下一句說「無不以律為根本」,沒有一個宗派不是以佛所制定的戒律為基礎。「淨為歸宿」,也沒有一個宗派不是以佛所說的這個淨土法門,作為它安身立命之處,這就是印光大師這麼說的。哪一個法門都是以淨土作為它的安身立命之處,你說學禪,學禪還是念阿彌陀佛,你碰到學禪的,他也跟你念阿彌陀佛,哪一門都一樣,都是以淨土為歸宿的,最後的安身立命之處。所以蕅益大師他在「淨社銘」裡面說:「持戒為本,淨土為歸」,持戒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根本;淨土,求生西方淨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最後歸宿,蕅益大師也這麼說,「持戒為本,淨土為歸」。
  
  印光大師接著又說,「此在佛世已然,況今末法時代乎」,這種持戒念佛,念佛持戒,這種修學佛法,這種修學的方法,在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已經這樣子了,「況今末法時代乎」,何況是今日之下是末法時代,那麼更應當如此。那麼以上第一段,講「淨律相應」,佛的一代時教,就是淨土宗跟律宗相應、相配合的這一段說完。
  
  接著我們看第二段「淨土淵源」,淵源就是它的根源、起源,淨土法門是起源於哪裡?印祖這麼說,「溯此法之緣起」,溯就是向上去推求、向上去探究,這一個淨土法門最初發起的因緣是哪裡啊?「實在華嚴一經」,確確實實是在這一部《華嚴經》。
  
  接著再看「以未詳示彌陀因行果德,淨土殊勝莊嚴,行人修因證果」,以就是因為,只是《華嚴經》都沒有說到這些,《華嚴經》從頭到尾都沒有說到這些,這三點。第一點,「未詳示彌陀因行果德」,《華嚴經》沒有說到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發四十八大願,依著大願去修行,以及在成佛的果地上,所成就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在《華嚴經》裡頭沒有說到這些。第二點,沒有說到「淨土殊勝莊嚴」,《華嚴經》裡頭也沒有詳細地來顯示西方極樂世界,祂的依報、正報的功德莊嚴,沒有。第三點,在《華嚴經》裡頭也沒有說到「行人修因證果」,就是說沒有顯示一個修淨土法門的人,他是修因,他怎麼修行的,在因地中修淨土法門的人要怎麼修;以及往生之後所證得的果德、果位是什麼?也沒有說,《華嚴經》都沒有說這一些。
  
  所以下面說「故致人多忽之」,因此之故,就使得一般學佛的人,都輕忽這個淨土法門,大家只看重《華嚴經》,只看重這個華嚴法門,華嚴又沒有說到淨土,《華嚴經》沒有說到淨土嘛,那所以大家就輕忽了這個淨土法門,以為淨土法門是老太婆才修的,愚夫愚婦才修的。所以下面一句說「不肯提倡」,所以一般學佛的人,他就不肯來宣揚,不肯來倡導這個淨土法門。其實這個都是因為一般學佛的人他不明白,不明白釋迦牟尼佛祂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是怎麼談的,是契機說的,是因時施教,契機而說、因時施教,一般人不懂這個。
  佛的一代時教,怎麼契機、怎麼因時來施教呢?我們根據天台智者大師的《四教儀》,他歸納出佛的一代時教,所說的教法,有五時。哪五時呢?第一華嚴時、第二阿含時、第三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涅槃時,這叫五種時期。那麼這五時就統攝、就包括了佛的一代時教。
  所以印祖接著這麼說,大家再看,「昔如來初成正覺」,昔就是從前,從前釋迦如來初成正覺,最初成就無上佛道的時候,在哪裡啊?佛最初成就無上的佛道在哪裡啊?在中印度摩竭陀國尼連禪河的河邊,菩提樹下,金剛座的上面,祂最初成就無上佛道。這個時候,最初講華嚴。所以下面這麼說,祂跟誰講華嚴啊?祂對機哦,跟誰講啊?下面說「與華藏世界海諸大菩薩互相酬倡」,這個「倡」這個字,人字邊的這個倡,末學查字典,跟那個口字邊的「唱」相同。諸位回去查查,人字邊的倡,和那個唱歌的唱,有時候可以通用,字典上有這麼寫。所以我們有時候這個倡,人字邊的倡,唱和,你唱我就跟你和,倡可以這麼寫。
  
  這裡先解釋這個華藏世界海,什麼叫華藏世界海?佛學辭典上這麼說,也叫做蓮華藏世界。華藏世界也叫做蓮華藏世界,多一個蓮花的蓮字,蓮華藏世界。那麼華藏世界,或者是蓮華藏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所居住的地方、的淨土。真身就是佛的圓滿報身,不是化身,是圓滿的萬德莊嚴的那個圓滿報身,所居住的那個淨土,這個淨土就叫做華藏世界。或者蓮華藏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是由寶蓮花、七寶所合成的蓮花所成就的一個世界,就叫蓮華藏世界,簡稱為華藏世界。那麼釋迦牟尼佛最初成就無上佛道的時候,跟誰說華嚴?跟誰?跟著那個華藏世界中,海這個字就是廣大無邊、深遠,廣大很深遠叫做海。就說那些菩薩,德行又深又遠,數目又廣又多;德行又深遠,數目又廣大又多,對這些菩薩,祂跟這些菩薩說的。德行很深遠,數目很眾多的,像大海一樣的這些大菩薩,互相地酬倡、互相地酬答、互相地唱和,佛跟這些菩薩來對答。華嚴經就是佛跟這些大菩薩在對答,互相酬答、互相酬倡。
  
  在這裡說佛跟諸大菩薩互相酬倡,這就是華嚴講十玄門,諸位查十玄門,十玄門有一門叫做「主伴圓融具德門」,主伴圓融具德門這是十玄門之一,講到主伴圓融,主是誰?說法主,在這裡來講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說法主。伴是誰?伴就是十方諸佛菩薩就是伴,有主有伴,主伴圓融,什麼叫主半圓融?主,說法主,還有這些十方諸佛菩薩,這是伴,大家平等平等的,圓融沒有差別的,就是主伴圓融。所以在佛門裡頭有這麼兩句,大家都聽過:「一佛出世」,下一句是什麼?一佛出世,一尊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下一句就是「千佛護持」。一尊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十方諸佛乃至於一些大菩薩通通來擁護、通通來護持、來支持,來擁護支持。為什麼要擁護支持,互相唱和,互相來酬答,互相來你一唱我就和?所以一尊佛出世的時候,十方諸佛菩薩都來,有的扮演白臉,有的扮演黑臉;有的用硬的方法,有的用軟的方法,硬的就是折法,軟的就是攝法,有的示現穢土,有的示現淨土,這個都是在互相唱和,互相酬答,互相唱和。這樣子大家有主有伴,十方諸佛菩薩是伴,釋迦牟尼佛是主,大家互相唱和。為什麼?共同來完成廣度眾生的大願,互相唱和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廣度眾生的大願。
  
  所以現在印光大師他說:釋迦如來跟諸大菩薩互相酬倡,就是主伴圓融的景象。我們在佛法常常舉一個例子,一室千燈,我們這個房子裡頭有一千盞燈。比方說啦,一室千燈,有一燈是主燈,其他九百九十九盞是伴,是陪伴的,一燈為主,燈燈為伴,九百九十九燈就是它的陪伴。那麼光光互照,這一盞燈,另外九百九十九盞燈,每一盞燈都放光,互相相涉、互相含融;相涉,一多相即,一跟多相即相入、圓融無礙,這個就是主伴圓融。這就是印祖說的:「與華藏世界海諸大菩薩互相酬倡」的意義,就是主伴圓融。
  
  那麼釋迦如來跟華藏世界的這些大菩薩,他們互相酬答、互相唱和什麼樣的法門呢?下面印祖這麼說,「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諸因果法。」說的就是這些,說的就是大乘的圓教,凡位的菩薩跟聖位菩薩,一共有五十二個階位,他們這五十二個階位菩薩他們的修因跟證果,酬答就是這些。比方說,剛才講十信,十信就是凡位的菩薩,凡位就是他還沒有成為聖人,還是凡夫,凡跟聖是相對的,十信菩薩還是凡夫,他只斷了見思惑跟塵沙惑,他還沒斷無明,斷無明開始才叫聖人,所以十信是凡位的菩薩。那麼從十住開始,十信再上去就十住,十住開始就是聖人,以圓教來說,十住的初住就開始斷無明、證法性。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到這裡都叫做聖位的菩薩。那麼妙覺呢?妙覺是究竟位的佛果,所以《華嚴經》就說十信乃至於究竟位妙覺,他們的修因、他們的證果的情形。
  
  那麼說這些化法,參加聽講的人是誰?印祖接著說:「其預會者」,就說那一些參加華嚴海會的這些諸大菩薩,都不是普通人,都是所謂的菩薩摩訶薩。你怎麼知道是菩薩摩訶薩?大菩薩。下面印祖說:「乃已破無明,證法性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參加的都是聖人,不是十信,十信都沒有資格。十住,所以他說「乃」,就是個個都是已經破一分無明,證得一分法性的這些十住的菩薩、十行的菩薩、十回向的菩薩、十地的菩薩,等覺的菩薩,這四十一個階位的這些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法身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他能夠成就辦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這個大事業的人,叫做大士。所以大士就是辦大事業的人,誰能夠辦大事業呢?就是這些法身大士,他能夠辦大事業。什麼大事業?求佛道、度眾生這些大事業,所以叫做法身大士。
  
  印祖接著說:「法門雖說十信」,說佛在華嚴海會上面,雖然也說十信,十信位的菩薩,他修因證果的情形。為什麼要說十信呢?十信菩薩不能參加呀,為什麼要說十信呢?這是因為這個「信」是三賢之首,三賢就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賢菩薩的開頭,十信再上去才是十住、十回向。所以信是開頭,信是萬行之先,我們現在寫:信、解、行、證,你修六度萬行,信是第一的,信是萬行之先。所以一個修菩薩道的人,如果你想由凡夫轉為聖人,就必須由信在前面引導,由信然後解、然後行、而後證。
  
  所以印祖才說:「然以信位未破無明,未證法性,不能預會」,十信位的菩薩,這裡講的是圓教的十信,圓教的十信菩薩他都還不能夠參加,不能參加這華嚴海會,為什麼?圓教初信的菩薩斷見惑,二信到七信,二、三、四、五、六、七,從二信到七信斷思惑,然後八信、九信、十信,八、九、十這三個階位斷界內、界外的塵沙惑,三界內、三界外的塵沙惑,就這樣而已。信地的菩薩斷了見思惑,斷了塵沙惑,還沒有斷無明,所以他這裡說「未破無明,未證法性,不能預會」,他不能參加華嚴海會。
  
  所以下面印祖說:「況凡夫二乘乎哉」,更何況連半品惑,半品哦,連半品惑都沒有斷的那個生死凡夫,以及只斷了見思惑的聲聞乘跟圓覺乘的這個二乘聖人呢?連圓教的十信菩薩都不能參加華嚴海會,何況是我們生死凡夫?何況是聲聞緣覺這些聖人呢?
  
  所以總而言之一句話,華嚴會上各個都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他們對於剛才說的那三點都知道,哪三點?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怎麼發菩提心,怎麼行菩薩道,怎麼發大願,怎麼修大行;以及阿彌陀佛成佛之後,祂的佛國怎麼不可思議,這些法身大士都知道了。所以佛跟這些大菩薩要講這個啊?都不必再講了,都知道你還講?第二點,這些大菩薩也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怎麼莊嚴,正報怎麼莊嚴,這些大菩薩都知道了。所以在華嚴會上,佛根本不必為他們講。還有第三點,修淨土法門的人,他的修因情形怎麼樣,他往生以後的果位怎麼樣,這些法身大士也都知道了。所以佛在華嚴會上根本不必為他們講,佛說法是對機的。
  
  佛到什麼時候才講這些啊?講這三點?到了方等,剛才講阿含時是第二,方等時是第三,在方等會上。方,什麼叫做方?就是普被眾機,什麼叫做等?四教並談,叫做等。佛到第三時,祂為了使得鈍根的也好,利根的也好,都得到利益,所以佛就四教並談,四教合起來就是大乘教跟小乘教。所以在方等會上,大乘佛法也說,小乘佛法也說。所以這時候佛才普遍地在方等時,還為凡夫、為二乘,還有這些大菩薩,說淨土三經,說《觀無量壽佛經》,說《無量壽經》,說《阿彌陀經》。跟他們說阿彌陀佛祂在因地中怎麼修行的,祂證得佛果之後,怎麼樣不可思議,依報的莊嚴、正報的莊嚴,我們修行的人,因地要怎麼修,要怎麼念佛,將來這個往生西方之後有九品往生等等,這些修因證果的情形,在方等會上才說。因為方等會上有凡夫,方等會上有二乘人,當然也有諸大菩薩,所以佛在方等會上為了讓一切生死的凡夫,為了讓斷見思惑的這些阿羅漢,這些二乘,以及為了讓破無明、證法身的這些法身大士通通都得到利益,通通都離開娑婆世界,通通都生到極樂世界,通通都成就無上佛道,所以佛在方等會上才詳細地說,說淨土法門。在華嚴會上不說,華嚴會上說了,他們都知道,何必說呢?
  
  有人會問說,既然華嚴會上都是一些法身大士,那麼釋迦牟尼佛就隻字不提西方淨土嗎?還是有提到。在華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只是沒有詳細地說,還是有說到西方淨土的。那麼佛在華嚴會上什麼時候點出西方淨土呢?下面一句「及至末會入法界品」,就在這裡說,說出來了,在華嚴會上的這個地方說出來。及至就到了,到了末會,在華嚴會上到了最後一會,末會就最後一會,最後一會講〈入法界品〉,在〈入法界品〉裡頭講到西方淨土。
  
  諸位,《華嚴經》最後一品就叫做〈入法界品〉,〈入法界品〉說什麼?〈入法界品〉就是說善財童子修學菩薩道的經過,他證入法界的全部經過,怎麼樣一步一步證入法界,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善財童子一步一步地往上提升,最後證得一真法界全部的情形。所以佛就在華嚴會上的最後這一品叫做〈入法界品〉,跟善財童子說了,說你要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你把所修的這些法門要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就在這裡。所以華嚴會上只有在〈入法界品〉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只是簡單地點一下而已,你要把所修的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就簡單地這麼一點而已,沒有詳細地說前面那三點,沒有。
  
  所以下面印祖就這麼說了,「善財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十信後心,什麼叫十信後心?我們先解釋十信後心,十信的後心跟十住的初心是同一個剎那。十信再上去不是十住嗎?十信,那麼初信、二信乃至於到第十信的最後那一剎那,就是十信後心,其實就是十住初住的初心,同一個剎那。在佛法裡頭這麼說,菩薩的階位從十信一直到十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五十個階位,每一個階位都有三心,都有入、住、出,入心、住心、出心。每個階位都有入,入心就是初心,那麼入、住、出,出就是後,要出離這個階位了,就叫做後。所以每一個階位都有入、住、出。什麼叫做入?入就是你剛剛進去,剛剛進入這個階位,這叫做入心,那個時間,入心。那麼住心呢?你就進去了之後,就在這個階位,你的心安住在這個階位上面,修這個階位所應該修的法門,每一個階位有每一個階位修的道法,安住。把這一個階位修滿了,修滿了以後就要出了,要出,還要再更上一層樓,不能夠停留在那個階位,所以要出。出就是後的意思,這裡講後心,後心就出去了。那個階位修滿了,修滿了要出離那個階位,出離那個階位以後,再向上進入更高一層的階位,這就叫做出。所以每一個階位,從十信一直到十地,每一個階位都有這個入、住、出,入、住、出。所以現在這個十信的後心,其實就是進入十住的初心,十住裏頭初住的初心的那個剎那,那一個時間。
  
  所以印祖說,善財童子他修學菩薩道的過程是:他以十信後心的地位,來到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地方。他怎麼修學菩薩道?他第一個就是先參文殊菩薩,他來到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地方。在哪裡啊?《四十華嚴》裡面說,在一座城叫福生城,福生城的東邊有一座莊嚴幢,娑羅林的大塔廟中,他就向文殊菩薩請教怎麼樣修學菩薩道,才能夠讓普賢行很快圓滿成就?他修普賢行嘛,這個善財童子要修普賢行,我怎麼樣修行才能讓普賢行很快成就?對文殊菩薩這麼請教。普賢行是什麼呢?我們前面說過,普賢行就成佛之行,成佛的妙行,為什麼叫妙?你修一行就一切行都修,這才叫妙,修普賢行就一修一切修,這就叫普賢行。那麼他就問文殊菩薩,說我怎麼樣來修這個成佛的妙行啊?文殊菩薩就告訴他,你要普遍地去親近善知識,要參訪善知識。文殊菩薩跟他講:你一個修行人,你想要得道,道業想要成就,那麼就必須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是你道業成就的全部因緣、全部的條件、充分必要的條件,就是親近善知識。換句話說,你學佛假若不親近善知識,你學佛假若不遠離惡知識,你學佛是徒勞而無功的,白白地浪費力氣,而沒有任何功效的。
  
  那麼善財童子接受了文殊菩薩這麼教導之後,他就怎麼樣呢?下面說:「受文殊教,遍參知識」。善財童子他接受了文殊菩薩的教導啟蒙之後,就普遍地去參訪善知識了,就開始遊行了,修學的過程了。向哪裡去參訪?向南邊走,經過一百一十座城市,普遍地參訪五十三位,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下面印光大師說,「最初於德雲比丘處,聞念佛法門」,第一參,善財童子最初第一參就是到這個勝樂國妙峰山德雲比丘在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聽聞德雲比丘跟他開示念佛法門。那麼善財童子在聽到這種念佛法門之後,馬上他就「即證初住,是為法身大士」。他聽到這個念佛法門之後,他馬上就從這個十信的後心,向上跳、向上升,成為初住,十住裏頭初住的地位。那麼初住就是聖人,由凡夫轉為聖人,成為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的法身大士。
  
  「自此遍參諸知識,各有所證」,從此之後,他就繼續行腳,從德雲比丘處繼續行腳去參訪諸位善知識。下面參訪的就不說了,都是第二位、第三位,這樣一直參參參,每參一位,各有所證,每參一位,很厲害喔,他每參一位就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性;每參一位就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每參一位,他修行階位就向上一級一級又一級地提升,他的功夫是這樣子。
  「末至普賢菩薩處」,最後第五十三參,第一參是德雲比丘,是念佛法門成就,最後來到這個普賢菩薩的地處。地處在哪裡啊?普賢菩薩地處在金剛海藏菩提道場,毗盧遮那佛師子座前,普賢菩薩就在毗盧遮那佛的旁邊,他就來到金剛海藏菩提道場,毗盧遮那佛師子座的前面,拜見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就跟他摩頂、跟他加持。「蒙普賢開示」,除了摩頂之外,又承蒙普賢菩薩跟他開導、跟他指示。怎麼開導?怎麼指示啊?在《四十華嚴》的第三十九卷,有詳細的說明普賢菩薩怎麼開導,怎麼跟他指示這些話,諸位看《華嚴》第三十九卷。
  
  接著講「及威神加被之力」,以及受到普賢菩薩威德神通加持庇佑之力。下面說「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這個時候善財童子他所證得的境界跟普賢菩薩平等平等,這個時候普賢菩薩所證得的境界,與十方諸佛平等平等,而成為等覺菩薩,他參普賢菩薩的時候,他跟普賢菩薩一樣,都是等覺菩薩,就是十地已經滿了,十地的地位,第十地已經修滿了,修滿了以後就要證得佛果了,為什麼叫等覺?因為他的智慧、因為他的功德跟妙覺平等平等,所以叫做等覺菩薩,又叫做一生補處的菩薩。
  
  這個時候接著說「普賢乃為說偈,稱讚如來勝妙功德」,這時候普賢菩薩就為善財童子說了九十五首的偈頌,九十五首偈頌都是在稱揚讚歎如來的殊勝微妙、不可思議的功德,九十五首偈頌也是出現在《四十華嚴》的第三十九卷。那麼說完之後,就「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普賢菩薩稱讚過如來的勝妙功德之後,就更進一步地勸勉善財童子以及這個蓮華藏世界,德行非常地深遠,數目非常眾多,像大海一般的那些法身大士:你們應該要修十大願王。跟善財童子說你們要修十大願王,你要趕快成就普賢行,那你就要修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我們說過它名稱,第一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第三廣修供養,第四懺悔業障,第五隨喜功德,第六請轉法輪,第七請佛住世,第八常隨佛學,第九恆順眾生,第十普皆回向。就跟他們說,你們想要趕快成佛,成就普賢行,就要修這十大願王。並且就跟他說「同以十大願王功德,一致進行,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且你們要共同將修學十大願王的功德,一致進行,就是全部向上提升,把十大願王的功德向上提升。怎麼向上提升呢?你就迴轉十大願王的功德,趨向一切眾生,願與一切眾生一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並且希望大家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圓滿無上的佛果,成就如來的勝妙功德。
  
  諸位想想看,佛最初成就無上的佛道,華嚴時,就跟華藏世界諸大菩薩一唱一和,說了一部華嚴大經,在七個地處開了九座的法會。在第九座的法會,最後一會講〈入法界品〉,〈入法界品〉有四十卷,四十卷的〈入法界品〉的最後一卷就是〈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記載普賢菩薩勸勉善財童子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位的法身大士,要一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此可知:原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華嚴海會諸大菩薩最後的歸宿。因此印祖才說我們如果要向上去推求、將上去追究這個淨土法門最初的起源是哪裡?確確實實就在《華嚴經》,印祖說得一點都不錯。

 
弘揚淨土的李炳南 ......星雲大師   Top

  李炳南居士為民國初年少數集佛學、儒學、經學、史學、文學、法學、醫學、濟世之長於一身的大德居士,也是台灣光復以後首位結社念佛者。
  
  李炳南皈依印光大師後,專修淨業,將淨土思想以人間化的事業落實推動,舉凡慈幼、醫病、敬老各方面利益眾生事業,畢辦無遺。他注重教育,重視大專青年,青年由他接引入佛門者,不知凡幾。其言教著作,至今猶影響佛門子弟。
  
  出入儒佛實踐淨土
  
  李炳南(一八八九~一九八六),名豔,字炳南,號雪廬,又字實美,別號雪叟,山東濟南人。父壽村公,世代為書香世家,李炳南受儒家文化陶冶極深,遍讀經史子集,尤善詩文,身具中國儒生尊德性、道學問的志行。
  
  民初,李炳南畢業於濟南「官立法政學堂」,與濟南學界組成「通俗教育會」,擔任會長。五年後,更名為「通俗教育研究會」,常在各集鎮市內四處講說,改善社會風俗;又在西門月洞設講座等活動,發行自編自印的通俗歌曲廣為流傳,受省政當局獎譽有加。
  
  一九二〇年,開始從事公職,出任山東莒縣監獄典獄長,在獄中以德領眾,感化囚人。當時山東高等檢察廳長梅光羲專研法相唯識之學,於濟南大明湖畔設佛學講座,李炳南每會必到,開啟日後學佛之路。
  
  一九三〇年,北伐方酣,莒城被圍,人命朝不保夕。一日,李炳南偶閱豐子愷《護生畫集》,深悟世間災害之源在於殺生造業,遂立誓戒殺護生,終身茹素。當時正值印光大師駐錫蘇州,創辦弘化社,印贈經書,李炳南函索,獲寄贈《學佛淺說》、《佛法導論》等,於是漸知佛法的浩瀚,開始與印光大師書信往返,盡滌疑慮。由於受到大師的道風感召,李炳南決定皈依,並於一九三二年親到蘇州報國寺,禮謁大師而蒙開示,此後,專心淨土法門,以為終生行止的方向。
  
  李炳南性格豪邁,不拘小節,滿懷理想建設新中國,在皈投佛門後,完全收斂昔日傲氣,以佛弟子的謙卑行誼及深信三寶的宗教情操見世。
  
  一九三四年左右,莒縣重編縣志,李炳南由獄政被聘任為分纂,負責古蹟、軍事、司法、金石四類的纂修。三年後完成,由於聲譽日隆,受聘前往南京出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的秘書長,奉祀官為孔德成。
  
  三年後,中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李炳南亦隨孔德成入四川。一日,路過長安寺,拜謁太虛大師,座談中,大師提出監獄弘法的願心,李炳南主動表示願意協助,不久便與當地一位法師走遍重慶及附近各縣監所布教,績效卓著,獲太虛大師題字獎勉。
  
  倡建蓮社大行念佛
  
  一九四九年,六十一歲的李炳南與孔德成隨政府播遷來台避難,將奉祀官府設於台中,從此主任秘書一職成為終身職。李炳南因為精通中國醫學,又有中醫執照,便在法華寺設義診處為人看病,開講《心經》、《四十二章經》,度人學佛,法緣日廣。暇時至各處講經弘法,並於診所闢設圖書閱覽室,置辦佛書,供眾研讀。又在《覺群》、《覺生》、《慈光》等佛教雜誌上開闢專欄,主筆佛學問答。他還倡印佛書,寫《佛說阿彌陀經摘注接蒙義蘊合刊》等,並成立放生組,每月放生二次。
  
  一九五〇年正式成立「台中佛教蓮社」,李炳南任首屆社長。他連絡蓮社道友,倡弘淨土法門,前往各地講經說法,結社念佛,廣結法緣,此外,更旁及儒家五經。其授課方式精闢入微,令人印象深刻。
  
  一九五一年五月,應屏東東山寺之邀,前往作為期一週的弘法,宣講《阿彌陀經》,並成立念佛團;一九五五年,他到桃園講經,輔導當地蓮友成立桃園佛教蓮社。次年,再度至屏東成立念佛團。後來,中部如霧峰、豐原、員林、東勢、后里、鹿港、卓蘭等地,也都成立布教所或念佛會。
  
  創建眾業淡泊嚴謹
  
  一九五七年,李炳南創辦《菩提樹雜誌》,興建台灣第一所佛教圖書館「私立慈光圖書館」。二年後,再建立慈光育幼院。一九六三年,創辦佛教菩提醫院,由于凌波擔任院長;繼之,又增建安老所、施醫所,改組為菩提救濟院。其敬老、慈幼的社會福利事業,莫不以解除眾生的貧病無依為主旨。
  
  李炳南除任職奉祀官府秘書職務之外,還兼任中國醫藥學院傷寒論教授,講授《內經》;在中興大學中文系、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講授國文、詩選、《禮記》等。一九七一年,成立了「內典研究班」,招收大學畢業生研究佛法,培育弘法人才;創辦明倫月刊社暨講座、青蓮出版社、「台中蓮社受託印經會」、「台中佛經註疏語譯會」等弘法文化機構。
  
  每年冬夏,李炳南更舉辦「大專佛學講座」,每屆約有數百位大專學生前來聽講。其所著《佛學十四講表》,深入淺出地將佛教義理介紹給大專青年,接引許多大專學生信佛皈投三寶,此後,「李老師」之名著稱於台灣佛教界。
  
  李炳南為人方正嚴謹,生活極為簡單,每天僅用晨、午兩餐,一菜一湯一饅頭。平時一襲布長衫或中山裝,從不著西裝,居所更是簡單樸素。蔡念生居士曾描述道:
  
  「公無一時一刻不殫心於弘法利生,雖眠食不得從容,客有問者,則曰忙、忙。夫世人所忙者,官爵利祿,妻子田宅,飲食遊樂,而公不與焉。公寄身斗室,無眷屬之奉(老人隻身在台),日中蔬食,賴及門弟子輪流供養,雖苦行頭陀,不過是也。」
  
  文字般若宣傳法音
  
  李炳南一生以講經說法為事業,四十年來著述甚多,積講稿數百萬言。他八十歲時,門下弟子周邦道、許祖成、朱時英等,曾集其著述,包括佛學、醫學、文學等上千首作品,輯為《雪廬述學彙稿》印行於世。全書計為八種,分訂十餘巨冊,如《大專學生佛學講座》六種、《佛學問答類編》、《弘護小品彙存》、《內經摘疑抒見》、《內經選要表解》、《詩階述唐》、《雪廬詩文集》。其中,詩文集中分詩與文兩大類,詩凡八百餘首,共五卷;文凡六十二篇,多為佛法佛事之序、跋、傳記等,文采令人玩味無窮。
  
  為弘傳教義之便,使佛教更為通俗普及,李炳南亦作有佛教聖曲數十首,如〈佛教青年歌〉、〈佛青進行曲〉、〈大夢〉等,他並且作結婚曲、慶壽歌,讓佛教與人生密不可分。他雖志在淨土,但不離菩薩行,尤其對於教育佛教青年,用心甚深,現今許多享譽教內外的法師、教授,當年多曾參學於李炳南居士,受其影響。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三日,李炳南居士安詳往生,享年九十八。
  

 
做世界第一的養老院 ......淨空老法師   Top

  
  像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我們要創一個事業也不例外。這幾天有不少的同修來看我,好幾位都想辦一個老人院、安養院,好事情!為什麼?老人太可憐了,沒有人照顧。現在這個社會一個老人的問題,一個兒童的問題,育幼,幾乎是每個國家地區都非常重視這個事情。來問我,想辦老人院,好事情!我鼓勵他們去辦。怎麼辦法?最好到國外去考察,看看人家這個老人院是怎麼辦的。學法藏比丘,別人的好處我們記住,希望我們都有,別人的缺點我們廢除,希望我們沒有,你就超勝,那你這個老人院在世界當中就可以做為第一。做個典型,做個模範,讓全世界老人福利事業都向你學習,這就非常有意義,這是無量功德,好事情!所以我就介紹他到外國多看看、多考察。不是親自去看,你怎麼會知道?
  
  我在講席當中也跟諸位多次說過,我對於老人福利事業很關心,每到一個地方,我不看別的,看這個國家地區的老人福利事業,差不多在最近三十年當中,我看過很多,辦得最好的,澳洲。澳洲老人福利事業還都是私人經營的,他們把它當作一種企業來做。一個公司底下有四個老人院,或者六、七個老人院,它做為一種連鎖的事業(企業)來做。因為澳洲地大人少,土地得來容易,而且很便宜,所以老人居住的環境就像公園一樣,這裡面樹木花草、小橋流水,真的環境是好,你住的是非常舒適。它地廣人稀,在美國就沒有這個條件,美國大都市裡面的老人院是住公寓,幾十層樓,那個活動空間就小了。可是澳洲好,澳洲的福利事業做得是會讓我們看了很歡喜,它只有一個缺陷,老人缺乏精神生活,物質方面照顧的行,可以說無微不至,物質生活條件,沒有精神。
  
  老人院裡面服務人員都非常盡職,規定他們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他都能夠做到,沒有孝心,沒有孝敬的心,只是說他職務上的,他都做到了,對老人沒有孝敬,缺少這一點。這個難怪,現在對父母都不孝,對別人怎麼可能產生孝心?如果能夠接受像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那就非常完美,它就缺少這個東西。特別是因果教育,真正懂得因果教育,孝心就生起來了。我跟這些老人院裡面負責人談到的時候,我都勸導他,從你們院長到下面的員工都要懂得,這個事業是世界上頭等的神聖事業,這個機緣不容易遇到,為什麼?你在這裡會修大福報!這是好機會。你如果是真正知道因果,你對老人好,把老人當作父母看待,那是古時候人,現在人不孝父母。能教敬、孝順的心,養父母之志,讓老人在晚年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度過這一生當中他認為是最快樂、最美滿的這段時間。你能夠幫助他這一點,他們將來歡喜快樂,將來往生都生天。
  如果在那裡物質環境雖然很好,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每天在那裡坐吃等死,你說他多難過,他有怨恨。怨恨的心,將來死的時候都墮三途!換句話說,用愛心照顧老人,是把老人從三途送到天堂,你說這個事業多神聖!還有什麼人能夠跟他比較?學佛的人,把他送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老人院要用這個做目標、做方向,這個老人院就堪稱聖賢事業、佛菩薩的事業。我非常希望能有這麼一個老人院出現。老人院裡面要辦學,傳統文化學院,人人都要接受倫理道德因果教育。老人院裡面可以學習宗教教育,因為他信仰宗教不一樣,老人院裡面可以建教堂、修道院,佛教的可以建佛寺、念佛堂,他信仰哪個教就要幫助他,讓他好好在一塊學習。這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實驗點,不同宗教、不同族群可以非常快樂和諧生活在一起,好事情!
  
  所以我希望他們去澳洲參觀,我說你們把團組好之後,我陪你去,當地那些人我都認識。考察完之後回到國內,如果國內再能夠把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加上去,你這個老人福利事業就世界第一,誰不願意到你這裡來養老?你的老人事業會非常興旺。一定要發大慈悲心,不能夠拿這個做商業,做商業就把你限制住,你的功德就沒有了,為什麼?你的功德就變成你發財了。你要不把它當作商業來經營,你將來會生天,你會作天王,你會作佛,你會作菩薩,那個果報比億萬財富高得太多,不能比!億萬財富有限,人間的帝王也不是很圓滿的,為什麼不到天上去作天王?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都是人作的。那個福報從哪裡修的?老人院可以修成,你辦老人福利事業可以修成。為什麼?一個好的榜樣帶動全世界,你說這個事業值不值得做?所以要發心真幹。法藏比丘發心建極樂世界,這是多麼難的事情,他都成功,你要真正發心為全世界建一個示範的老人院,諸佛菩薩、龍天善神都會幫助你,都會滿足你的大願。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節錄精華
  
  
  
  

 
郭秀銘老居士事略 ......郭秀銘老居士治喪委員會   Top

  
  (擔任本家第二屆至第五屆董事暨第六屆至第十四屆常務董事)
  
  郭院長於民國廿八年七月十三日出生於霧峰尖後山區,排行第五;父親是殷實的中藥商,母親相夫教子,賢淑善良,一生未曾殺過一隻雞。郭院長自幼乖巧聰慧,且孝順勤快,深得父母鄰里的稱讚與喜愛。自台中家商畢業後,學習縫紉有成,乃開設成美縫紉補習班及委託行,寓意「成人之美」,商譽卓著。十八歲時,透過媒妁之言,與霧峰林家林錫炘君結為連理,婚後育有一男三女,家庭與事業皆能兼顧美滿;尤其體貼細心的照料臥病在床的公婆十餘載,致令翁姑得以善終,孝行令人感佩。
  
  郭院長之先生林錫炘任華僑銀行經理職,與雪公老師的侍者游俊傑居士乃台中商專的同學,為莫逆之交;民國六十一年間,透過游居士的介紹,雪公多次宴請林經理夫婦,而郭院長也敬仰雪公的道德學問與創辦諸多公益事業的發心,遂多次捐款襄助雪公的志業。經過多年的接觸,雪公慧眼識英雌,深知郭院長乃樂善好施的女中豪傑。故在蓮友慈益基金會成立後的第二年,即請郭院長接任董事長迄今。
  
  民國六十七年慈光育幼院的財務與院務運營面臨極大困境,必須大刀闊斧做整頓;是年十一月雪公聘請郭院長擔任院長,並遴派內典研究班結業弟子連淑美居士擔任副院長、吳碧霞居士擔任教保主任做為輔弼。郭院長本務經商,對兒少安置業務並不熟悉,不敢承擔;然在雪公堅持下,乃以不支薪為前題,應允擔任院長六個月。三人到任後,最初每逢員工發薪日,郭院長皆須自掏腰包給付員工薪資;之後在郭院長的政經人脈資源連結下,育幼院的財務終於獲得改善;並在連、吳兩位居士戮力同心經營下,歷經兩年時間,院務與院童教養亦已步入正軌。三人謹遵雪公教誨:「不能只是把孩子養得白白胖胖的,最重要的是要教育。」所以不但重視院童的品格教養,也支持院童就讀高中、大學。此外,郭院長有感於良師的重要,乃出資設立員工福利金制度,改善同仁福利;且於年節必自備禮物慰勞同仁,藉以留住優秀人才,願意發心陪伴院童。更有感於許多同仁青春奉獻在慈光,耽誤婚嫁,老來單身一人應該要能互相照顧;乃在民國八十年,邀請同仁集資於鄰近育幼院之處購地興建集合住宅,並命名為「東林樓」,且出資於頂樓設置佛堂一座,提供同仁共修念佛,以期同仁們在工作之餘,能不忘道業,將來皆可脫出六道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由以上種種可見郭院長對同仁似家人般的愛護之情。在她用心經營下,育幼院績效斐然,故在第一次台澎金馬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評鑑中,成為中部五縣市中唯一獲得「優等」的安置機構。而郭院長原本應允擔任六個月院長,不想竟成為終身的職志。
  
  郭院長為了廣結社會資源,以利育幼院發展,乃加入國民黨婦女會組織;由於其傑出的領導能力與寬厚的性情,深受婦女會員的喜愛與肯定,先後當選台中市中區婦女會理事長二屆、台中市婦女會理事長二屆、以及全國婦女會常務理事等職,對婦女工作貢獻卓著。
  
  民國八十五年慈光圖書館主張育幼院產權皆屬該館所有,育幼院無權占用;郭院長恪守對雪公的承諾,不畏威迫利誘,與慈光圖書館展開歷時七年的協商與訴訟,最終育幼院於九十三年十一月被迫關閉,只能帶著家童遷離居住四十四年的家園。對郭院長而言,這是備極煎熬的歷程;但是郭院長堅毅不屈,高瞻遠矚,在訴訟歷程中,先在民國九十二年成立「財團法人慈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並在台中市東區東英路旁購地一筆,以做一旦訴訟敗訴之準備。故慈光育幼院解散後,郭院長即積極為孩子們籌建新家園,並在會性法師、溫世禮居士、以及諸多蓮友大德的贊助下,「台中市私立慈馨兒少之家」順利於民國九十六年落成啟用,還給孩子一個更加溫馨的家園。
  
  慈馨兒少之家立案後,郭院長領導董事會,大力支持育幼院的轉型,採取專業與慈善並重的家庭化教養,以「董事長阿嬤」的身分繼續陪伴著慈馨家人。並偕同其次女麗紅共同出資成立「林錫炘教育醫療基金」,俾讓家童們教育與醫療獲得更大的保障。慈馨兒少之家歷年來在衛生福利部的評鑑中,都獲得「優等」的佳績,也博得社會大眾的認同和肯定。隨著家童們漸漸長大,有鑒於少年獨立自主能力的養成,需要有更合宜的生活環境,遂於民國一百零五年排除萬難成立「慈馨少年家園」;又鑑於社區家庭親子關係疏離,乃成立「慈光社區心理諮商所」為社區提供更多的服務。郭董事長不畏重重挫折,更將慈光育幼院一個機構,發展成為一個基金會與三個機構,誠足以報答雪公知遇之恩,告慰在常寂光土中的雪公了!
  
  郭董事長宿具善根,聽聞雪公講說淨土念佛法門的殊勝,即深信不疑,誓願往生極樂世界。某日於睡夢中,有穿著紅袍的天神告知要賜給世間富貴;董事長決然告知志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求世間福報,天神乃頷首而去。郭董事長每天日課二小時,除誦大悲咒四十九遍、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部外,即持念阿彌陀佛聖號,十數年不輟。往生前更遺言誓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不再來六道輪迴。
  
  在郭董事長八十五年的生命中,有四十五年奉獻在慈光與慈馨;在她心中,家童就是她的孩子,心心念念都在為家童們謀最大的福利。她處理事情的睿智、面對困難的堅毅態度、對待同仁的寬厚與愛護、對孩子們的用心與慈愛、以及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堅固誓願。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綜觀郭董事長一生秉持雪公給孤幼幼的精神,造福眾多失怙稚子,可謂功德無量,福慧具足;且日課不輟,信願行三資糧兼備,往生極樂世界殆無疑義。謹就慈馨常務董事暨菩提仁愛之家董事長吳聰敏居士之輓聯以為敬悼:
  
  郭院長秀銘生西
  一生護持慈益志業不屈不撓遂致開花結果為雪門真弟子
  平日精進二課功夫毋懈毋忽終得自在生西是蓮友好楷模
  
  
  
  

 
讀印祖臨終三大要有感 ......法務組長郭宗旻   Top

  
  (臨終三大要節錄)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
   
  ...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果然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願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後冷於何處也。...
   
  ...頂聖眼天生等者,謂人氣己斷,通身冷透,惟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此感現如是,非可以勢力假為也。是時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耳。不須專事探試徵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
  -------------------------------------------------
  
  
   
  末學恭讀已,感觸良深。近有一助念團體用儀器測量亡者體溫,非助念至頂溫不停,似有違祖意與因果,願有緣蓮友敬遵祖訓,免造罪業,求升反墜!
  
  現醫學發達,生病多送醫院,病重則轉ICU加護病房,直至病危通知,往往已來不及。在ICU加護病房或救護車上已斷氣,失去臨終慰導助念的黃金階段,故本家與台中榮總合作,辦ACP(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AD(預立醫療決定書);以法律保障病人的善終,因而能得蓮友慰導助念生西之大福報。願蓮友勿輕忽之!
  
  
  
  

 
機構照顧腹膜透析長者之護理經驗 ......護理師 吳梅萍   Top

  
  本文為分享照護一位末期腎臟疾病患者,接受腹膜透析治療之護理經驗。本家從民國九十年開始養護業務至今,洗腎住民大多以血液透析為主。此次接觸腹膜透析新住民,藉由家訪了解患者家中換液環境及實際換液情形,試圖了解並解決患者的問題所在。經居家訪視評估後,於近期首位腹膜透析長者入住本家。因腹膜透析最大的隱憂是腹膜感染、自我防禦機轉缺損、免疫功能降低,所以「感染」可說是透析治療最主要的合併症。筆者雖然曾接觸過血液透析的工作,但對腹膜透析卻是第一次接觸,也因此一開始接觸時,對腹膜透析的處置流程非常謹慎小心。
  
  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與盛行率堪稱世界第一,洗腎人口超過九萬多人,透析人數每年更以三至四%迅速成長。目前國人慢性腎臟病一至五期人口數約兩百多萬人,而慢性腎臟疾病第四至五期的病人,約有十四萬人左右;這個數字並不是「定數」,而是不斷在「進行的數字」。政府與各大醫院這幾年極力宣導,讓民眾了解「居家」腹膜透析,比血液透析(洗腎),更有利於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分析兩者不同之處,腹膜透析治療是一種比較溫和的治療方式,因為人體不斷新陳代謝產生廢物,腹膜透析可以持續淨化血液,使血液生化值更穩定,有助於維持殘餘腎功能(排尿量)。
  
  其優點:不需扎針,不會有出血風險,或抽筋不適的症狀;透析過程血壓穩定,也不會影響血壓。可以在家自行操作,透析時間有彈性,每個月只需要回醫院追蹤檢查一至二次,不需經常往返醫院,也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和社交活動。對於飲食限制相對寬鬆,不需要限制鉀攝取量、以及攝取水份;但需要限制磷攝取量,並鼓勵高蛋白飲食。
  
  缺點是:可能會造成一些副作用或感染,例如:腹膜炎、體液過多、高血糖、營養不量、發炎,以及長期腹膜透析下,腹膜功能的改變。這些問題需要嚴格遵守正確的換液技術和衛生規範,以及定期追蹤檢查,和服用相關的藥物來預防或治療。
  
  然而,為何多數腎友不願意選擇可以提高生活品質的腹膜透析來當作自己的治療模式?主要原因就是害怕與擔心。他們會害怕每天必需處理多次透析液的更換,也會害怕感染腹膜炎,更會擔心一個月才能回診,萬一發生緊急問題,而醫護人員無法及時幫忙。到了末期,腎臟病患者的治療,除了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之外,再加上腎臟移植,這三種方式。
  
  腎友在開始接受透析之前,醫療團隊會詳細說明並比較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的優缺點,也會依據病患個人與家庭特性、殘餘腎功能、透析相關的健康知識等給予建議;並經討論達到醫病共享決策,協助腎友選擇合適的透析模式。但討論與諮商還是常常無法減低腎友的擔心與害怕;經常會出現沮喪的情緒,以及無助感,產生抉擇衝突的困擾。於是,多數腎友寧可犧牲自主性,去選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對很多腎友而言是奢侈的羨慕,是想嘗試卻又遙不可及的幻想。
  
  一旦決定腹膜透析時,治療師會衛教個案腹膜透析照護:包括植管後的教育訓練,以及病人出院後在家自行操作腹膜透析。訓練內容包括:可以正確洗手技術、以無菌步驟更換透析液、透析液的計算與正確紀錄、腹膜透析導管出口處護理、營養需注意蛋白質的攝取、適當的水分控制、教導如何評估每次換下的透析液是否無感染前兆。並提供個案達到自我照顧的目標,請個案回覆示教,適時給予修正,以達到操作技術熟練,完全無誤後,才可以放心出院。
  
  個人認為台灣的醫學科技發達,如何讓現代的腎友直接受惠?有品質好的透析液、較少的透析限制,以及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只要與專業的醫護團隊配合,洗腎就像是生命的小小轉折點!可由轉換看待生命的態度,重新賦予疾病衍生的積極意義,進而建立有尊嚴的人生。
  
  有時生命轉個彎,我們看見的世界更不一樣,人生更不同。人的一生都有許多角色需要扮演,調適整合後都會是美好的開始。
  
  

 
印尼新年「開齋節」的神秘面紗 ......編輯部   Top

  東南亞移工愈來愈多,全台灣有六十五萬人,其中來自伊斯蘭教國家的印尼就有二十五萬人,台中市勞工局指出,在台中市的印尼移工僅次於越南移工,達30,990人,其中家庭看護工多達20,013人。而在本家,長期照護組同仁一百O五人中:印尼籍照服員佔二十三人、越南籍照服員十三人,反而人數較多。
  
  大家都知道,印尼是多元宗教社會,以穆斯林最多。依據維基百科:「穆斯林,直譯為順服真主的人,又可翻譯為伊斯蘭教徒、伊斯蘭信徒、回教徒,是對所有相信伊斯蘭教教義者的總稱,他們將《古蘭經》奉為自己人生的最高指導經典。」是以穆斯林新年「開齋節」,慶祝的方式不是熱鬧,而是藉此沉澱內省,堅定信仰。很多人不瞭解印尼的宗教信仰及文化,本籍同仁常常會聽到印尼照服員在每年的四、五月,就開始討論她們要去哪兒「過新年」,不但非常重視,而且當天盛裝打扮。不禁令人好奇這宗教盛事的神秘面紗後面,到底是什面貌?
  
  穆斯林「開齋節」新年,跟華人社會的新年,完全不同。在這之前,伊斯蘭教徒必須經過一個月的「齋戒月」,齋戒月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一個月。按照傳統,從日出至日落十多個小時禁飲、禁食或禁止有親密行為,就連情緒都必須克制,以初心重新親近阿拉真主。他們深信這個過程,是洗去身心汙穢和罪惡;餓了一整天,即使禁食最後一秒,依然要求精準,守戒到最後一刻。虔誠的信徒,這一個月都得跟口腹之欲抗戰,藉「禁食」這件事,反省並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在這個月裡去反省思惟:平常吃喝是多麼幸福,沒吃沒喝多麼痛苦,有沒有浪費?去體恤窮困的人?透過親身齋戒修心的過程,培養惻隱之心,樂於扶困濟貧。
  
  齋戒月過後,隔天即是「開齋節」了;慶祝齋戒月結束,會有為期三天到一週的慶祝活動。相當於華人的農曆新年,民眾成群結隊慶祝齋戒月結束,也迎接開齋節的到來。他們會在這一天穿著喜氣洋洋的傳統服飾,到處拜會親友、分享美食。因此在街上,走到哪裡都會看到包著頭巾的女性。
  
  本家主管體恤這群印尼移工,她們離鄉背井到台灣打工,必然會想念家鄉,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所以在這重要的一天,主管讓她們放假,帶她們到台中火車站附近的東協廣場,在那裏可與同鄉們一起慶祝一年一度的開齋節。
  
  而在東協廣場,一大清早可見大批的穆斯林聚集,進行開齋祈禱儀式,禱告感謝阿拉真主使他們信仰更加堅定;祈禱結束後即可進食,這象徵一個月的戒齋結束。活動現場也設置多種攤位,售賣清真食品、衣物及日常用品。他們會自備傳統的印尼食物及零食,準備豐富的菜餚,與朋友一起聚餐慶佳節;透過視訊與遠在國外的家人祝賀聯絡,或者邀請印尼著名歌手及傳統舞蹈前來表演。連台灣人都能感受到開齋節的歡樂氣氛,過節氣氛相當濃厚。
  
  以下為本家印尼同仁:思芮、依娜、斯麗、娃優尼、蒂雅的實地訪談內容:
  
  一、問:請問印尼過年是哪幾天?
  答:印尼過年的時間每年都不一樣,我們是看上面的月亮,印尼的日曆(伊斯蘭陰曆法)上面,有寫什麼時候是過年。
  
  二、問:印尼新年要怎麼慶祝?
  答:在印尼早上我們很早起來,洗澡洗得很乾淨,大概六點半去清真寺拜拜約一個小時,跟認識的人或不認識的人說對不起,或是聚集附近社區的戶外空間集體祝禱,有些甚至還會暫時封街,在街道上齊聚禮拜。然後回家完換新的傳統衣服,跟爸爸、媽媽說對不起,說今天過年我有什麼不對,說新年快樂,及說對不起,請您包容我過去的錯,請您原諒的意思。約九點多到隔壁親戚朋友說對不起,見面握手寒暄,並彼此互道寬恕。然後,同時把右手放在自己的胸口,表示真心誠意,再一起分享食物,以及交換經過阿拉賜福的小禮物或小紅包。
  
  三、問:印尼新年會準備什麼應節的食物?
  答:印尼咖哩、蔬菜年糕、馬來粽、沙嗲、任當(咖哩肉品)、印尼炒飯、飯塔(黃薑飯)、印尼椰奶雞肉,都是傳統的食物,飯後甜點則以千層糕,搭配其他一般小蛋糕為主。
  
  四、問:請問印尼外及同仁在台灣過年有什麼不一樣?
  答:感覺不一樣,在印尼跟家人可以說:對不起爸爸、媽媽,說自己有錯,馬上眼淚就掉下來;一年一次在台灣感覺有點難過,想家裡的人。雖然可以視訊,但不同感覺。在台灣拜拜的地方也不一樣,在印尼我們會找阿拉的地方拜拜,但在台灣阿拉的地方比較少,所以會固定聚集在同一個地方。
  
  五、問:有什麼新年願望?
  答:
  1.如果能回印尼過新年,這樣我們會比較開心,因為我們和家人離開很遠,所以假期對我們非常重要。
  2.希望身體健康,這最重要。
  3.希望自己在台灣過的得好。
  4.希望賺錢回印尼,與家人一起。
  
  本家正好近期舉辦了多元文化課程,其中提到:多元文化是由不同信念、行為、膚色、語言的文化組成,彼此關係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這群外籍同仁離鄉背景來台工作,我們更要尊重差異,讓各種不同的聲音、看法與價值觀得以展現。經由了解她們的宗教信仰、認同他們的文化,彼此互相關懷、互相敬愛、互助合作;藉此大家共同創造社會的多元文化,相信必然會弭平差異,減少爭端,增進人類的共同福祉。有幾位宗教大老,如淨空老法師,在世時一向倡導宗教和諧,不正是有此用意麼。
  

 
伊斯蘭教《古蘭經》摘錄 ......編輯室   Top

  【歸信真主祈主恩慈。】這就是我們佛門裡講,這是「求加」,求真主加被,求真主保佑,加持就是保佑的意思,下面是他教我們基本的原則。
  
  【行善改過。】善惡的標準要依照經典,經典裡面給我們說明善惡的標準。
  
  【遵循教誨。】要常常讀經,要常常聽講,對這個經的義理通達明瞭,要落實,要做到。把你所懂得的這些教誨,落實到生活當中,落實到工作當中,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神聖相應。神聖是仁慈的,神聖決定不害人,《古蘭經》每一大段經文前面一定有一句「安拉確實是仁慈的」,這句話在經典裡出現了幾十遍。
  
  【不犯禁戒。】經典裡面告訴你,哪些事情你一定要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你要遵守。經典裡面有教誡,就等於法律一樣。這三條就是儒家講的「智仁勇」,大智,大仁,大勇。你懂得遵循教誨,這是智。我們求學最重要的是要遵照老師的教誨,而老師所教的決定與聖賢所講的相應。教學有師承,老師教的代代相傳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要信使者,你要信老師,老師是有承傳的,不是他自己學成功的。他確確實實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這是真實智慧;能夠行善,能夠改過,這是仁;能夠『不犯禁戒』,這是勇。大智,大仁,大勇,儒家講的三達德,這三句是三德之要。三德是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
  
  我們佛門裡面講修持、修行。修行就是把錯誤的行為、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說法、錯誤的做法修正過來。依照經典的教誨,那是標準,那是善的標準,經典教誨就是聖人他的言行,他的見解與安拉相應。在佛法講「佛知佛見」,決定沒有絲毫錯誤,你要能夠相應、要能夠接受。我自己所想的、所看的是錯誤,一定要接受佛菩薩所說所講的。如果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跟經典講的相應,我們就很歡喜,我們做到了,我們跟他的見解相同。如果說我們見解不相同,那一定要知道我錯了,他對的。我要把自己的看法想法放下,我也學他。佛家最基本的教條,伊斯蘭教也不例外,都相同,不殺生,不偷盜,對一般社會大眾來講是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是基本的教條,你要做到。真正做到,這是三德之要。接著下面說:
  
  【和解紛爭。息事寧人。】這是「處世接物」之要,那怎麼可能會破壞社會秩序?今天有很多人誤會伊斯蘭教是極端分子,是到處鬧事的,不是的。經典裡頭決定禁止。《古蘭經》裡面確實講到聖戰,而且講得很多,聖戰是什麼?聖戰是自衛的戰爭。別人侵略我們,別人要把我們滅亡,我們要抵抗,抵抗這是聖戰。絕不是無故發動戰爭,不是。別人對我們發動戰爭,我們來抵抗。中國在過去抗戰,抗戰是聖戰,不是我們發動戰爭,你要不抵抗,你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會被人消滅,這是正確的,這是無可厚非的。所以聖戰是抵抗侵略,不是無緣無故的到處鬧事。所以伊斯蘭的信徒(穆斯林)各個都能懂得《古蘭經》的義理,怎麼可能無緣無故去傷害別人,不可能的。縱然有怨恨、有仇恨要報復,你要選擇你的敵人,你的仇人,不能說無辜的人;絕不會傷害無辜,這是仁慈。所以經典裡面教的是『和解紛爭,息事寧人』,你說這種教訓多好!
  
  【親賢善。遠邪惡。】進德之要。『親賢善,遠邪惡』是經文,「進德之要」是我做的註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是你要親近好人、要親近善人,對於邪惡你要遠離。什麼是邪惡?從前方東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電視邪惡,報紙邪惡,雜誌邪惡。為什麼?裡面的內容都是殺盜淫妄,現在人常講的媒體暴力。我們遠離它,不看報,不聽它,我已經差不多有四十多年沒看電視了,不看報紙,不看雜誌,「遠邪惡」。
  「親賢善」,經典是賢善,我讀《古蘭經》,親近穆罕默德;我讀《新舊約》,親近摩西,親近耶穌;我讀佛經,親近釋迦牟尼佛,親近諸大菩薩、祖師大德,這是賢人,這是善人;我讀儒家書,親近孔子、孟子;讀道家書,親近老子、莊子。我每天親賢善,遠邪惡,所以生活法喜充滿。物質生活過得去就行了,不必要求很高,普普通通的生活,平平安安的生活,就幸福美滿。心裡面沒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遵從聖哲的教誨,決定落實十善業道。
  
  【常懷。真主無盡慈愛。】『常懷』,與主同在。真主是無盡的慈愛,『慈愛』是宇宙萬有的性德,所以慈愛是真的,是永恆的,是自然的。本善,本善就是慈愛,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性德。佛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伊斯蘭講「真主確實是仁慈的」,《新舊約》裡面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所以慈愛是真理,慈愛是宇宙的大德,慈愛是我們自己本性的德能。本來是慈愛的,現在慈愛跑哪裡去?被煩惱障礙住了。在最近十年來,日本江本勝博士用水做實驗,發現慈愛是宇宙的真理,用任何文字寫出慈愛,貼在實驗的玻璃瓶裡,在顯微鏡底下看它的結晶最美。任何好的言語、文字句子顯示的美都比不上慈愛,所以他肯定慈愛是宇宙的真理。
  
  常懷真主無盡的慈愛,就是常懷自性本具的大德,我們要把自己本性本具的德能顯示出來,這個德能就是佛家講的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看《古蘭經》上講真主無盡的慈愛,我們要落實,我們要學習,縱然是對我們的冤親、冤家,他害我,他要殺我,我對他還是無盡的慈愛。為什麼?我明瞭,他不明瞭。我知道他跟我是一體的,他不知道,他跟我當中有對立,我跟他沒對立。沒有對立,覺悟;有對立,沒覺悟。
  
  (節錄淨空老法師恭讀"古蘭經"心得報告)

 
感恩與轉念 ......護理師黃雅雯   Top

  
  我是家裡的老么,小時候很頑皮。腦海裡朦朧記得看電視時,曾經捉弄姐姐,把腳ㄚ子伸到她面前,等她頭轉向我時,愣住傻眼的表情,當時我笑得很開心。還有,也曾不停地叫著哥哥,當他回應我,我卻調皮地說沒事。
  
  也記得出社會的我,仍然很不懂事,對父母親一向不佳的言語態度,沒有改變。即使在異地他鄉工作,有一個學姊把我當親妹妹般照顧,而我卻仍是一個任性少女,對身旁事物不懂感恩,好像這一切理所當然是的。
  
  最初改變我心態的是我先生,不記得他當時說了什麼,但是我漸漸理解到感恩這件事,應該去思維體會一番。
  
  大約九年前,我生育第二胎,自己留職停薪,先生因工作關係與我分隔兩地,我一個人自己帶著兩個小孩,過著偽單親的生活。在這將近兩年的時間,讓我深刻體會為人父母的不易,尤其是母親。因為我小時候,母親是職業婦女,下了班,仍得忙於家務,洗衣做飯等等,樣樣都來。我深刻體會到當母親的辛勞之後,對母親的態度就轉變了,除了恭敬誠懇,心中更充滿感恩與不捨。
  
  感恩的表現不只形於外,也是心態上的變化。它讓我更加快樂,看待事情也變得更正向,而不再抑鬱,會去感嘆欠缺自己所沒有的生活物質。我也會教導我的孩子要心懷感恩,不能把他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施比受更有福,這種轉念,能在日常生活中,讓心境更正向美好。
  
  這幾年經歷過歲月的洗禮,自覺心思愈發成熟,對周遭他人的幫助與付出,心中充滿無限感恩。也期許自己更有智慧,處事更圓融,並且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人。
  
  感恩,感謝自己所擁有的,對於想要擁有,卻還沒擁有的,只能靠自身努力獲取。經歷過的事不會改變,時間不會為誰停下。感謝昨天的自己,努力創造自己的未來,感謝曾經的美好。感謝自己,同時也必須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社會生活型態不停地在轉變,而我們只能順應適應潮流的轉變,並適時地做出改變。生活中創造快樂很簡單,例如:做好垃圾分類、廢物再利用、節能減碳,對環境友善。外出旅遊時,偶爾看到身障者表演,我會略盡自己綿薄之力,小額投款,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友善。
  
  劉備曾說:「勿以恶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有一位知名女藝人,說她
  在年幼時,家境貧困,但她的媽媽仍會不時地捐贈零錢,給需要幫助的人。這件事讓我頗有感觸,我不會再因為自己的小額捐款,而感到渺小卑微,反而更加啟發鼓勵我,奮發向上。
  
  再如工作時,親切地叫喚長輩:阿公!阿嬤!跟他們撒嬌,逗他們開心,看到長者太陽般的笑容,使我內心也充滿喜悅。
  
  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句話:「生活中或有荊棘,但不會永遠都是冬天。」是吧?常言道:「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比喻的都是心境的轉換。轉念不是壓抑,而是必須認識了解並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善用智慧巧妙地轉化困境,與其怨天尤人,於事無補,倒不如靜下心來,釐清思緒,尋找問題點,化解問題,想想自己還能做什麼呢?
  
  我們的一生中,周遭有很多過客,有些人只會在身邊短暫停留,有些人會陪伴我們一生,有些經歷快樂,而有些經歷縱然苦澀,卻讓我們更加成長茁壯。
  
  我曾經羨慕他人,尤其是做生意的商人,他們非凡的成就與所得。但我卻不曾細想他們風光的背後,所付出的心血、時間,與所承受的壓力。
  
  面對自己,欣然接受自己,充實自我,機會的到來必須靠觀察,但機會來的時候必須懂得抓住,有的時候成功需要些許的運氣,但是最重要還是在於自己的能力與準備。
  
  做個凡事懂得感恩的人,做個豐富自我人生的掌舵者,從經驗中學習,從閱讀中獲取能量,人固然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為自我的人生添加瑰麗的色彩。
  

 
甲種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訓練課程 研習紀錄與心得  ......總務組 陳榆薪   Top

  為了防止職業災害、保障工作者的安全及健康,勞動部訂有《職業安全衛生法》等相關法規,行之有年。法規中明確規範各類事業單位雇主與勞工之責任義務:事業單位雇主負有擬定職安管理計畫與制度、實施風險評估、提供勞工必要之預防設備或措施等責任;勞工也有義務配合接受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健康檢查、遵守安全衛生工作守則。雖然法規愈來愈嚴謹,但依據勞動部統計,近十多年來企業組織因為職業災害造成人員傷病、失能、死亡人數,以及所造成有形或無形之損失都居高不下。類似的事故一再重複上演,其中原因值得探討,顯示整體社會人民對於職業安全衛生的重視度仍有待提升。
  
  各類事業單位需依法配置一定人數的「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或「管理人員」,其重要任務便是協助雇主保護的安全與健康,避免職業災害的發生。個人此次感謝機構給予機會,參加業務主管訓練課程,其中有位講師提點:我們的工作是力求事先預防,降低職業災害的發生頻率與嚴重度,但不只是為了配合政府規定而行事,背後的意義更是法律賦予我們使命,是一份「救人」的天職,有了正向積極的觀念與心態,對於後續學習、執行推動之順利有所幫助。
  
  職業災害分為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人因性及社會心理性等五大類,因此職業安全衛生是一門綜合學科,業務主管和管理人員對於這些跨領域的理論,都需先有基本了解,才有能力辨識出工作場所中的危害點,進一步執行風險評估、控制,與第一線作業主管共同研擬安全衛生管理制度,並督導各部門執行。
  
  造成職業災害的原因,分為基本原因、直接原因、間接原因:
  
  1.直接原因:即人體接觸到機械能、電能、化學能、熱能、輻射能或液化氣體、可燃性物質、毒物、粉塵等能量或危害物,致發生災害。
  
  2.間接原因:指不安全狀況(如機械設備損壞、環境整理整頓不良等)及不安全行為(人員未依標準流程、操作錯誤、姿勢不當、違規行為等)。
  
  3.基本原因:指企業經營制度或安全管理缺失,例如在安全規章、準作業程序、風險管理、自動檢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宣導及健康管理等環節有所疏忽,致使人員碰到危害(直接原因)。
  災害骨牌理論(如圖)呈現了這三種與事故、災害間的關係:其中基本原因、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職業災害發生的前三個骨牌,第四個骨牌是事故,最後才是災害。
  
  由此可見職業災害以「基本原因」為首要源頭,導致直接、間接原因的發生,前三個骨牌不倒,事故與災害必能減少,因此做好源頭管理相當重要。業務主管的角色,不只是做到辨識、評估風險和制定計畫就好,尚需仰賴與雇主、作業主管、勞工持續的溝通協調:對雇主提出建議改善方案、和作業主管與勞工討論作業流程調整、對勞工則加強宣導和教育訓練,最終目標是讓全員體會到安全衛生的目的與重要性、自發性地做好各自的責任義務。
  
  回歸實務應用,本家各職類的工作人員,無論是現場照服員、護理人員或其他行政人員,在執行業務過程中,都可能遇到不同類型的職業災害,以下試舉數例:
  
  一、照服員協助長輩重複移位,未採用正確姿勢或未使用護具,造成手臂或腰部拉傷。
  
  二、護理人員協助長輩抽血、測血糖等,使用針頭不慎針扎。
  
  三、行政人員久坐看電腦使用滑鼠,導致手腕或肩頸痠痛。
  
  四、庶務人員爬上合梯修理電器用品,有墜落或感電風險。
  
  五、送醫人員開車載送長輩就診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
  
  六、廚房人員在廚房與高溫接觸,會有燙傷危險,及滑倒、被刺、割、切傷的傷害。
  
  面對眾多可能發生的災害,完善的預防措施相當重要;反觀基本原因-源頭管理,現有制度與執行面,仍有許多待探討精進之處。安全衛生已成為時代潮流趨勢,不但是組織人力資源和服務品質的重要保障,也是永續經營發展的要素,個人透過此次課程,初步了解職安領域相關知識,期能融入使命感善用所學,與工作團隊互相合作,促成更好的職場環境。

 
一道菜的故事  ......山寨作家   Top

  
  「吃苦瓜最補」,是母親自小的叮嚀;在父親的嚴格監管下,我的味蕾,只有高舉雙手,無情地被綁架,同時,我的食慾也遭到了暗殺,命在旦夕!病懨懨又瘦小的我,唯有徒嘆奈何!
  
  國中的國文課,讀到夏丏尊「生活的藝術」一文,弘一律師面對著萊菔、白菜,以及鹹味過重的菜,一股莊嚴、唯美的氣息,從課本中泉湧而出,薰得我像是喝醉了酒似地,幻想著自己化作成弘一律師;寤寐之中,我的味蕾,不自覺地鬆了綁,而奄奄一息的食慾,竟不藥而癒,又活了過來!奇哉!妙呀!原來,吃,可以吃得如此地有味,吃得這麼的藝術!然而,苦瓜上場,種種幻境,煙消雲散;凡夫和聖賢,畢竟不同!妄自尊大的國中生,可還有得磨呢!
  
  由於母親的訓誨:當「常念大悲觀世音菩薩名號」,加上對弘一律師偶像般的仰慕,大學時代,一頭栽進了佛學社團;學習過程中,恩師明訓:要認真面對吃苦,可以從「學吃苦瓜」下手!下次有機會再吃到苦瓜的時候,恩師建議我們這幫狂簡小子:請慎重夾起一塊,先端詳清楚,再慢慢放入口中,並勇敢地咀嚼,細細品味它的苦,看看它到底能有多苦?咬動過程中,不管多麼難耐,千萬別隨便嚼個兩、三口就交差了事。直到完全感覺不到它的任何味道,便可緩緩吞入腹中;如此,反覆三次。之後,相信吃苦瓜不僅不再是受罪,還極有可能會轉而成為是一種享受呢!
  
  母親廚藝持續精進著,家中的常菜,有媽媽味道的苦瓜,自然是首選囉!結婚之後,因為內人用心於烹調,為了配合所請,苦瓜裏更多出了辣椒與豆豉;辣椒的辣味,能麻痺八成以上味蕾的神經,豆豉的鹹,則幾乎遮蔽了這一道菜一半以上的苦;「辣味豆豉苦瓜」,頓時升級成了美味佳餚,幸福珍饈。天廚妙供、滿漢全席,大概也難出其右!在一次的晚餐中,口裏正貪戀著這一道菜,腦海裡竟映現出《心經》:「是故空中無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經句。
  
  經文所說的「無」,果真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沒有」嗎?苦瓜相對於味蕾神經,原本是苦;若強說成:「沒有」,那麼,佛法就肯定是在故弄玄虛了!筆者確信,佛絕不至於藉著說一些違背真理的法,去愚弄一干善男、信女。其時,我對經文中「無」的真義,隱然有了新的體認;以往,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自愧總是過於輕忽、小看了佛法的實趣;至今方才知曉:經文中所說的「無」,肯定不是:「沒有」,而應該是「不執著」!佛陀宣說的「無」等,其正解當是:「不執著在身、口、意上的各種錯誤認知」。
  
  古德云:修行當在「穿衣喫飯,擔柴挑水」時用功;弘一大師的典範以及一道令人破迷啓悟的美食佳餚:「辣味豆豉苦瓜」所引發的小小悟境,正好印證古德之言!另,有謂:善教者,不如善學者!同樣地,善烹調者,不若善品嚐者;一道「辣味豆豉苦瓜」,如今食之,兼有令人懷想、幸福滿溢與引人悟道的妙味。人類文明,各式的菜樣何止百千?一道菜的故事,也泰半不只一則;若能將之集合成「菜典」,相信是值得有心人努力的千古大業。

 
敬為在家眾新受菩薩戒諸尊進一言  ......雪廬老人   Top

  
  (一)嚴守戒律,充實內德,具足威儀,莊嚴外表。
  (二)定有日課,按時精修。
  (三)勤研經典及一切文藝,使世出世法;通達豐富。
  (四)上宏下化的心剎那不斷;名聞利養的心,抑制使滅。
  (五)有毅力,善巧方便,百折不回。
  (六)口齒流利,具有辯才。
  (七)心力、身力、物力,均樂意犧牲。
  (八)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九)認識環境,言行契機,隨時注意選拔人才,加強佛教實力。
  (十)身體磨煉健強,使能負擔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