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83期

董事長室安身立命的方法    董事長的勉勵(講於今年四月主管會議)    

主任室長照機構的資訊科技運用

常務董事 簡智果極樂之夢(節錄自「唯識與淨土」)

果清律師 2015.7.4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感懷兩位老恩師

徐醒民老師一句阿彌陀師友恩無盡

徐醒民老師先母往生記

徐醒民老師

淨空老法師淨空法師談自己的母親

淨空老法師 於二ΟΟ七年七月老人福利事業《老人樂園》的構思

海容轉念的練習

護理師 黃雅雯淺談病人自主法

護理師 林美慧可能改進步行穩定性的運動

照服員 何苓華這一切會過去的

弘明高中校長 張宏儒詩興殷勤抱膝吟 —連志道老師往生週年紀念網頁前言

朱有发我与徐醒民爷爷的跨海情缘

國史館館訊03期朱斐居士訪談錄(節錄)

安身立命的方法    董事長的勉勵(講於今年四月主管會議)     ......董事長室   Top

  
  最近送了好幾位親人,今天是我的堂弟往生,肝癌末期,六十二歲,算是很年輕,他的弟弟也是肝癌,還有他的媽媽也是肝癌。為什麼都是肝癌?不曉得他們前生共同造了什麼樣的業?但是我這個堂妹,就是他的大姐,親姐姐,所謂長姐如母,照顧她這些弟弟,真是無微不至;而且她很有智慧,本來她這弟弟對於佛法沒有什麼知見,她就一一地跟他轉變。她這弟弟本來是住榮總那一邊,今年農曆過年她都是在醫院裡面進進出出,等於都沒有過好年。在住榮總之前,本來有到菩提醫院來,住了一陣子,因為處理其他一些病況,所以就又住榮總。過完年以後又出院,後來是住在家裡。
  
  我這個堂妹她有參加我們蓮社的念佛班,在上個星期一,念佛班班長就去看她。其實她就相當於住在我的隔壁,離我家不遠的地方而已,我有在留意病況發展。前幾天我問情況怎麼樣?她說還好。我說如果有需要的話,要事先準備住到菩提醫院來,需要安寧照顧或助念方面,會比較方便。所以她也知道這些要提前準備的事。恰好她的念佛班班長經過她家,然後上樓去探望一下,就跟她講說:你弟弟這個情況,應該是要住進醫院的,不能在家裡了,這看起來一口氣不來,可能就走了。所以這個情況隨時變化,都不一定。那就聽這班長的話,我就打電話給菩提醫院徐院長,請教他什麼時候方便住院?因為疫情的關係,就這樣來來去去,到上個星期才又住進菩提醫院來。
  
  那住進了以後,其實他神識各方面都很清楚。他也不打針、也不吃藥,也不吃、也不喝。我看他的時候,跟他說要順其自然,因為,我們這個生命、這個業報要結束,有一定的氣數,也不要太勉強。他就嘴巴張開,我就跟他噴噴大悲水,說需要喝水時候還是喝一點比較好。這樣子沒有好幾天,他那神智都非常清楚。前天他還可以跟著念佛,生命力還很強。昨天我們蓮社張董事長有來陪念,他跟我講說,我這堂弟有跟著念,但是已經沒有聲音了,很虛弱了,沒有想到今天就走了。
  
  佛法上面講:萬法無常,尤其是在我們本家,可以說每個星期都要迎來送往,老人家都一直在表演給我們看,他們就好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來看,人命就是這麼樣脆弱。所以古大德有這麼四句詩:「看到他人死,我心熱如火。」我們的心熱起來就好像火一樣,「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那麼我們在座當然都還年輕,但是你看我這堂弟才六十出頭而已,他的弟弟更年輕,五十多歲就走了。所以人命無常,在呼吸之間,我們要有隨時的準備,這個也是很重要。就是說我們在處理、照顧這些長輩,我們同時自己也要反身觀照,我們總要省覺:這個事情遲早要來,我們必須要有所準備。
  
  那麼怎麼樣子能夠走得沒有障礙,能夠走得很莊嚴?尤其是不論壽命長短,讓我們這一生能夠沒有遺憾,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所以我們本家及聯體機構的創辦人雪公,他一生都在弘揚這一些儒佛的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在讓我們能夠安頓我們的生命。就是說我們這一生已經來了這世間,那麼來了之後,能夠懂得怎麼樣真正地安身立命,這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樣子能夠減少障礙?事實上到了老年,可說是老病相殘。又老,衰老沒有力量,種種行動都不方便;又病,這種種病,小病就非常痛苦了,何況是大病?一種病就很痛苦,何況有時候是好幾種病一直纏著?講起來,其實這些病苦都是有因有果的。這個因都是我們過去生,乃至於這一生我們所造的業。造的業是什麼?就是傷害到眾生。所以吃人半斤,那就一定得還他八兩,這個因果律是絕對逃不掉的。所以我們怎麼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就隨時在還?一方面還這些過去的業障,一方面又能夠減少這些業障?那麼現實的方法,就是我們站在自己的本分上面,盡我們的本分。儒家的學說講,要盡這個本分,能夠真正盡本分,其實就是已經在減輕這些業障了,而不再造這些業因。就是我在自己的身分地位上,看我應該做什麼事情,我盡心盡力地通通把它做好,我就不欠別人,因為你盡本分了嘛。你是當父親的,你就盡了當父親的本分,那你就不會欠孩子了,那麼其他也像這樣子以此類推,來盡本分。為什麼儒家要講明這些五倫十義?就是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你還能夠落實在生活上,真正做到敦倫盡分,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在昨天我們家族有一個聚會,我就非常感慨,為什麼呢?就是才剛過清明節,過去的清明節掃墓,家家都很重視,而且年輕人都會參與。昨天在這個聚會上,我就聽到家岳母還有那些親戚他們講說,今年都是老的幾位在那邊掃墓,年輕人都沒有參加。要年輕人參加,那把他叫回來,他就說:他們的同學都沒有人會去掃墓啊你看看,放這個掃墓的假日,結果是他們一放假,都出遊去了,他們沒有把掃墓這個事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這個問題也是很大。事實上我們要盡本分,探討起來非常不容易,不是只有教我們身邊的這些還存在的人;對於過去我們往生的這些祖先,我們也都要盡本分。「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這是朱柏廬治家格言裡面講的。
  
  現在西方有很多心理學家在探討這個問題,說我們跟我們這些祖先,還有我們的兒孫,其實是同一個網絡(如德國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寧格的家族系統排列理論)。對於這些祖先,他們哪一位沒有安排好,這個網絡上是錯亂的,而且是不平衡的;這樣子影響所及,不是只有影響他本身一個人而已,還影響到其他的子孫親人。這些祖先們雖然已經走了,雖然不知道他們到哪裡去了,那麼如果讓他們也能夠離苦得樂,也能夠很安穩地得到安身立命,這樣子這一家族的人才可能興盛,他的子孫才可能非常地吉祥安寧,這個是一門大學問。所以如果祖先落到鬼道去,那麼他一整年在那邊飢餓,而我們如果在清明掃墓這一天,以誠心來供奉這些祖先,讓他們能夠在這個時候飽食一餐,他們就非常高興,對於這些子孫,他就不會去發出等於求救的訊號。
  往往我們的身體上很多毛病,或者我們的孩子有一些什麼狀況,在«地藏經»裡面講,這是一個訊號,是祖先來向這些子孫求救的訊號;但是因為我們沒有那種智慧,我們不知道是哪一個祖先來求救的訊號。有時感覺到我無緣無故為什麼產生一些情況?我們雖然不知道,但是«地藏經»裡面跟我們說,如果這時候能夠替這些祖先,給他念念佛,給他誦誦經,給他念念地藏菩薩的聖號,然後回向給他,這個事情就擺平了。所以這個雖然聽起來很玄,但是其實很實際,跟我們都有切身的關係。
  
  除了盡本分之外,我們還希望能夠走得很自在、很莊嚴,這個就要在平常除了盡本分、不造業之外,又能夠積功累德。因為你自己本身不斷地積功累德,有了這個功德,你就相當於有了本錢,可以來幫助、回向給其他的親戚朋友。所以在我們的工作場域,或者是我們家庭裡面,我們都隨時隨地能夠來幫助人家,能夠幫助就盡量幫助,這就是不斷地在積功累德。
  
  譬如剛剛我們討論到同仁們照顧這些長輩,慢慢地減輕他們各方面的痛苦;本來有插管,來到我們這裡,漸漸地不用插管了;本來不能行動,慢慢地可以行動了。還有他有一些脾氣,那我們給他某些教育;他有一些困擾,不論是身體上的、心理上的困擾,我們能夠給他解惑、能夠給他安撫,這個都是在積功累德。所以能夠這樣子隨時隨地在各種待人接物當中,來盡我們的一分才能,這個就是在積功累德。
  
  除了這個之外,因為我們是個佛教團體,創辦人雪公以前學了種種法門之後,尤其是最後學到念佛法門,這個是最簡易,而且也是最方便的一個法門;那就是隨時隨地可以心念耳聽,或者方便的話,口念耳聽,念這一句萬德洪名。雖然我們不見得很有修行,所謂像古代的祖師,有這些三昧正定的功夫;如果能夠有正定三昧的功夫,當然更有把握。沒有的話,我們能夠把這句佛號念得很熟,隨時可以拿起來用;尤其是在臨終的時候,能夠依靠這句佛號,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那麼就可以了脫生死。
  
  我們雪公老恩師他一生弘傳儒佛的文化,讓我們能夠瞭解如何來安身立命,如何又能夠在這一生成就道業,不必再繼續輪迴生死,這是一個我們人生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有這樣的機緣,大家共聚在一起,應該平時多多地互相勉勵,在這方面多多地加功用行;讓我們本身平時能夠身心安樂,讓家庭、家族能夠非常安詳和樂,這是我們所期待的。
  
  當然我們的心量可以更放大,希望我們本家所有的服務同仁,還有我們所照顧的這些長輩,乃至於整個世界,我們希望都能夠國泰民安,能夠風調雨順。所以我每天在作早晚課的時候,到最後都回向:我們國內外的疫情,乃至於烏俄的戰事,都能夠早點止息,大家都能夠和平安樂,這是我們所希望的。我們雖然能力單薄,但是我們發這份心,希望隨時能慈悲地、能廣泛地來回向。以上提出這些心得跟大家分享。阿彌陀佛!

 
長照機構的資訊科技運用 ......主任室   Top

  
  長照機構的資訊科技運用,雖較醫療院所晚起步,但這幾年相關科技研發越來越多,長照機構有哪些常見的資訊運用?整理這幾年的發展,概略說明:
  
  一、資訊系統主體:長照機構為符合評鑑要求,以及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相關紀錄是免不了的,這些紀錄具備幾個特色:
  1.以住民為中心:所有的紀錄,都是環繞著每一位住民,每一位住民都會有許多紀錄,住得越久,紀錄越多。
  2.紀錄以表單作為載體:紀錄,就是一張一張的表單,基本表單像住民基本資料、志工基本資料、住民福利身分等;評估表單像護理評估、營養評估、物理職能評估、社工評估、ADL、IADL、SPMSQ評估等;日常紀錄表單像護理紀錄、社工個案紀錄、照顧交班紀錄、生命徵象紀錄、管路紀錄、體重紀錄、生化紀錄、用藥紀錄等;計畫表單,像焦點式護理計畫、整合服務計畫等;行政表單像財產目錄、修繕紀錄、請假單、排班表等;監測表單像品質指標等。
  3.表單的重覆執行性:這些為數眾多的表單,有些是半年填寫一次、有些是三個月一次、有些是一週一次、有些則是一天一次甚至一天多次,可想而知,在使用紙本的年代,每一位住民會用掉多少紙張。
  由上面長照機構紀錄的特性可知,如能設計資訊系統來因應,除了能解省大量的紙張之外,在查閱上、數據統計上,也更為方便,甚至在累積大量資料後,也具有數據探勘的潛力。
  長照系統的設計,如長照機構的紀錄特性所示,其基本架構即是以住民資料表為中心,環繞著為數眾多的表單,這些表單須予以適當分類。在技術上,以物件導向程式設計而論,組合(composition)一定較繼承(inheritance)更實用,因為這涉及到類似表單的大量使用,表單的基本功能,包括新增、異動、刪除、顯示、列印五種功能,每一個表單類別(class)需與這五種功能類別作適當的組合,才能加速程式碼的開發,而功能類別的彈性在這裡會很重要,牽涉到未來的擴充性。
  除此之外,不同表單的實務連結,以及統計資料的取出、還有使用者介面的設計也很重要,現在的長照系統,許多採用網頁語言,如ASP、PHP、JSP等,並搭配某個資料庫,而為了強化使用者介面,HTML、CSS、AJAX也相形重要。
  
  二、資訊系統的輸入工具:最傳統的輸入工具是滑鼠和鍵盤,但這二種輸入工具並不是最快的選擇,一維或二維條碼也是很方便的工具,例如耗材的登記、打卡管理等等,搭配一台讀碼機及清晰列印的條碼,是很方便快速的運用。
  另外、平板電腦的機動性,優於傳統電腦,適合裝在推車上,最適合用於生命徵象量測車,長照機構的生命徵象量測車,搭配的生命徵象量測工具當然沒有醫院這麼多元複雜,基本的就是耳(額)溫槍、血氧機、血壓計、血糖機等,比較先進的做法,是搭配藍芽功能,達到量測完即自動輸入,省去打字的時間,然而當遇到大量快速批次輸入時,例如體溫量測,藍芽的便利性還有改善的空間。又量測車是行動式的,這意味著覆蓋率足夠的wifi建設是必要的。
  現在還有一種人臉辨識的工具,可以做預防走失、訪客辨識等功能,而也能順便做長距離的紅外線體溫量測,當然背後仍需搭配一套軟體,以做適切的資料管理。
  
  三、通訊設備:疫情肆虐這幾年,經常要限制訪客,家屬與住民的視訊需求,成為必須,最簡易的視訊設備是智慧型手機,但智慧型手機的螢幕太小,平板電腦視訊還是首選。較新的集合住宅會安裝視訊對講系統,這個對講系統如能搭配平板電腦的一些適當的通訊、娛樂功能,也能成為每間長照住房的配備,但這類配備還是侷限在行動功能較佳的長者使用,若是嚴重退化,需求仍是不大的,另外,在想像中,這樣的視訊系統不能固定一處,須具備一定的延展性,像床上桌一樣,能移動到床鋪上。
  另一種類型的通訊式照顧系統,逐漸運用在社區照顧體系,搭配GPS地圖顯示、社區現場打卡登錄功能、服務紀錄等等,能夠做到適當的工作人員、服務及車輛管理。
  
  四、照顧設備:現在的輔具設備研發者眾,像離床感知、尿濕感知、自動翻身等設備,似乎有其必要性,但使用者便利以及人的感覺還是最重要的,不能因為周延的設備而失去照顧的溫暖,能夠兼顧二者,或許才是適當的導入時機。在想像中,未來的每一項照顧設備可能都具有物聯功能,搭配中控系統連線,來做適當操控,然而如果人只是變成了電腦螢幕中的一個小方塊,這樣的想像還是頗令人擔憂。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在長照機構裡面也逐漸充滿了各類資訊設備,在做任何運用之前,持續便利性很重要,因為配套不足的導入以及中斷時備援的不足,可能會生起寧可不用的感嘆。再者資訊科技是為人而服務,顧慮到人性,把資訊科技當作一種輔助工具,能運用工具而不被工具所用,才是正確的運用概念。
  

 
極樂之夢(節錄自「唯識與淨土」) ......常務董事 簡智果   Top

  
  有人曾經這麼問,唯識學講一切法都如夢幻泡影,娑婆世界固然是夢幻泡影,你說西方極樂世界不也是如夢幻泡影嗎?既然同樣是夢幻泡影,何必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呢?一切法都如夢幻泡影,這是全程肯定,一切法,沒有例外,全程肯定,你說這裡是夢幻泡影,那裡也是夢幻泡影,那何必欣求極樂呢?何必討厭這個地方,有人會這麼問,關於這一點,
  在徹悟禪師的語錄裡頭曾經這麼說,說如夢幻泡影,說到夢,眾生什麼時候開始作夢呢?無始劫以來,由於一念的無明妄動,由一念的無明妄動,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變成了這個虛妄的心識,由這個無明,性就變成識,這時候就開始作夢了,所以無始劫以來,我們都在作夢,一直到成佛之前,都在作夢,即便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的無明沒有破除,等覺菩薩因為還有最後一分的無明沒有破除,還是再作無明夢,既然等覺菩薩都是如此,我們凡夫更是在作夢,在作夢你的夢眼未開,在語錄裡頭講,夢眼未開,我們作夢的眼睛還沒有張開之前,在夢裡頭有淨有穢,有離有合,有悲有歡,有苦有樂,有好有壞,在夢裡頭都是如此,有的是苦的夢,有的是樂的夢,有的是悲的夢,有的是悲歡,有的是離合,在夢裡頭都有喔,在夢裡頭有清淨的,也有污穢的,都有,有好夢,有壞夢,都有。
  徹悟禪師他講,既然有苦有樂,在夢中既然有苦有樂,我們與其作娑婆世界的苦夢,惡夢,為何我們不作極樂世界的好夢,美夢呢?再說,與其我們作娑婆世界這個悲歡離合的無常夢,為何我們不作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安樂的夢呢?你要選擇哪一種夢啊?這是一點。
  再一點,在娑婆世界作夢,是從一個夢進入另外一個夢,夢之又夢,永遠是沉迷不醒,在娑婆世界,永遠沒有醒覺的一天,六道輪迴,哪裡有醒覺的一天呢?可是你作極樂世界的夢,是由迷到覺,由夢到醒的過程,覺之又覺,覺到究竟處以致於大覺,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夢沒有錯,但是這個夢是從夢到醒,從迷到覺的過程,最後是大覺就是成佛-因此我們在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雖然同樣是夢,但是所夢的內容,所夢的結果,所夢的境界,都不同,雖然都是夢,不可以一概而論,不可以一概而論。
  最後,徹悟禪師在語錄裡頭勉勵大家說,希望大家,既然都是作夢,不要作娑婆世界的惡夢,要求作極樂世界的美夢,好夢。
  
  徹悟禪師語錄
  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既同是一夢。修之何益。予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極苦。何若夢受極樂之妙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夢之又夢。展轉沈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覺之又覺。漸至於大覺者也。夢雖同。所以夢者。未嘗同也。可概論乎。
  
  

 
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感懷兩位老恩師 ......果清律師 2015.7.4   Top

  
  壹、雪公老恩師
  簡介生平事跡
  師諱艷,字炳南,號雪廬,法號德明,別署雪僧、雪叟,姓李氏,籍山東濟南。生於清光緒十六年(公元一八九O),歲次庚寅,臘月七日。師自幼穎悟好學,淹貫諸經,兼及子史法學醫學,尤工於詩。爾後入佛,學唯識於梅光羲大士,修淨則皈依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又從明師參禪學密,最後無論自行化他,專崇淨土。
  師嘗為仕於莒,有德於民,功昭於世。曾與莊太史心如同纂莒志,事成,應聘入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旋晉主任秘書。
  歲次己丑春,師隨上公浮海渡台,遂寓台中,達數十年,全心弘道。每以佛典儒經詩文醫術,接引群機,同修淨業。次第興建台中佛教蓮社、慈光圖書館、慈光育幼院、菩提仁愛之家、菩提醫院。設立國學班、念佛班、男女青年弘法團、明倫社、大專佛學講座、內典研究班、論語講習班、社教科、國學啟蒙班、明倫雜誌社等,暨各種文化慈善事業基金會,弘化日廣,影響至巨。
  師在各道場弘揚佛儒,並應聘至大專院校,講授詩禮醫學,數十年如一日,晝夜講說,無疲無厭。傳授儒經,以道德仁藝為綱,注重倫常禮教,期望學者,樂天知命,修己安人。宣揚內典,必遵祖注,契理契機,導歸淨土,勸以深信因果,俾令當生成就。又能以身作則,生活節約,物有定處,動物歸原。感人至深,度化無數。匡廬淨業,大弘此域。人心向善,世風日淳。不但佛日增輝,夫子之鐸,亦遠振他方矣。
  公元一九八六年,歲次丙寅,夏曆三月五日寅時,師應前一年預示,法緣已了,安詳示寂,春秋九十有七。臨走之際,猶囑助念諸弟子,一心不亂。七七日後荼毗,得諸舍利千餘顆。諸弟子將其生前著述敬編為《李炳南老居士全集》,流通於世,利益未來。
  親近因緣
  公元一九六七年,愚考入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大一即加入智海佛學社,始聞知恩師之名諱,然大一、二時,親近機會較少。迨大三、四當幹部,住進舊台中佛教蓮社,親近機會增多。有時參加國學班,恭聆老師講解古文,暨於課餘恭請老師批改書法。有時參加寒暑假大專佛學講座,頗感法喜充滿。有時遇到期中考或期末考,明日即將考試,然而今晚適逢老師有講經法會,仍然躬詣法席諦聽法音。此時逐漸好樂佛法。
  公元一九七一年大學畢業後,服預官役東引一年回來,承蒙老師介紹於開明中學任教,旋轉入立人高中,二年後,欣聞老師將辦內典研究班訊息,乃辭教職,承蒙老師慈允,乃得預入學生行列。時維公元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八年,共研習四載結業。同學八位,老師各為取一字號,分別如下:李榮輝(和光)、簡金武(智果)、劉國榮(誠達)、李子成(思齊)、吳聰敏(希仁)、陳雍澤(任弘)、連淑美(志道)、吳碧霞(省常)。六男二女。開學典禮時,雪公恩師代表家長親率八位學生,恭向諸位授課師長,行拜師禮,此之一幕,至為感人,然後每位師長一一訓勉,真是獲益非淺!研究班每月頒發獎學金,每人各三千元新台幣,頗為優厚之待遇。經費來源:前二年由旅美沈家楨大德施捨;後二年由榮富基金會發心。講授之師長及科目如後:
  班主任雪公老恩師—《彌陀要解》、《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等。
  空公老恩師—江味農老居士所著之《金剛經講義》。
  會性老恩師—有關天台教義,諸如《法華經》、天台三大部等。
  周家麟老師—《大乘起信論》暨尺牘等。
  徐醒民老師—有關唯識學,諸如《唯識簡介》、《大乘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因明入正理論》、《唯識三十頌》等。
  王禮卿老師—教授古文。
  課程包括性相顯密,應有盡有。講授方式:以直接由師長上法座教授為主,兼采復講為輔。除了班上課程之外,老恩師應外大專院校上課暨晚上道場之講經法會,八位同學,鹹皆常隨諦聽。尤其老師特別注重品德之陶冶調教,是以四載之培育之下,八位同學,德學日進,結業之後,皆能弘化一方,不負諸位尊師之辛勤化育也。
  出家因緣
  愚於上內典研究班時,即已萌生出塵之心。課餘常與幾位男同學談及出家之事。研究班結業後,服務於慈光育幼院,任文書之職務。空暇常為教保老師及院童,講演佛法暨指導書法。有一天一位高雄大社故鄉之老朋友顏君,特地請一部《楞嚴經》暨一頂斗笠來探望愚,並道:「您不是說要出家,為何現在還不出家?」又說:「這部《楞嚴經》送汝,斗笠與汝將來做行腳之用。」說完就走了。愚即刻大有感觸:憶及《楞嚴經》中,阿難尊者遇到摩登伽女之梵行難緣,而開啟斯經。愚今處女眾多之育幼院,何異阿難尊者之處境?於是提出辭呈,並於公元一九八一年臘月,恭詣台中南普陀寺請示廣化老和尚。請問:老師還在能出家否?答:出家要快!安可待老師不在方出?!又問:弟子想在男眾又能持午之道場出家,未知何處適宜?答:水裡蓮因寺、埔里圓通寺、並本寺,不妨去住,何處住的相應,即在何處出家。請示畢,拜謝而歸。依照老和尚所指示,即於同年農曆將過年時,到了圓通寺,見一老和尚在佛堂掃地,乃上前道:「弟子幫忙掃」,彼不肯,仍續掃也。又詣附近茅蓬—光明院,拜見一老法師,尊號明鏡,擬供養之,然唯剩四元,乃先請示道:「弟子想供養您老人家,但款項少可否?」彼答:「要在誠敬心,不在多少。」乃四周巡訪,知此處幽靜乃回。於是寫信恭呈雪公老恩師,信中表明弟子決志出家於男眾能持午之道場,信中語氣頗為堅定,乃蒙慈允,於是辦妥辭職手續,乃於公元一九八二年四月初八,帶著斗笠,先到台中蓮社,時眾蓮友正忙於浴佛節遊行,己則搭車逕往埔里圓通寺,預備出家。蒙法師帶往拜見了上聖下觀老和尚,問明來意,初不肯留單,後問從何處來?答:弟子從台中李老師處來。一聽到李老師之名,乃肯留單。後來常常謁見請益,彼此談得投機,乃蒙慈允收為徒弟,乃擇定於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正式剃度,賜法名為果清,字號為正因。年底受三壇大戒於樹林海明禪寺。翌年夏安居,依止上道下海律師五年學戒,爾後每年結夏,至今年夏安居圓滿,即三十三夏矣。而每年夏安居中,不是聽戒,就是自己學講戒,總離不開學戒持戒。
  感恩戴德
  果清有今日之處境,全仗雪公老恩師暨諸師之栽培,方能對淨土法門,頗具不退之信心,且於教理奠定堅固之基礎,爾後更應恪盡本分,好好持戒念佛,自行化他,以報師恩於萬一。
  
  (63年台中蓮社內典研究班師生合影)
  
  貳、空公老恩師
  簡介生平事跡
  師俗姓徐,名諱業鴻。生於公元一九二七年三月十八日(歲次丁卯年陰曆二月十五日),出生地安徽省廬江縣。二十歲接觸基督、伊斯蘭二教,思考宗教問題。二十七歲親近方東美教授,方知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之頂峰,學習佛教哲學是人生最高享受。稍後,拜章嘉大師為師,大師教導六字「看得破、放得下」,囑以六年學此六字。每親近畢,辭駕時,大師送至門口,常囑一句「戒律很重要」,直至大師圓寂。三十二歲,經朱鏡宙老居士介紹,到台中拜雪公老恩師為師。前後共十年。三十三歲於台北市圓山臨濟寺剃度出家,法名覺淨,字淨空。得李老師親手贈送之會集本《無量壽經》,上有老師的眉注。並擔任「中國佛教三藏學院」教師,講授佛經。三十四歲,應明訓法師邀請,赴台東佛教蓮社,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每晚兩小時,為時一周,此為首次外出講經說法,直至今年八十九高齡,幾乎年年講經說法,席不暇暖,悲心廣大。依止經典,述而不作。奉行財、法、無畏布施,改變命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忍辱禮讓,量大福大。代眾生苦,行六和敬。愛國護教,擁護領袖。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曾講過《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永嘉禪宗集》等。晚年導歸淨土,弘揚淨土五經一論,最後專弘《大經科注》。法音遍及全球,眾生獲益無窮。印贈《乾隆大藏經》、《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國學治要》、《群書治要》等。保留弘揚,佛儒聖教,不遺餘力,利益群生。團結宗教,拯救世界。重建宗祠,提倡祭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力倡三根,孝親尊師,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振興弘揚中華文化,恢復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無量功德,嘆莫能盡。
  親近因緣
  愚於公元一九七四年,入於李老師所辦內典研究班。第一學年上半期,即親近空公老恩師。恩師為諸同學講解江味農老居士所著《金剛經講義》。課餘命同學將全書製成科表暨每段內容之講表。愚與和光同學專攻《金剛經》,曾完成此作業,奉交研究班存檔。有時要同學復講,然後恩師做講評,同學感覺獲益良多。
  公元一九八二、三年間,愚利用剃度恩師赴香港之空暇,曾有一個月時間,上台北華藏講堂,親近恩師暨日常老法師。晚上每逢恩師講經於景美華藏圖書館時,即與悟道法師(當時尚為沙彌)陪行前往恭聽法音,頗覺法喜充滿。
  公元二O一二年十二月份,因常明師恭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代請二部《四庫薈要》,各別贈送正覺精舍、圓通寺各一部,要愚親自函謝。愚乃親函恩師道謝,函中讚嘆恩師講經弘法功德無量。稍後於同月二十日,恩師賜諭「若得閒暇,歡迎蒞港一敘」。愚乃於是年農曆臘月二十至二十四日共五天,與五位道友,前往拜謁恩師於香港大埔精舍。師生闊別三十年重逢,歡喜無量。約有三天半恭聆恩師講經法音於攝影棚,法喜充滿,親見恩師每講前至誠恭敬禮佛三拜,並恭向淨宗歷代祖師、曾受教澤之師長、慈母、護法至誠三問訊,此之一幕,令人感動。恩師知恩報恩之身教,堪值眾弟子效法。
  回台之時,恩師囑咐其弟子定弘法師前往正覺精舍依止愚學戒。彼非常用功,學到做到。目前日中一食,手不捉金,學修頭陀行:托缽乞食、冢間坐等,令人欣慰。
  爾後每年除夕之前,愚與幾位道友皆前往香港大埔精舍恭向恩師拜年,並諦聽開示。
  公元二O一三年四月十三日,恩師一行數十人駕臨敝精舍,先於大殿接駕,次恭請上法堂升座為眾開示,然後迎請蒞臨齋堂供齋。精舍蓬蓽生輝,大眾歡喜無量。
  數月後,恩師命其弟子悟平法師曾兩次光臨精舍,邀請愚等至澳洲淨宗學院講戒傳戒事宜。愚乃安排於公元二O一四年九月份赴澳弘傳戒法,以滿師願。
  感恩戴德
  果清早年承蒙恩師教授般若空慧,最近幾年較常親炙,深受其身教言教之薰陶,啟發良深。效法恩師對眾生視為一體,爾後更應恪盡僧人本分,持戒念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以報師恩焉。
  最後恭祝老恩師光壽無量,廣度眾生!
  
  
  

 
一句阿彌陀師友恩無盡 ......徐醒民老師   Top

  
  醒民是民國十七年出生在安徽廬江的農村,自幼就隨父母到佛寺拜佛,心生歡喜,回家就和泥巴,仿塑佛菩薩像,供奉膜拜,在佛理方面,則一無所知。後來入學,讀了一些儒經,頗受程朱注解的影響,又讀韓歐諸文,信心不禁減退。
  徐蚌戰役那年,個人離鄉背井,流寓臺灣,幸有機會,繼續求學。假日常與那時尚未出家的淨空法師談論學問。我們是同鄉,一同流亡,談話很投機。他常親近方東美教授,後又皈依章嘉大師,知道不少佛法,我們也常以此為談話的題材。結束學業,鄙人到外島,從事新聞工作。面對一水之隔的大陸,鄉愁更濃,有暇就讀佛經,以資排遣。讀的範圍很廣,特好唯識。此時對於韓歐程朱闢佛之說已知其非,但愈讀佛經,愈感覺深邃難入。淨空法師嘗贈兩書,印光法師文鈔、虛雲和尚年譜,讀後感受最深。他又將民介紹朱公鐸民老居士,朱公是臺灣印經處的創辦人,每藉書信往還,贈以經書多種。後回臺北,見公,蒙開示,並解答很多問題,民即請事為師。
  懺公師父初築印弘茅蓬於埔里山上,民聞悉,專程朝山,請求皈依,受五戒,持長素。公慈悲開示,由唯識引到淨土,諄示以念佛為最要。時有一陣暮雨,山間空氣草木格外清新,就在茅蓬過了一宿,翌日未明,隨作早課,萬籟俱寂,唯聞鐘磬與洪名,喜悅之情,得未曾有,至今記憶猶新。
  約在民國四十四年,民由佛學雜誌獲悉,雪廬老人在臺中長期弘法,並授儒經。過了兩年,淨空法師到臺中,從老人學。民也曾到臺中拜見老人兩次,甚願有師事因緣。直到五十二年底,調職臺中,五十三年新春遷居畢,始能如願。從此隨師求學,不復他遷。師弘佛弘儒,多方接引,講經不限一宗,修持則秉印祖之訓,勉人深信三世因果,老實持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凡夫眾生八苦交煎,而醒民所受的以愛別離為最深刻,夢裏家園,海天烽隔,至民國七十年,始通家信,人事已非,幸存的僅有老母與兩個弟弟。七十四年,母亦過世。當年至次年,朱師、雪師,相繼西歸。喪母,又遭兩次心喪,平時研讀的經論,所解的學理,都不能減輕哀傷。想到將來自己壽命終時,一品惑也不能斷,生死怎麼得了。自省唯有念佛,帶業往生,始有解脫之分。有生之年,隨緣勸人學佛,也以此相勉。
  (轉載自「徐醒民先生專輯網」)
  
  
  補述醒公與本家因緣:自民國53年正式拜師雪廬老人李老居士,除隨師求學、講學之外;並護持老人弘化事業,曾義務擔任本家安老所所長、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歷屆董事,殫精竭慮,不辭辛勞。
  
  
  敬錄醒廬詩集八首
  
  
  轉凡成聖
  
  熟念彌陀便可生
  要由平日轉凡情
  五洲山水如詩畫
  不比蓮鄉鳥樹鳴
   印祖開示持念
  
  字字從心起
  聲聲入耳根
  洪名一念熟
  法爾出乾坤
  
   讀印祖文鈔
  
  淨宗最妙是持名
  心地工夫在敬誠
  一念彌陀一相應
  西方了了見分明 夢師雪廬老人
  
  蓮邦無計問高栖
  夢裏時逢棒喝迷
  醒後更殘思不盡
  綠川東岸柳川西
  
  
  讀論語樂水樂山章
  
  山色蒼蒼溪有聲
  微風和雅鳥宣鳴
  仁人智者斯為樂
  海嶽天然一體清
   讀中庸
  
  性寂無形何始有
  兩儀生起五行時
  率脩大道非求遠
  念念中和事事宜
  
   周易開卷頌
  
  尋得韋編聖教門
  叩其入處在乾坤
  羲皇勝景觀無盡
  卷卻歸於一念存
   讀雪廬老人法語
  
  憶念生轉熟
  成功可預卜
  聖德光無邊
  歷歷在心目
  (雪公法語:憶佛念佛、分理與事。念茲在茲曰念。明記不忘曰憶。斯可淨念相繼、道果易成。)
  
  
  
  
  
  
  
  
  
  
  
  
  

 
先母往生記 ......徐醒民老師   Top

  
  
  
  先母洪氏,幼失怙恃,寄養於已婚之姊家。及長,于歸於先父,始育一女,次育四男。醒民為男之長,甚得母愛。未冠,逢世亂,拜別雙親,至蕪湖。後隨孫將軍部隊入臺灣,不久,考入幹校新聞系。畢業後,分發軍中服務。後經特考,轉公職,就職於臺中圖書館。
  暇時,從東魯李雪廬老人學文,學佛,學儒。甚感法喜,惟念離鄉日久,不能奉養雙親,深為痛苦。直至民國六十年間,始通家書,得悉父、姊、三弟已先後去世,哀痛不已。
  爾時,淨空法師勸以佛法諫母學佛,尤以念佛法門為最要。當初民離家時,母求觀世音菩薩保佑平安。後得民之書信,確信菩薩有求必應。乃感人世一切皆苦,唯有念佛,方能脫離,故得民之諫言,至為歡喜,即念洪名。
  迨至民國七十四年八月間,小弟自本來信,言母略感不適,不思飲食。民即依據印祖以及弘一律師昔日開示之臨終法要,函復本弟,如法為母助念,至八月二十日生西。距生於遜清光緒三十年,享壽八十歲。
  民國八十二年,民退公職,明年春還鄉掃墓,聞二弟興桃言,母臨終前,喚兒孫至面前,一同念佛,不得哭泣,興桃在鄰村親戚家,亦速召回。即在兒媳諸孫圍繞中,母安詳往生極樂。
  民聞之,悲欣不已。欣者,母已脫離娑婆眾苦。悲者,民為長子,未盡孝養之道。誠然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嗚呼,不尤亂世,但願此生早成淨業,會母盡孝於西天,再來娑婆拔苦,想母亦含笑無憾矣。
  (轉載自明倫月刊481期)
  
  
  
  
  

 
讓 ......徐醒民老師   Top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人身,雖然有五種不淨,但是我們不要像一般人那樣的,生來、死後都不淨。我們就憑這個五種不淨的人身,聞佛法。佛法實在是難聞,為什麼呢?要有善根,才聞得到佛法。沒有善根,各位可以試驗、試驗,你勸他請他學佛,他聽不進去。所以你要是勸你的親戚、朋友、同事,勸他學佛,他一聽,就有興趣,就能學了,可見這一個人有善根。能夠勸化過來學佛的,一定是有大善根的人。
  觀身不淨,記住古人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好好的學佛,把這個不淨的身體,轉成清淨的身體。轉成清淨的身體那就好了,學佛就有成就了。
  四念處第二是,觀受是苦。受,我們人一切的接受的。人與人之間,接受他人加給我們的,這些外來的力量,現在人叫做壓力。我們每一個人,接受他人給的壓力,不必多講,自己想一想就知道,太多太多了。所以觀受是苦,那是太苦了。這個壓力分析起來,學習一切的事情,好不容易的,都是有一些的壓力。跟任何人相處,他有他的主觀意識,他來要求你接受他的意識,就給你一種壓力。任何人,都是想把自己的見解,要求別人接受,這就是給人家一種壓力。每一個人都如此,給人壓力的人,他本身也受他人的壓力,互相給這個壓力太多了。這個受,你想想看,這個多麼痛苦啊。
  在家庭裏面,古時候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講,基本的夫妻兩個人,都要尊重彼此的意見。夫妻的妻,妻者齊也,齊是平等的。既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所以在古時候講,夫妻沒有問題。現在不同,現在如果我們不是學佛的人,不是學道的人,夫妻兩個人,丈夫要把他的見解,要求妻子接受,妻子要求丈夫接受她的意見,互相給對方的壓力。這還是夫妻呢。
  講到外面的上下的關係。在上面的長官,那些好的長官還了解道理,還不錯。遇到那種暴虐無道的長官,他一定要求他的部下,完全照他的意思來做,不順乎心的話,就把他開除掉,這是壓力啊。在現在,不但是上級的,下級的幕僚人員,也會給上級壓力,動不動就抗議。不管有理、無理,凡是違背自己的利益的話,他就抗議。上下都有壓力。朋友之間,那不必說,彼此都要求把自己的想法,加給對方。人人都受壓力,人人都給別人壓力。你想,這個苦不苦啊?所以觀受是苦。
  我們學佛的人,當然我們不會壓迫別人,但是別人壓迫我們怎麼辦?讓字,一個讓。不管任何的壓力來了,讓他。所以儒家講禮讓。禮讓一開始,外來的任何壓力,你一讓,壓力他的力量使不上,自然就消失掉了。講到深處,禮讓就把這我執,讓掉了。我執、法執,讓掉了。我們學佛把這個我執、法執一讓,讓得乾乾淨淨的,就成佛了。你看這個讓字重要不重要啊。佛法講轉,把一切惡的,那種不好的力量,把它轉成好的力量。佛法就是在轉,轉不淨的為清淨的,轉苦為樂的。
  

 
淨空法師談自己的母親 ......淨空老法師   Top

  
  一、印經培福
  我們現在講堂用的要解講義是圓瑛法師的《講義》,我們單單印《要解》,就是《淨土十要》裡面的《要解》。過去曾經印過一次,我印過三千本跟諸位結緣,但是那個本子都送完了,現在一本都找不到。那三千本我是為我母親印的,我聽說母親在大陸生病了,我印三千本給她培福,她現在病好了,經本也送完了。(恭錄自《梵網經》
  
  二、老實念佛吃長素
  我一九八四年在香港講經,知道我母親還在世,就接她到香港來,在香港見面。見面之後,她那時候是害了一場大病,身體並沒有完全復原,我們整整隔了三十六年沒有音信,我都不知道她還活著。這第一次見面。見面之後她告訴我,她常常想我。我就告訴她,我說想我沒有用處,人將來會死,死掉之後,各人到六道投胎,再遇到的時候也不認識了,這是真話。實在講能不能再遇到?那個機會非常渺茫。我就勸她,你從今天之後把想我的念頭改掉,想阿彌陀佛,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將來咱們天天見面。我說我把你請到香港,我對你盡孝道就是這一句話,希望你這一生老實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迴,再不要搞生死煩惱。這是我報答母親之恩,我跟她見面主要目的就是這個。我三次回大陸,沒有去看她,為什麼?不必要!我已經告訴她了,她已經老實念佛,也吃長素,這很好!再見面,西方極樂世界見面!這個重要。(恭錄自《彌陀四十八願》
  
  咱們想一定想阿彌陀佛,不要想別的,能夠常常憶佛念佛,這就是正念;想一個親人都叫邪念,那是錯誤的念頭。佛門講大孝是要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大孝,叫父母從此以後永遠不再受輪迴的苦報。父子至親,容易感動,真正好好的學,好好的勸導,他能相信,能夠接受。(恭錄自《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三、對母親唯一的供養,
  一串念珠,一張佛像
  有些同修問我,你大陸上有母親,你跟你母親見面有沒有哭?有沒有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說沒有。我在香港講經,我母親住在上海,我通知她,請她到香港來玩。我到上海去看她,不如把她找到香港來玩,為什麼?她沒有機會出來,可以來看看外面散心,她開心,這比我們到那裡去看她,感受不一樣,所以我請她到香港來跟我見面。
  
  她那天晚上來的時候,正好在講經前一個小時,吃了晚飯到講堂來,講堂也有一些同修們已經先到了。來了之後,我就請她先拜佛,拜完佛,旁邊有椅子,坐在旁邊聽講經。經聽完了,有同修招待她去住同修家裡,而我住在佛堂,明天我找個時間再去看看她。如果一見面,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這經還能講嗎?這經不能講了。
  
  她也很好,我很佩服她,她也沒有掉一點眼淚,很難得。我告訴她,「我把您請來,我對您唯一的供養,一串念珠,一張佛像。」因為她不認識字,經書就不必了。「您從今以後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母親說這麼多年了,常常想我。「不要想我,想我沒用處,想我就壞了。從今天起,改一改,想阿彌陀佛。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您也去,將來我們永遠在一起。您要想我就糟糕了,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您搞六道輪迴,我們兩個永遠不能在一起。」我教她念佛,她現在吃長素,老實念佛。吃長素我沒勸她,我只告訴她:「我二十六歲學佛,二十六歲吃長素吃到今天。」我只告訴她這樣,暗示她,我不勸她。她聽了之後,回家去就吃長素,很好,這就行了。
  
  我沒有對母親金錢供養,為什麼?我弟弟到香港去看過一次,你看看每一位同修跪在地上頂禮把紅包送過來,這個錢你們能用嗎?你有多大的福報?三寶的錢不能用。「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個錢我不敢用,你們也不能用,我要給你用是害了你,你將來會墮三途。我明理,我懂得這個道理,我不害她,這就是孝順。
  
  一些同修拿紅包去供養老太太,這個錢她可以收,為什麼?供養她的,她可以收,可以消受。理事分得清清楚楚,這叫做孝養。(恭錄自《念佛的真實利益》
  
  四、能往生是大喜事
  做父母的沒有不掛念子女的,我常常在外,一年回去一次,看她一、兩面,比較冷淡。正好她有個孫女,孫女到澳洲去了,人都走光了,她就放下老實念佛,都是增上緣。如果在身邊,一看到就想起來,那就麻煩了,不在身邊有不在身邊的好處。我托上海有些同修們,都是學佛很虔誠的,常常照顧她,這些人見面都是念阿彌陀佛,都是讚歎西方淨土,這對她有大幫助。
  
  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你想想看,無量劫來沒有辦法脫離輪迴,這一生能夠往生是大喜事。所以我母親往生的時候,我告訴我弟弟,開悼的時候,大家親戚朋友、道友來慶祝往生,是喜事,不是喪事。她這一往生,當時去參加有兩百多人,兩百多人都得度,看到這個樣子,所謂現身說法。所以我弟弟打電話說他更相信了,從前是聽說,現在真正看到,念佛往生不是假的,是事實。(恭錄自《金剛經研習報告》
  

 
老人福利事業《老人樂園》的構思 ...... 淨空老法師 於二ΟΟ七年七月   Top

  
  七十年代,我離開台灣,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講經教學,我每到一個地方最關心的兩樁事,第一就是老人福利的事業,第二則為青少年的犯罪率。
  為什麼我特別關心老人?現今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性的趨勢,如何讓老人安享幸福晚年,是各國政府急切關注的問題。傳統「養兒防老」的社會體系已不復存在;兒女對父母不是沒有孝心,多數也是欠缺供養和照顧能力。養老院逐漸成為老人們唯一的歸宿。
  目前全世界設有養老體制,照顧老人的國家並不多。如美國、澳洲等,有關這方面的制度很完善,特別是澳洲,國家對老人的照顧很周到。然而不管是國家或民間的養老機構,多半僅注重物質生活的照顧,缺乏充實的精神生活與靈性提升。而服務人員通常是機械式的照顧,缺乏愛心體恤。因此老人常陷於心靈空虛、孤獨無奈,終日坐吃等死。
  有鑒於此,我們最近學習《華嚴經》四等大悲心行的啟示,獲得一套新的養老構想,希望仁人長者,歡喜落實推廣。老人一生為社會付出,晚年應當享福,才是落實大同和諧社會。
  1.理想的養老院應該是建成五星級酒店式的管理與服務,房間舒適溫馨,戶外自然景觀賞心悅目。每人有一房間,每日有服務員打掃整理。房間可採取預售方式集資,也可建好後出售或出租。若有多餘房間可以對外營業,例如招待臨時來看望老人的親朋好友,或是短期來度假學習的大眾。
  2.食堂可以擁有多個餐廳,全日供應自助餐。食品種類豐富,並參照老人們不同的飲食習慣和信仰提供需求。
  3.其名稱不必用「養老院」等字樣,以免老人有自覺衰老的感傷。最好以「山莊」或「別墅」命名,於「別墅」、「山莊」前冠以地名。例如在蒼山腳下的可稱「蒼山別墅」或「蒼海山莊」。山莊同時也是老人大學、多元文化活動中心、倫理道德教育傳習所、藝術文化展示廳、音樂劇院等綜合大廈……。
  4.別墅旁邊附設醫院和幼兒園或小學。醫院能及時照顧老人療養;兒童與老人皆是山莊同仁們愛心服務的對象(養老育幼)。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不管是否為老人的親屬,都有機會承歡於老人膝下,令老者享受歡愉,得忘年之樂;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們親老愛老孝敬的美德。
  5.別墅的服務人員,醫院的醫務人員,幼兒園或小學的老師都必須經過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的教育培訓,具備孝親敬老的觀念,以真誠孝心服務老人,成為老人的「孝子賢孫」。中國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的文化教育中心在落實和推廣《弟子規》教育方面有顯著成績,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得到高度評價,可以借鑒此中心的教學模式。
  6.不同宗教信仰的老人同住別墅樓區。別墅中設有現代化的多元文化活動大廳和教室,提供輪流使用。例如,大廳可以用於祈禱禮拜,講道弘法,宗教法會等,用投影設備在大螢幕上根據不同宗教活動投影出基督十字架、佛像等,非常方便。每逢年節、星期假日,經常舉辦多元文藝演出活動,所演出的內容都是老人家往日喜愛的節目,充實老人的精神生活--《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的學習--提升老人的靈性和對生命的深度認識。
  7.老人如果精通某種技藝希望傳授後人,也可以義務授課,歡迎各地中青年人來「山莊」學習。也可以將快樂老人幸福生活點滴錄相,製成影音光碟流通,供大眾分享。
  8.這樣一所理想的養老山莊別墅建好後,我們會邀請聯合國及各國代表光臨參觀學習,幫助他們在世界各地推廣老人福利事業。我們可以組成跨國公司經營,在各國、各地區設連鎖的山莊別墅,用相同的理念和經營模式。肯定會受到各國政府的歡迎和大力支持,因為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各國政府解決社會問題,減輕養老負擔。
  9.世界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如地方戲劇、說唱藝術等,現代人不懂欣賞學習,均已逐漸式微。這些傳統文化藝術皆為老者所熟悉愛好。若由世界連鎖的山莊別墅輪流邀請至全球各地山莊別墅巡迴演出,既能使老人們精神充實愉悅,更可提供傳統文化藝術的表演空間,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延續不斷,發揚光大。意義更加深遠!
  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一生為國家社會奉獻,晚年時節正是後輩盡孝報恩之時。我們果能以孝養父母之心真誠孝養天下老人;建設老人樂園,落實敬老愛老之行,並加以團結多元宗教、族群,發揚優秀的世界傳統文化,推廣孝悌博愛的神聖教育,則萬眾歡喜,人神擁護,和諧世界指日可待!
  
  附註:節錄《淨空老法師九十年譜》
  西元一九五九年己亥三十三歲
  春,於臺中寶覺寺受菩薩戒。
  五月,李炳南老居士籌設「慈光育幼院」,專收孤儿。師建言亦設養老院,雪公云老人習氣較重,需要慈悲心和忍辱功夫兼具者照顧,目前缺乏人手,暫難落實。直至一九六六年,「菩提安老所」始興建。
  
  西元一九八三年癸亥五十七歲
  是年於華藏圖書館講《佛說阿彌陀經》、《彌陀要解》、《僧璨大師信心銘》、《佛學概要十四講表》(以上具體月份待考)。
  三月一日,任聘為香港九龍龍華寺導師,贈送香港九龍中華佛教圖書館青年協會一套錄音影帶,由暢懷法師代表接受。
  四月,應抗日名將甘麗初的夫人淨永老居士邀請在舊金山大覺蓮社弘法。在舊金山一猶太人創立的養老院講經期間,萌發創立「彌陀村」的構想。此後逐步完善為一套獨特的「養老育幼」理念。
  
  
  
  淨空老和尚弘法六十周年(醒廬詩集)
  佛法弘揚六十年
  救生海上大悲船
  千經萬論西歸指
  悉得彌陀出手牽
  
  
   讀淨空老法師九十年譜
  
  今古塵寰一戰場
  無人首肯卸戎裝
  和平萬國誰能致
  釋道回耶天主堂
  
  (淨空老和尚,倡導各大宗教和平相處,互相尊重,以為世界和平之本。詳見淨公九十年譜。)
  
  淨空老和尚弘法六十周年(醒廬詩集)
  六十年來不歇輪
  普教芸眾了凡塵
  娑婆惑業殊難盡
  導作西方光壽人
  
  
  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淨空之友社(醒廬詩集)
  三皇至五帝華夏人文本
  三皇遠蒼茫五帝開混沌
  伏犧世結繩畫卦乾坤定
  卦含五倫常造極明心性
  王道以是行修齊天下平
  言王不言霸全球親弟兄
  

 
轉念的練習 ......海容   Top

  
  從事照服員的工作,每天要協助滿足長輩各種需求,和被照顧的長輩、家屬、一起合作的同事與主管之間,夾帶著彼此心中錯綜複雜的想法和觀念,產生各種人際互動:正向的互動,例如彼此真心相待、耐心等候與陪伴、互相支援、言語鼓勵等,會讓人感到幸福、感恩與感動;固然希望正向互動愈多愈好,但負向互動也難免存在,例如指責批評、言語或肢體傷害等,面對這些互動,加上原本就繁多瑣碎的工作事項,容易讓人感到疲勞厭煩,難過、生氣、失落、無力感等情緒也接連出現。當這些負面情緒產生時,必需想盡辦法趕緊轉念、修復內心的傷口,照顧好自己的心才能繼續把正能量帶給被照顧的長輩,也讓接下來的工作得以順暢進行。
  
  
  很慶幸此生能接觸學習佛法及儒學,又能結識許多善知識,當自己出現負面情緒時,內化的儒佛道理及善知識陪伴與提點,都是很重要的資源,協助自己盡快調適,重振精神與信心繼續面對工作:佛法如何幫助轉念呢?除了透過念佛來靜心之外,所學過的教理和祖師大德們的開示也非常有幫助,愈讀印象愈深,就能潛移默化影響知見,雖然有時第一念無法避免是負面的,但假如第二念能立即浮現一些教理或開示來提醒自己,就可以達到轉念的作用。以下從自己的經歷中,分享一些因工作產生負面情緒時,透過佛法思維轉念的例子:
  
  [情境1]
  面對有暴力行為或不講理的長輩,與他們互動時,難免讓自己受到言語或身體傷害,即使知道有些長輩因為意外造成腦部損害,已經無法回到正常,但對於自己所受到的傷害仍感到辛苦與疲勞...
  轉念: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其中一則提到:「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這段法語能提醒自己,面對這樣的長輩必須慈悲以待,憐憫他們不明事理(何況有些是非自願的),不與他計較,更可以為他們念佛懺悔;另觀想當前的互動都和彼此過去所結的緣有關,或許自己前生也有損於他,現在是來還債,反而要感到歡喜!
  
  [情境2]
  當休息或下班時間到了,但自己班內還有工作未完成,同時又感到疲憊時,難免生起想要放下不做的念頭...
  轉念:
  雪公太老師開示:「工作,要身先眾作,眾止後止,應作即作,莫待明天。」
  當不該放下卻想要放下時,就用這句話警醒自己,必須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好好做完才能放心離開,以免留給他人造成困擾。
  
  [情境3]
  當自己受到責備,可能沒做錯卻被誤會,但更多時候是真的做錯事,或忽略一些該注意的細節,因此受到主管同事的指正,或長輩給了負面評價,這時通常會感到懊悔、難堪,雖然應該勇於改過,但難免擔心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受損,若順著習性,一定馬上替自己找些理由辯解...
  轉念:
  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百丈懷海禪師云:「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弘一大師:「聞謗不辯。」這些話無非告訴自己,面對指責或負面評價,平心接受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即使辯解真的換到一絲清白了,可能也會更增他人誤會自己無心改過;另外想到雪公太老師訂臺中蓮社社風之一--「凡遭毀謗,平心自省,有改無勉,不與人諍。」他人的評價都是幫助自己反省的助緣,把辯解的時間省下來,多思考自己如何改進或避免再次犯錯,或者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
  
  [情境4]
  長輩彼此之間,有時因某些事情或觀念不合而發生爭執,站在第一線的照顧人員必須要勸導處理,這些爭執可能每天重複上演,讓第一線的照顧人員和主管增加許多負擔,也覺得疲勞轟炸...
  轉念:
  佛教唯識宗提到「萬法唯識」,一切萬事萬物都是自己的心識所變現的,這些事件也不例外,一定是自己的內心有不清淨的部份,雖然當下外在必須義正嚴詞的處理勸架,但若心中能保持默念佛號,比起受長輩們負面情緒影響,自己跟著生氣或感到難過好多了,透過佛號不斷清理內心,便能在事情處理告一段落後就放下,不再罣礙
  
  
  自己將「轉念」視為人生中必須時常練習的功課,此生既然已遇到佛法,聽聞許多教理,那就要不斷嘗試在生活中實踐,雖然練習的過程也難免會疲倦,但修行本來就沒有不累的,即使有時轉念失敗或覺得使不上力,仍要勉勵自己重新嘗試;相信在熟練之後,心中可以常保平靜,許多糾結將會迎刃而解,在照顧長輩這條路也能走得更長遠。

 
淺談病人自主法  ......護理師 黃雅雯   Top

  
  台灣因為有健保,即使在生命的末期,即便沒有意識,即便已是植物人,躺了許多年,很多醫療行為,好像仍被視為理所當然,沒有人會思考這些應該嗎?站在醫院的立場,這些醫療行為、看診的患者都是收入來源,而做子女的因為捨不得,沒有設身處地,同理心不足,可曾細想?躺在床上受苦的至親經歷什麼,反正痛不是自己。
  臨床經驗10多年,看過無數的病老死,幾乎7成以上的老人在生命的末期,我個人認為都經歷種種不必要的醫療;我在呼吸照護病房工作8年,照護的是脫離不了賴以呼吸器維生的病人,而這些病人,約8.5成左右都是70歲以上的長者,大都意識不清,每天重複面臨無止盡的被抽痰,從鼻胃管灌牛奶、給藥,糖尿病患者的測血糖,部分會經由皮下施打胰島素,翻身換尿布,熱了冷了不會表達,因為病人本身無翻身移動能力,長時間身體悶熱,導致身體受壓受熱處長紅疹,長期臥床的病人會包尿布,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大便尿尿了泡著,須等到換尿布的時間,才會更換乾淨清爽的尿布;因為身上有侵入性管路或抵抗力低,偶爾感染,就是打抗生素治療,也因為長者針不好打,所以在家屬看不到的時候,他們不會知道,長輩被打了多少針,奇怪的是,或許是個人體質關係,偶爾發燒,經常發燒就是那幾位,經常皮膚有問題的也是那幾位,在呼吸照護病房住院的病人,往往一躺就是3-5年。
  而在急性病房,老人因為泌尿道或肺部感染,好了又復發,而經常往返住院治療,有些家屬會堅持要急救,是因為老人若活著,有退休金可領。
  上述經歷,讓我看了深感難過,曾經有照顧過的一位病人,因為要治療感染,不停的被打靜脈留置針,因為針很難打,或因留置針到期或因LOSS,三天兩頭被打針,這樣的情況,連續長達一個月或二個月(事過多年,已記不清),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跟家屬訪談,或許是我當時太過激動,也或許是表達能力不佳,家屬以為我要他們拔管,我當時只想說有沒有想過做那麼多,病人本身願意嗎?但我承認,我當時可能時間點不對,情緒太過激動,因病人本身意識清醒,每天家屬會帶食物來給長者吃,病人本身對於生命是充滿熱誠的。
  多年後的今天,我恍然大悟,我所想的追求的是現在要談的病人自主法,我期望每個人在生命的末期或因疾病或因意外已意識不清,可以有尊嚴的安詳的離開人世,而不是長期臥床,看著天花板一躺就是好幾年,經歷不必要的往返進出醫院、醫療行為,同時也造成醫療資源人力+物力不必要的負荷。
  
  《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已於108年1月6日正式上路!是我國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醫療法規,也是全亞洲第一部完整地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專法強調病情告知本人、意願人具有選擇與決定權
  
  預立醫療決定書:
  一份事先簽署、自主選擇、保障您未來在5款臨床條件下可以善終的文件。
  以及透過預立醫療決定書保障五款臨床條件善終。
  
  (1)五款臨床條件
  1.末期病人
  2.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
  3.永久植物人狀態
  4.極重度失智
  5.其他經政府公告之重症
  
  (2)可選擇想要或不要的兩種醫療措施:
  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誰可以申請《病人自主權利法》?
  只要是具完全行為能力之意願人,便可透過預立醫療諮商及預立醫療決定兩階段,選擇自己想要或不想要的醫療行為。
  
  如何申請?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及「預立醫療決定」是本法之實施之重點,須由醫療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於預立醫療決定上核章證明,再經公證人公證或有具完全行為能力者二人以上在場見證,最後註記於全民健康保險IC卡,才算完成「預立醫療決定」而具有效力。
  
  簡單的說,病主法,立書人透過事先預立意願書,可選擇將來面臨意識不清(達到某些特殊狀況時),可拒絕不必要醫療的權利,進而可安詳的、有尊嚴的離開人世。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歐美花很多金錢在預防,而台灣則花費很多金錢在搶救,我也深有同感,我一直認為在臨終末期或當人已無意識,仍做那麼多的醫療行為是多餘的,對病人跟家屬都是折磨,在呼吸照護病房,我曾照護過90多歲的阿公,放置氣切,仰賴著呼吸器維生,沒有意識,每天經歷著上述我所說照護,前李總統98歲的高齡,病危時經CPR搶救,插氣管內管,我當時看到新聞報導覺得不解與痛心。
  也或許我太固執,將自己所想的加諸在他人身上,因為有健保,這些所有的醫療行為費用都由健保支付,但若須由自己負擔的時候,還會覺得是應當的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不違背法律的情況下,沒有所謂的對錯,衷心期盼每個人都得以善終,病主法即是希望透過預立,讓立書人得以以自己所希望的方式安詳有尊嚴的離世。

 
可能改進步行穩定性的運動 ......護理師 林美慧   Top

  
  
  跌倒是老年人常見問題之一,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約有30~50%發生跌倒,80歲以上之高齡老人的跌倒比例更可以增加到60%。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有較高風險,而住院及安養護機構老人發生跌倒的比例更高;老人跌倒會導致比一般人更嚴重的結果,而臨床上經常被忽略此嚴重性。
  
  跌倒並非老化過程的必然結果,而有許多造成跌倒的原因是可以避免且事先預防。跌倒造成老年族群的傷害,從輕微的軟組織傷害,到嚴重危及生命的頭部骨折;輕微傷害占約40%,如:挫傷、擦傷;而嚴重傷害如髖部骨折、頭部撕裂傷、顱內出血占約10%;而約5%的病人因此需要住院,造成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下降,此外跌倒後的恐懼可能導致焦慮、無助感、憂鬱與社會隔離。
  
  在台灣,因國情問題,上了年紀的老人多半是讓他多休息減少勞動,平時會從事的運動也多半是極輕度的有氧運動,甚至飲食上也多採清粥小菜的進食方式,造成蛋白質攝取量不足,且肌肉活動量大幅度下降,引起肌肉流失,再加上降壓利尿、鎮靜安眠、軟便等藥物的使用,會導致身體移動平衡及轉位時頭暈不適,最終導致跌倒。根本之道在於充足的蛋白質攝取+適當的肌力訓練活動(可訓練老人的肌力轉位平衡作用),以下是介紹可能改進步⾏穩定性的運動:
  
  坐到站
  
  1.坐在穩固的椅⼦上,膝蓋和臀部呈⼀直線,雙腳朝前。
  2.雙⼿放在椅⼦側邊,⾝體往前傾時背部打直。
  3.雙⼿向下推以站起來。
  4.坐下時膝蓋彎曲,以臀部為軸⼼,雙⼿扶著椅⼦,緩慢移動臀部並坐在椅⼦上。
  重複10次,如需更多⽀撐,可以將椅背靠牆,隨著您的⾝體變得更強壯,可以從雙⼿變成單⼿,最後不需要雙⼿也可從椅⼦上站起。
  墊腳尖
  
  1.站在穩固的桌椅旁,雙腳與肩同寬,眼睛直視前⽅。
  2.扶著桌椅做為⽀撐點。
  3.腳跟抬起,重⼼放在腳指上。
  4.將腳跟放下著地。
  重複10次,隨著您⾝體變得更強壯及更佳的平衡感,您可以不需要桌椅來進⾏運動。
  
  髖關節外展
  
  1.站在穩固的桌椅旁,雙腳與肩同寬,眼睛直視前⽅。
  2.扶著桌椅做為⽀撐點。
  3.雙腿伸直,將重⼼放在⼀條腿上,另⼀條腿往側邊抬⾼約10-15公分或臀部保持不動,盡量抬⾼。
  4.將腿放下。
  每條腿重複10次,隨著您⾝體變得更強壯及更佳的平衡感,您可以不需要桌椅來進⾏運動
  腳跟貼腳尖步⾏
  
  1.站在穩固的桌椅或牆壁旁,雙腳與肩同寬,眼睛直視前⽅。
  2.扶著桌椅或牆壁做為⽀撐點。
  3.將⼀隻腳放在另⼀隻腳前,腳跟貼腳尖呈⼀直線,像在走鋼絲⼀樣。
  4.往前走,以相同姿勢將後腳放在前⾯,腳跟貼腳尖。
  5.繼續往前走10步。
  轉彎並重複10次
  步⾏跟轉彎
  
  1.站立時雙腳與肩同寬,眼睛直視前⽅。
  2.以平常配速步⾏10步。
  3.順時針⽅向轉彎。
  4.往回走到您的開始位置。
  5.逆時針⽅向轉彎。
  重複10次,隨著您步⾏跟轉彎,您走過的路徑會形成數字8。
  
  (運動資料來源自於蘋果運動)
  

 
這一切會過去的 ......照服員 何苓華   Top

  佛法講:萬法無常,生生滅滅,生了又滅,滅了又生。因此:一切,都會過去!一切,又都將會開始!
  
  或許,現在的你一帆風順,正值志得意滿時,一言既出,千人諾諾。耳旁,甜言蜜語;家中,高朋滿座;出行,前呼後擁。這一切或許能讓你如痴如醉,但不要忘記上台自有下台時,一切都會過去的。
  
  人生就是一個攀登的過程,抵達山頂的風光往往是最為短暫的,永恆的時光卻留在路上。無論是“一覽縱山小”的豪邁,還是沒有得到心儀風景的失落,都是短暫的,下一站才是你的出發點。
  
  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不是暫時的狀態;是一個方向,不是一個終點。哪怕是暫時的低谷,但也可能是新的開始,關鍵在於你怎麼想。如果你想這一切都會過去的,我可以重來。
  
  一切,都會過去!一切,又都將會開始!

 
詩興殷勤抱膝吟 —連志道老師往生週年紀念網頁前言  ......弘明高中校長 張宏儒   Top

  吾師諱淑美、號志道,雪廬老人之弟子也;其號即為雪公所賜,蓋深有期許焉。而吾師亦遵奉終身,志誠且堅;觀其於新社鄉中和村掩關詩作一首,可知其行解相應、不忘菩提之道心也。
  雪師往生十周年關中有感
  小園春暖頻伽宣掩卷漫漫翠竹邊
  十載影塵皆逝水一心清鏡不憂天
  青蓮座下朝勤禮法海藏中夕忘筌
  鯤島學師栽淨蕊寂光再覲續前緣
  師於關中,頗蒙果清和尚護持指導;溯其源乃蓮社內典班同窗之誼,而清公於吾師,亦師亦友之交,實令人感懷無既(關於內典班之修學及吾師關中概況,可參附錄—果清和尚為連志道老師封棺法語)茲敬錄吾師出關之前,所作呈上人詩二首:
  謝呈清上人
  其一
  昔日同行今教誡前番誼篤後慈流
  他年若得往生去公案兩重一併休
  其二
  三載慇懃垂教授醍醐淨洗世間情
  上人若問出關意月色中秋分外明
  吾師出關後,深感栽培人材,教育紮根,是當今要務;乃立志於興學。陸續創辦弘明幼兒園、弘明實驗小學、弘明實驗高中;其於文化傳承、弘道明德之深意,由所題詩作可見一斑。
  題草屯弘明幼兒園
  繞階迤邐烏溪水遙望門前八卦山
  稚子絃歌常不輟弘明養正幼兒園
  師之辦學,稟雪公蒙以養正之教;而教界咸稱雪公,亦儒亦佛一詩翁也。承此遺風,吾師頗好詩道,且用力甚勤。其於臺中蓮社社教科,孜孜傳授雪廬「詩階述唐」;於此期間,詹學長秋香,常隨講席,緣結甚深,乃至發心擔任關房外護,有詩為證:
  詠菊贈謝秋香同學
  客舍籬邊秋有香晨昏伴我禮空王
  傲霜原是冰清骨他日携君歸故鄉
  今逢吾師往生週年,乃集其講述「詩階述唐」備課之手稿,並秋香學長親聞之筆記,公諸網頁;冠以雪公太老師詩句—詩興殷勤抱膝吟,以饗同好。遙想當年,儒亦有幸與於師之教席,吟誦歌詠,餘音在耳,奄忽至今,逾卅載矣。且憶曾隨師暢遊神州,登九華之巔,臨太白標心之寓所,讚地藏度化之聖跡。彼時有習作一首,茲附於後,用感師恩之無盡,並誌此詩緣云爾。
  呈志道吾師九華山摺扇
  把扇神馳喬覺宮高吟意欲謫仙同
  雲山萬里原無礙自在輕搖九華風
  歲在壬寅西紀二○二二年七月三日弟子張宏儒頂禮敬述
  
  
  謹錄
  果清和尚為連志道老師封棺法語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時維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四日(農曆五月二十五日)辰時,乃弘明實驗高中創辦人連志道老師往生封棺之吉辰。師俗姓連,名淑美,志道乃就讀內典研究班時,雪公老恩師所為取之字號。師出生於民國三十四年五月七日,安詳示寂於一一○年七月三日(農曆五月二十四日)丑時吉辰,享壽七十六歲。師祖籍是本省基隆市人。曾就讀文化大學中文系取得學士學位,暨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並曾任職慧炬雜誌社。期間為求法故,不辭辛勞,每週通車至台中,諦聽雪公恩師之華嚴講座。民國六十三年至六十七年,入讀內典研究班;衲亦曾加入,共有八位同學,情同手足,日夕相處,切磋琢磨。親近之師長主要是雪公恩師、周家麟教授、徐醒民教授、王禮卿教授等。四載之間,奠定佛學儒學之基礎,作為爾後自行化他之本。從此以後,定居中部,長期親近雪公恩師等。民國六十六年,任靜宜大學佛學社團指導老師兼任慈光圖書館附設幼兒園園長。六十七年,任慈光育幼院副院長,衲亦曾與之同事。六十九年至七十五年,參加三期台中蓮社論語講習班,攝取中華文化之精華。七十六年至八十二年,任教台中蓮社社教科唐詩,佛典選講等課程。八十四至八十七年,掩關於台中新社鄉中和村。晝閱三藏,早晚作課念佛,曾行般舟三昧,精進用功,令人欽佩。九十年,於台中創辦第一所弘明幼兒園,培養民族幼苗。爾後陸續於台中、彰化、南投地區,合計創辦八所弘明幼兒園,學生合計四百五十人。九十四年創立弘明佛教基金會,積極籌備弘明高中。九十六年創立弘明實驗高中(附設國中、國小)學生人數小學部約四百人,國中部約一百人,高中部約一百人,合計六百人。祇要這些機構存在世間,則福德恆流,此即律上所謂「事在無作」也。師洞達人情事故,通達佛儒教義,有身教、有言教,講起課來,生動感人,因此受化者眾。近幾年來,感染腦瘤之疾,以致體力一日不如一日,然而神智皆能維持清醒狀態,倚仗三寶加被,暨平素深信切願、持戒念佛功夫,在眾多親信弟子輩暨諸位蓮友助念聲中,安詳往生。即今封棺之句如何舉揚耶:
  創辦弘明修眾善自行化他功德多
  如今撒手西方去上品蓮臺禮彌陀
  

 
我与徐醒民爷爷的跨海情缘 ......朱有发   Top

  
  
  (一)
  宝岛台湾最受推崇的儒学大家、台中莲社导师徐醒民先生于2022年6月27日晚上6点半与世长辞。我是是夜11点40分得悉这一消息,噩耗传来的悲痛,使我辗转难眠,久久不能入睡。我与徐老,准确地说,我与徐爷爷(一直这么称呼他)虽然从未谋面,但事实上我俩已经有过长达八年多时间的交往,在电话两头,彼此都能清晰分辨得出对方的口音。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说起与徐爷爷的交情,有一段令我十分难忘的缘起,2014年初,我在大爷爷朱镜宙(字铎民)回忆录《梦痕记·自序》文尾句中发现“目录也由熊君及徐君醒民代为编成”。正是这条不起眼的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我如愿找到徐老在台中的联系方式。
  记得第一次通话那天,当徐老得知我是朱镜宙的侄孙,又是从海峡对岸浙江温州打来的“远洋”电话,毫不夸张地说,他比我更为激动。他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自己与朱镜宙相处的许多往事,并特别提到“曾蒙朱公开示,对他研习儒经、修学佛典帮助极大”,“朱公是台湾印经处的创办人,每藉书信往还,赠以经书多种”,口口声声说朱镜宙是他的恩师,自己是他的弟子。
  这几年我在收集大爷爷朱镜宙的留世文献史料,只知道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转而崇信佛教,后来隐居于寺院,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有“弟子”,而且发生在我一直向往要去走亲的台湾。但转念一想,徐老那时已经是八十来岁的耄耋老人,我干脆就叫他为爷爷,一方面是对他尊称,另一方面是因他和大爷爷朱镜宙相识,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弥补了自己未曾见过大爷爷的遗憾。于是,称呼徐老为“徐爷爷”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二)
  2014年4月23日,我收到徐爷爷十天前从台中市太平区中山路寄来的第一封书信。当拆开信件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呈现在我面前的不仅有徐爷爷应我嘱请撰写的文章《朱公铎民先生弘化事迹略记》,并且附函寄来一张1969年他偕家人看望朱镜宙并在台中市太虚纪念馆前的合影照片、3封朱镜宙早年写给他的亲笔信复印件,以及给我的一页信函。
  在这封信里,我第一次从亲临者的视角认识大爷爷朱镜宙。《朱公铎民先生弘化事迹略记》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文字精炼,言简意赅,我从中进一步了解了大爷爷朱镜宙走上弘扬佛法道路的前因后果,以及与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的师徒情谊,还有他在台湾创办首家印经处,刊印佛教经论流通,弘扬中华文化的大致经过。
  不仅如此,它更让我明白了徐爷爷为何坚称朱镜宙为恩师的缘由。他在文中提及,“一九四九年,岁次己丑,民(徐醒民自称)自大陆只身来台,未几,有幸师事于公(指朱镜宙)。民于唯识学,虽曾研读,但憾不得其要,迨承公之开示,不有算沙之困矣。此后,民又师事雪庐(即李炳南)老人,学佛学儒,方知公与雪公,在抗日战时,即已相知于四川歌乐山。二公寓台,于弘法利生,各有创举。公办印经之外,特以著作化民。雪公则是兴建道场,讲授儒经内典,及以诗文济世。民甚鲁钝,承受二公教诲,所学虽浅,循诱之恩不能忘。”
  自此之后,我与徐爷爷往来颇为密切,我喜欢打电话给他,而他始终习惯于写信给我。这年恰逢大爷爷朱镜宙诞辰125周年,在各方及领导促成下,定于2015年1月10日在其故里浙江乐清举办首届朱镜宙学术研讨会,依照浙江省社科院推荐的名单邀请两岸专家学者参会外,我自然想到徐爷爷,并特意给他打电话。他听完邀请开心地说:“这是好事!这是好事!朱镜宙一生不容易,很有故事,值得纪念!”并说“自己理应是要来参加,也特别想念来大陆,大陆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生身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但是身体不争气,脊柱毛病不能长途远行”。后来我们将《朱公铎民先生弘化事迹略记》列为“会议论文”,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和肯定。
  为了帮助我加深认识大爷爷朱镜宙的一生,2015年4月12日,徐爷爷又撰写了文章《朱公铎民先生在台行谊》寄给我。与前文不同的是,此文侧重介绍了朱镜宙晚年在台湾的生活、交游、身体状况以及身后事等方面情况。比如:“迨入台湾,则以弘道为要务,印经也,著述也,劳而不倦。”“其所交游,多是弘佛弘儒以及艺文之士。例如南阳吕佛庭,号半僧,画艺超群,以画以书弘扬佛法。师乃不时与之相访。他如佛家诸宗道场,亦时造访。而其相与过从最密者,则是雪庐老人。”“铎师晚年法体欠安,病则入住雪公创办之菩提医院。院门正对太虚纪念馆,其间有垂柳,有小桥,颇有可观之境。”等等。
  6月19日,徐爷爷又找到刊登朱镜宙去世讣告的台湾“中央日报”(1985年11月14日),并用彩色复印寄给我。我惊喜万分,如获至宝,尤其以民国时期著名将领薛岳担任主任委员,萧铮、郭骥、林品石、李炳南为副主任委员,陈立夫、倪文亚、周邦道、马星野、吴克英、董正之、了中法师、成一法师、印顺法师、妙然法师等27位知名人士组成委员的高级别治丧委员会,再一次擦亮我的双眼。也正是这张报纸名单,我又顺滕摸瓜,联系上台湾佛光山开山宗师星云大师和胡颂平后人,收获颇丰。但其中也有遗憾,比如与大爷爷关系要好的朱斐,晚年寓居上海,当我终于拨通他家的电话时,却因其身患老年失智症无法沟通。我常在想,如果我早几年开始关注大爷爷朱镜宙的史料,那又多好啊!
  得知朱镜宙学术研讨会成功落幕消息,徐爷爷赞叹不绝。不久,他在台中莲社安排人马,启动重印朱镜宙佛学著作,发扬光大中华佛教文化,先后发行了《五乘佛法与中国文化》《八大人觉经述记》2部(此与《论地藏经是佛对在家弟子的遗教》《维摩室剩语》均被《中华大典》收录),同时又引用《妙方莲华经》专门赋诗以示纪念,“吾师铎公生西已三十年,今逢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追思教诲,感德无穷,乃书绝句一首以识之曰:火宅浓烟里,儿童不肯离;悲心无有尽,来救到莲池。”7月12日,徐爷爷克服“腕力不足,只能写小字”,挥毫泼墨,诉说着对朱镜宙浓浓的缅怀之情。
  8月17日,我收到徐爷爷已被列入正式出版《朱镜宙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撰文《朱公铎民先生弘化事迹略记》排版校对稿,他在回信中十分认真地指出,“此文有几个错字,已用红笔改正。”同时又寄送来一本他的最新著作《序跋文集》,在这本文集收录的《朱公铎民老居士传》文中,徐醒民爷爷记录并再现了1971年8月7日他“侍观”时患重听的朱镜宙与李炳南老居士两个人在台中菩提医院右侧之灵岩书楼交谈佛法的“笔谈墨迹”,这段传世对话流露出朱李两人的深厚情谊和佛学功底。
  而后,徐爷爷寄给我的信件屈指可数。2018年6月19日,我收到他为大爷爷朱镜宙撰书的七言对联,“亦佛亦儒为大士,曰禅曰净越几尘。”2019年是大爷爷朱镜宙诞辰130周年,10月2日,我收到他题写的“觉世功隆”四个大字,其时他老人家已经92岁高龄,但书法作品的用墨与勾勒依然苍劲有力、别有洞天。2020年12月11日,徐爷爷赠送我他又一本新作《醒庐诗集》,这也是我交往他以来收到他的最后一封信件。该书收录其诗作293首,其中《拜读先师朱氏咏莪堂全集》诗述:师事虚云友雪僧,传经暗路作明灯;人天长夜开心眼,九品西莲迳上登。
  
  (三)
  与此同时,徐爷爷有时把寄信任务交待给学生OOO,我与OOO因而建立良好关系。巧合的是,OOO不仅祖籍也是浙江乐清,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情愫,而且因其父亲出生地天成巨光村与我的老家虹桥瑶岙村相距不足十公里,每次交谈十分亲切融洽,更重要的是,OOO是一位对人热情、做事认真、乐于助人的有心人,这几年帮我收集到一批十分珍贵的文献史料和稀世实物。
  这其中包括《与胡适博士论佛法书》《中华大藏经第一辑目录索引序》《我所知道的虚云老和尚》《佛儒道思想异同观》《致台湾印经处各董事暨读者书》《佛教与人生生活》等在内的朱镜宙在《中国佛教》《菩提树》《海潮音》等杂志上发表的百余篇著述,以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印经处出版印刷的多本古籍旧书和其晚年照片等,均帮助我从不同侧面进一步认识大爷爷朱镜宙。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这些年来,我一如既往隔三差五坚持给徐爷爷打电话。徐爷爷是一位谦谦君子,他说话儒雅睿智、温和有礼,略带嘶哑的粗厚音质,很有一种别样的亲和力。每次他在话筒里都是开心笑语地说,“朱先生好,谢谢您来的电话!”……我也不知道为何,只要有一段时间没有听到徐爷爷的声音,内心总会格外想念,跟他嘘寒问暖几句,听听他老人家的嘱咐,心底感到特别舒畅,甚至常常仿佛觉得大爷爷朱镜宙带着笑容看着我俩,那情景是多么温暖而美好啊!
  

 
朱斐居士訪談錄(節錄) ......國史館館訊03期   Top

  
  
  我在國外常常有人找我,還要送錢給我,有人就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有這麼多人送錢?我說:「這不是我的錢,人家是看了《菩提樹》,才給我錢。」我們的海外讀者很多,泰國是由中華社代理我們的雜誌,每期都有一百多份,我們寄去給他,再由他分送到各地,這些都是訂閱的。他們看我去了,就有人捐300元美金,樂助我們菩提醫院的興建,贊助一個病房,紀念什麼人,就用什麼名字,以這樣的方式認捐醫院或訂閱期刊的很多,泰國還有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但印度是不會有的,因為印度的華僑都不富裕。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捐款,法師在臺上講演,臺下就有人找我送錢來了。法師他們都很羨慕我,開玩笑說:「你看,你最有辦法,滿載而歸。」他們送錢供養法師的也很多,當時認捐一間病房是美金300元,認捐兩間或三間的都有。
  這一次訪問回來,我收了不少錢,其中包括在夏威夷的華僑,我們雖沒去美國,但夏威夷的幾個華僑都很發心,一時拿不出那麼多錢,就幾個人合捐一間病房,這樣也不錯。積少成多,光是零錢湊起來的,就有十多間,其中有一個人就募化了十多間,有兩個人就二十多間了。捐款的都是女眾,她們聽說祖國佛教要辦醫院,都很高興,好像是空前的大事。
  回來以後,再經雜誌的宣傳,下一期就收到不少捐款,樂捐名單在雜誌上都公布徵信。大的病房一間是500美元,小的病房是300美元,其中有許多擔任住持的法師、老法師也都認捐,南洋佛教的法師那時候經濟都比臺灣好,因為他們有錢,有些法師除了自己捐,也鼓勵信徒捐。
  這樣子弄下來,捐款快要超過100間房間了。雖然這樣子,但我們的醫院還是辦不起來,我們本來沒有想辦這麼大的,100間病房的醫院,相當大了。後來有的改捐土地,有的改大房間,有的改辦公室,錢都有了,每間房間的上面釘上「某某室」。醫院規模欲小不能了,但過大也很難勝任呀!
  那時候我跟李老師說:「你不出來不行了,一定要你出面登高領導。」開出去的收據也要李老師具名才好,因為李老在外面的影響力比較大,李老師看無法謙推就答應下來。年紀大的人都是這樣子,他看事情,不像我們這樣匆匆忙忙的,他看事情有希望了,才願意承擔這個名義。
  財源沒問題,籌備就必須更積極,第一步是在臺中市南門橋附近買了三千多坪的土地,現在還是只有這些地,沒辦法擴充。將來都市計畫實施,這塊地中間還要開一條道路,而且功德堂還要被拆掉,幸好暫時還沒有施行。
  臺灣任何建築必須向政府立案,市政府主管官員說,這個地區是臺中縣跟臺中市的交界地區,可以由省政府來管理,省府社會處為主管單位,他們建議最好辦個救濟院。辦救濟院又要重新組織董事會,雖然是私立,但仍由省府管轄,後來很快的批准了。
  批准以後就開始籌備,因為是一大善舉,很快得到地方有力人士的贊同,臺中第一屆的國大代表林吳帖,本省籍的一位女性,她夫家姓林,自己姓吳,她出來,彰化銀行董事長的太太也出來幫忙,也參加我們的團隊,一起來號召商議。起先,她們請嘉義的謝潤德居士設計,後來大家認為他設計的藍圖太老式了,要新穎一點,就由林吳帖再去找設計師重新設計,但太虛大師紀念館的設計照舊,仍用謝居士的原圖案建築。
  設計好了之後,印順導師也來捐錢,他捐的錢很多,我們希望讓這筆款做一個二層樓的太虛大師紀念館,一樓是董事會辦公室,右邊的聖蓮室是加拿大詹勵吾居士獨自捐建的。醫院建築好了,但是政府希望救濟院名下要有兩個單位,一個是醫院,一個是養老院,就是給年紀大的人安養天年的地方。我們還有一些地,後面這個地方,有一部分是自費的老人,他們出錢後住在裡頭,占有一排,樓上、樓下,一共大概不到十幾間;另一邊住的人都是免費的。後來又蓋了寶松和尚紀念館,這是馬來西亞的華僑捐的。寶松和尚往生後,他的弟子捐建用以紀念他。我到馬來西亞參訪時也見過寶松和尚,當時他就說樂觀其成。這個地本來是想興建療養院的,但是沒有建成,因為療養院所需的設備、人力,都還不夠。
  醫院院長起初是禮聘于凌波大夫,李老師平日跟中國醫藥學院有聯繫,因為醫藥學院的董事山東籍的很多,他們那裡有個醫師,是蘇州人,醫學碩士,當過南京衛生司司長,本來在中國醫藥學院當院長,他們那邊要換人,要求李老師介紹給菩提,做我們的院長。他學歷高、資歷深,他當院長自己不必看病的,只是做行政方面的工作,年紀雖大也無妨。
  新院長來了,于凌波就變成副的了,但是另外還有人介紹崔玉衡。他是東北的一個醫學院畢業的,東北的醫學院是美國人辦的,他是第一屆的畢業生,資格也相當老,他原是斗六糖廠的醫生,是佛教徒,佛學研究也蠻深的,因此也聘為副院長。這樣一正二副就有了三個院長了,在職務劃分上,崔玉衡負責醫藥方面,院長是管行政方面,于凌波自己就綜理不屬於他兩人的醫療業務。凌波本來是想做院長的,不過以他的資格當院長還差一點,因為他是國防部的軍醫,是屬於國防部醫務署(後來才有國防醫學院的設立),不是正式的醫學院畢業的。于凌波很能做事,人也很活絡,醫德、醫術方面也蠻好,我自己害病也常常找他,他開的藥也都很有效。
  事與願違,沒有輪到他做院長,他心裡總是有一點不平衡,就自己到外面去開一家醫院,叫「普濟醫院」,菩提、普濟,音差不多的。後來他又去競選市議員,做了一屆市議員,第二屆就沒有當選了;之後又去辦學校,他好像很多方面都行的,如果菩提醫院交給他做,我認為他也能做得好。所以于凌波逝世的一週年紀念,我去演講時,我說:如果他在菩提醫院做到現在的話,醫院會辦得更好,不會發生問題,但是他將沒有今日的聲望了。因為他不做醫院,後來在外面闖了一下,結果並不怎麼好,就回過頭來深入研究佛法,寫了很多佛學、佛教史的著作,如果辦了醫院,他會忙得不得了,因為當院長,什麼事務、醫務都要管,哪有時間投入研究,取得今日的地位?不可能的了,他不是辦不好,是不得已才退讓,站在我們的立場感覺很對不起他的,很抱歉,但他今天的地位還是很清高。中興大學的汪希教授就很贊成我這個說法,他也如此講。
  于凌波回頭是岸,還是掛起李炳南居士紀念基金會的招牌,辦了一個講堂,發行《弘法資訊》,還寫了《現代佛教人物辭典》,於民國93年5月在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我學電腦,就是向他學習用手寫板寫。他著作等身,寫了幾百萬字,出版了不少佛教人物史傳等書。他的書大部頭的在外面流通出售,單行本的一部分是免費贈送的。
  經過一段日子,菩提醫院兩個院長沒有多久就不做了,再找人來,也沒有找到適合的人,其中也找過一位德國留學回來的陳江水醫師來做院長。崔玉衡跟李老師意見不同,自己引退了,到省立中興醫院服務。因為人事變動使醫院一度停業,沒辦法維持,賠了很多錢。董事會負擔不起,李老師他個人想辦法去料理這些債務,停了一段時間,再找人來復院。後來慢慢再做起來,這些年來已經換了幾個院長了,最後出租給他人,變成私人的醫院了,與過去菩提醫院名實不符,現在還加了一個新字,居然變成「新」菩提醫院了。其間一度招牌上寫的是中山醫學院附屬醫院。中山醫學院是個團隊,我們是借他的招牌,由那邊的醫師來經營,他們有一些醫學人才,可以借用那邊的人,譬如說動手術、麻醉,都可以借外面的人來做。
  我曾經建議將菩提醫院恢復成為我們的附設醫院,但是主管機關不通過,因為已經是一家民間的私人醫院,無法再恢復為原財團法人的附設醫院了。今(民國95)年底租期又要到期了,接下來是由中國醫藥學院的醫學及藥學系的畢業生接手,他們都信佛,這些醫生來接辦菩提醫院,由他們再組織一個財團法人來營運。其中也有醫藥學系的老師,是我們的董事,現在有些情形都已事過境遷,大不相同。雖然醫務上,從前的老人還是可以看病,不過現在臺灣已實施全民健保了,現在跟從前最大的不同是不需要再施醫了。我們從前主要是要辦施醫跟養老,全民都有了保險,已無需施醫。希望明年開始能夠正常化,不再受政府的節制,有一個前景在那裡,希望能有所改善。
  怪只怪我們自己沒有醫療行政人才,所以過程中會有這些波折,我們當時辦的初衷是很好,但是沒有人才,怎麼維持下去呢?有錢還好,尤其這個老人院,現在無依老人家都寄望你,拜託你收養,一部分老人是舊有的,原來政府送來的,臺中縣、臺中市,以前的臺灣省政府都會送來,他們負擔一些經費,送一個人來就負擔一個人的經費,也不會延誤入款,因此我們可以維持,所以裡面有許多人,不信佛的也有,各種宗教都有的,外頭送來的,並不盡然都是佛教徒。後來佛教徒來養老的很多,人就增加起來,現在主持者辦得還不錯,裡面的設施各方面,都比醫院辦得有聲有色,過年的時候,每個月都有老人的生日,經常有人講經,在裡面大家相處蠻好的。
  我們原來的宗旨是辦醫院的,想不到現在變成辦養老院,變成以老人院為主的養護中心了。這個轉變與時代變遷有相當大的關係,養護中心也是很重要,現在都不需要施醫、施藥了,因為人人都有健保,每個人都有了保險。像我們看病,現在仍不太好,明年開始掛號費大概就要免收了,其他的藥,照政府保險的規定。我個人的健保始終只有繳費,我出國幾年,每年都繳保費,因為要是生病還是回來醫治好,要往生也是回來往生好,因為有人助念嘛!這裡助念的辦法很好。我住在這裡也幫助人家臨終助念,我已幫好幾個往生者助念,一個是胡遠志,他過去是蓮社文藝班的班長,是個退伍軍人,人非常好,什麼義工都做,而且自己帶了便當,騎腳踏車來,走很遠的路,從北區到這裡來。他往生的時候正好我也在,就幫他助念。
  這裡的助念組織辦得非常好,都是蓮社的蓮友,一通電話去,大家就準時前來,輪流排班。有的助念不是念一下子就走了,有的人一念二、三天,虔誠恭敬,令人敬佩;走的也有,個人因緣,不可勉強。
  養老院裡面的院民病重了,就先在這裡助念,先不移動往生者,斷氣後至少助念八小時,才可以送到殯儀館,請人家治喪。有人要往生時,許多親戚、朋友都會自動的來助念,不一定是助念班的人。
  醫院裡另外設有太平間,過去我們醫院送出來的,也放到聖蓮室助念。助念室建成了以後,我曾經跟董事們建議,我說我們大家來輪流演習往生助念好不好?今天我躺在那裡,你們幫我助念,彼此輪流互助,但沒有人附議,大家還是有點怕死,怕躺下去萬一弄假成真,所以我講了等於白講。從前蓮社有一個老居士,就是早期幫老師看病時的譯語者,他在蓮社辦總務,新年中有人寫賀年片來說:祝你們蓮社的人統統往生極樂!他一看,用臺語說:「都往生了,蓮社誰來辦?」似乎還是有忌諱,放不下,所以真正要走的時候,還放不下,例如子女尚小,財產、事業,各方面都放不下,要真正放下也不容易呀!不過,事實可以證明,經過助念往生的蓮友,都會有瑞相,至少臉色會轉好,身體軟軟的。
  我們三個創辦人,最初本是當然的常務董事,做了一段期間後李老師辭掉董事長,我們也同進退辭掉常董;但是創辦人的名義我們沒有辭,創辦人是永久性的,不過現在他們的新章程已沒有創辦人,只是他們尊重我,仍叫我創辦人。現在醫院的情形與我們那時候又不同了,不過對我來說也無所謂,你叫我創辦人也好,你叫我義工、志工都好,反正我們來做,都是義務的志願者,講經也是義務,我也不需要紅包,自己有錢用就好。我現在買機票和這些食物用品等都是自己去買的,就是吃飯我也要捐一點錢。我來了,有的時候給他們老人添點菜,有的時候買點老人餅,跟大家結緣,但身邊錢用完時也就算了。
  我十幾歲在上海聽法師講經,每天都有人結緣,今天某某居士以素菜包子與大家結緣,明天又有某某居士,買了豆沙包子來與眾結緣,都是講完經後當場發的,有的當場吃掉,也可以留下帶回去,有時送一條手帕,有時送一串念珠,每天都有的。我十幾歲的時候常去聽,雖聽不懂,但被這些結緣品吸引住了,整個暑假五十多天都在那裡聽,我有的時候還將結緣品帶回去給媽吃,那時物資缺乏,她說:「你不錯啊!聽經還有東西帶回來。」你想,這個吸引力多大,所以我現在也建議他們,講經的時候,不妨去買點餅乾什麼的,先供佛,供好後發給每人一包,大家也歡喜啊!
  早期基督教布道準備的衣服、麵粉好多咧!其實這些都是美國的教會團體送來臺灣的救濟物資,卻也吸收了許多人信耶穌。
  本來我住的寶松大樓房間還算大,這個大樓沒有拆掉的時候,我有一個大佛堂,裡面除了一間小房間以外,還有個飯桌和洗手間。原大樓拆掉之後,我搬到香積樓,那邊只有一個房間,新大樓建好後,我又搬過來,他們給我一間房間,好讓我臨時回臺灣時有個地方歇腳。因為不是常住,內人也不來,小一點也無所謂。
  我捐給仁愛之家一間小套房,在市區,他們每個月起先可以出租一萬元,現在只能月租五千元,有時還租不出去,也許是太小了吧。這個小套房原本是我打算回國時住的,後來仁愛之家邀我住寶松大樓,我才把它捐給仁愛之家。因為仁愛之家的不動產可以免稅,否則租給人家的收入連付稅金也不夠,何況我人又不在這裡,要租給人也麻煩,如果可以,把它賣掉,所得用來充作其他新大樓的設施也好。
  我這個人容易感情用事,有時候會激動,但我很坦白,做錯了就承認錯了。我們當初抱很大的理想辦醫院,卻沒有把醫院辦好,就是對不起大家。現在要挽回不容易,我跟主任講:「你一定要把它收回,我們自己來辦,變成仍然是屬於我們的附設醫院。」
  現在這些董事裡面,有醫師加入,因為法律上沒有醫師資格的人不能經營醫院。如果由中國醫藥學院的人來接辦,就不能算是我們的附屬醫院。其實變成另外一個團體也不要緊,因為事情都是無常的,即使現在不變,日後也是會變,有時候大家的心也會變,沒有永遠的保證。
  要辦好醫院一定要不計成本,蝕本也要辦醫院,不能以賺錢為目的。最好有一個財團來支持你,有了一個財團支持你,你就能夠辦不賺錢的醫院。我看日本都是這樣子,日本有些佛教團體都有財團支持,如三井、三菱財團等等。日本這種財團很多,他們經常把營利所得中抽出一部分來做慈善事業。
  印度也是一樣,印度任何一個寺廟都有一個團體支持,每個月供養多少,不需要自己另外想辦法。慈濟功德會也是這樣子,目前有許多財團護持他,將來如何不知道。所以不能說為了賺錢才辦醫院。
  我看現在大陸也是,醫師拚命要錢,我岳母去看病、住院時他們就是開名貴的藥,目的就是賺錢。她過去住過的幾家醫院,無論大小都差不多。雖然說為了賺錢不對,但現在你把這個話跟醫生們講,他們聽得進去嗎?他們為什麼要枵腹從公的這樣做?
  臺南紡織公司的老闆吳修齊居士,也很發心的,他是學徒出身,勤奮工作慢慢的發跡起來,開始只是布店的學徒,慢慢就辦了紗廠,現在他們的事業做得很大了。吳修齊做了許多護法的善事,可惜已往生了;繼起的經營者更不得了啊,他們在大陸也做了很多,如果能得到像這種財團的支持就好了。吳修齊對我們的雜誌也很支持,他每個月訂一百多本,我們寄給他,他就利用每天早上到公園去散步運動的時間,到人群聚集的公園講講佛法,分送雜誌給他們,所以我們在臺南的讀者很多。
  佛光山種的菩提樹都是吳修齊送的,以前我們雜誌社門口的十棵菩提樹,也是他送的樹苗,他原本送了菩提醫院一百棵樹,但因屢次建築,現在只剩下兩、三棵了。過去菩提醫院大門前的大道兩旁,都是菩提樹,我把它命名為「菩提大道」,現在菩提樹都沒有了,只剩下兩棵在太虛紀念館右邊,變成兩棵連體樹了。吳修齊非常喜歡這個菩提樹,所以對這個雜誌也喜歡,訂閱滿期了,告訴他,他就拿錢來續訂。
  臺中佛教的中心人物李老師一往生,我們臺中蓮友也分散了。當年釋迦牟尼佛示寂後也是這樣子,不要說李老師了,成住壞空,萬法無常呀!這些都是世間法,是沒有辦法的。
  我也擔心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要是走了怎麼辦?她的身體一向不好,天天打針。我是慈濟的榮董,我自己沒有錢,都是化緣來的,一般在慈濟捐一、兩百萬以上的人才能當榮董,我也曾介紹幾個朋友捐款當榮董,所以我要是去做健康檢查,不僅檢查不用錢,連吃、住也不用錢,檢查完後還送給我一套沒有鈕扣的衣服。照規定榮董做健康檢查是不用付錢的,大概榮董們事後都會另行捐錢,如果捐10萬塊錢,就比檢查的費用高了。大家都願意當慈濟的榮董,因為他們辦得確實很好,很務實地在做應做的事。
  當我第一次去訪問證嚴法師時,她還住在花蓮近郊的小廟裡,我到花蓮師專去講演,她的徒弟就來找我說:「去見見我們師父!」我說:「好啊!」就去見了!我認識她的時候,她住在小廟裡頭,行苦修,連買油的錢都沒有,無法點亮佛前的油燈,她媽媽有錢,但她不願意跟家裡拿。小廟附近有一個天主教堂,兩個修女常常經過她的門口,看她一個人在那裡,就去訪問她:「我們談一談佛教跟基督教怎麼樣?」修女說她們基督教做了許多社會服務事業,如醫院、老人院等,什麼院都有,這些為社會服務的事業都給基督教包辦了,你們佛教呢?證嚴法師就說:「這些我講不過你們,我們談談佛法可好。」談佛法的話,她們當然講不過她。後來法師召集她的皈依弟子,告訴她們這件事,感覺很羞慚,想離開花蓮。當然弟子們都不贊同師父的離去。後來證嚴法師就想了一個辦法,要求大家每人每天省十塊錢,一百個人就有幾千塊,積少成多,儲備起來,可以在急難時用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花蓮災難多,需要幫助的人就得益了,或助人求學、治病,不是做了一件很好的善事嗎?他們就這樣做起來而逐漸擴大。當時有一位林小姐,幫助她作外務,她很能幹,接觸政府部門的事,都由她承辦,成功的擴展了慈濟的事業。臺灣做善事做得最多,最有成績的宗教團體就是慈濟,現在捐腎臟及其他器官的,很多都是慈濟號召的。
  慈濟功德會當初辦醫院的時候,還找我去,聖嚴法師也去,大家開會商量,終於辦成了慈濟醫院。今天慈濟在臺灣,已辦了好幾個醫護設備俱佳的醫院了!因此我有一個想法,我們的菩提醫院如果交給慈濟功德會去辦,或合作來辦,就一定能辦得很成功。
  雖然太虛大師主張建設人生佛教,印順老法師也提倡人間佛教,但你看親近他的幾個徒弟,如真華法師、印海法師等均修淨土,並未改變,甚至印順長老捨報時,也有為他祈禱往生極樂的。印順導師心胸很寬廣,例如真華法師雖不是他親炙的徒弟,但是他請真華去住持慧日講堂,更聘他出任福嚴佛學院長。此印公之能識人、也能信任人啊,不信任他的話,怎麼會讓一個非同一系統的人主持這些重要的職務呢!又我們創建菩提醫院時,印順法師為什麼要捐給我們五十萬元呢?我在他們慧日講堂重建落成代表來賓致詞時,也講到這個問題,一則他對李老師的作為有信心,再則李老師雖然是專弘淨土的,但是他創辦的是為人治病的醫院,是人間佛教,所以他才把錢捐給我們。這筆錢是他自己的師父留下來的一筆遺款,他捐到別的地方去也可以啊。後來重建慧日講堂的時候,一時因為建築費不足而叫停,還是靠廣欽老和尚的徒弟幫助他們完成的,否則缺少很大的一筆錢,慧日講堂一時是建不起來的。主持和尚在落成典禮上,就談到很感謝承天禪寺的助建,我以為這也有因果連帶關係的,他幫助人家,人家也幫助他,不是都有因果關係嗎!
  所以你不要看印光法師沒有提倡建設人間佛教,其實印光法師老早就是提倡人間佛教的篤行者呢!他弘揚的是淨土法門,每當大陸各地遭遇自然災害時,印祖必大筆捐款賑濟災胞,實行的不就是人間佛教嗎?印光大師文鈔中勉勵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都是教人要先做好人間的事。一般人光是高唱口號:「我們要提倡人間佛教!」但你不能忘了佛法的根本啊!修行分正行跟助行,正行是你修什麼宗,禪宗就去參禪,淨土就念佛;雖有正行,沒有助行輔助,你的正行也會有障礙,有助行就是要修福德,修福德就是建設人間佛教啊!所以《菩提樹》創刊的旨趣就是「宏揚淨土法門,建設人間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