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82期

董事長室談轉念與布施

主任室老化的社會學理論隨想

常董簡智果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行願品講記摘要)

護理長陳怡吟駐點牙科服務與肺炎發生率

照服員黃仕良我的桃花源

照服員陳家淇五年工作感想

護理師黃雅雯長照機構照護工作感受

護士陳偉徴簡單的生活正能量

護理師林美慧防疫新生活運動的必要性

印尼同仁優尼來台工作感想

法務組寬金師姐(念佛感應見聞記之二)

謝文程偶感 淺探

編輯部曇花一現的善果林

談轉念與布施 ......董事長室   Top

  今天想跟諸位分享兩點:第一,我們現前遇到的各種困擾、橫逆,要起一種心理,就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因緣。我們今天所得到的這個結果,造成的因緣是很多層面的,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觀念,就是說我們不能把這個因緣全部推給別人。以佛法來說,其實任何事情我們自己都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因為這都是跟我們自己本身有關係。
  
  在金剛經裡面講到,一位善男子或善女人,他在學習金剛經,聽到金剛經以後,他接受、瞭解,然後加以修持。那金剛經在講什麼呢?金剛經就是教我們遇到任何事情要能夠不著相,要瞭解這一些事情,其實都是一些因緣結集起來,所現出來一個暫時性的影相。如果是好的因緣,就現好的影相,讓我們享福、享安樂,身心都得到安樂;如果是不好因緣條件的結集,所現出來的就是不好的影相,就會讓我們感覺苦惱。
  
  那麼我們不能說都希望只現好的影像,只有好的結果,為什麼說我們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呢?因為我們過去一定有些地方,造成對方他們一些困擾,所以今天他才會來困擾我們。我們懂得這個金剛經的道理,也就有一點般若的智慧,就不會把它太放在心上。金剛經裡面這樣講,這位善男子、善女人,聽聞、受持金剛經了,但是這個時候被人輕賤,被其他人困擾。他來看輕你,乃至於他來打罵你,有這一些不好受的事情,那這個修持金剛經的人怎麼樣呢?他當下就是在消業障。因為對方來輕賤、干擾、破壞,所以本來應該有很重的這個業報,經他這麼一罵,你那一些很重的業報就消了。
  
  所以佛在金剛經裡面講這一點道理很重要,就是我們學佛有什麼受用?學佛就是能夠消我們的業障,過去的業障我們有多少?我們不知道,但是一現到眼前來,哦!就知道我們有業障。但是不要因為這個樣子而再造業,你跟他發脾氣等等,沒有這個必要。我們能夠觀空,能夠知道這只是一個因為過去我們造了不好的因緣,所以結成現在不好的結果。我安心受報,我應當受這個報。那麼你就消了很多的業障。今天提這一點,是希望提振大家的道心,不要因為外在的干擾,讓我們感到苦惱,其實他在消我們的業障。如果我們懂得安頓自己,懂得修持金剛經,知道金剛經這個道理,就是教我們如何運用般若智慧,來消弭這件事情的困擾。這是提出來的第一個要點。
  
  第二個要點,就是學人最近在蓮社領著大家來學習地藏經,地藏經一共十三品,我們已經學習到第十品,從第二品到第十品都是屬於正宗分,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當中,正宗分是最重要的部分。那麼在這個正宗分的最後一品,地藏菩薩勸導我們閻浮提的眾生要怎麼樣呢?要多行布施。其實其他的經論也都有講到布施,那麼在地藏經的正宗分最後一品,為什麼要提布施?因為我們學佛想要成佛,那一定要行菩薩道,菩薩道的綱領就是離不開六度萬行,六度即六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波羅蜜,又有一個總綱領,那就是第一度布施。
  
  所謂布施,就是我們有的東西,眾生有需要,我們拿來給他,這是很簡單的一個概念。但是在其他的經典裡頭,有時候布施也稱作供養,譬如說中餐午供,我們拿飯菜來供養佛菩薩,供養也就是布施,祇不過平常講話的習慣,如果是地位在上的人,或是年長的人,他來幫助下面的人,就叫做布施。譬如說有隻狗,肚子很餓,我們拿東西給它吃,這是布施,我們不會說供養這隻狗。當然要講供養,其實也可以,因為在佛法的觀念就是眾生平等,所以對狗我們也可以講供養,只是習慣上不這麼說。如果是對於幫助年長的,或者是地位在上的人,我們就說是供養。所以也是布施,也是供養。
  
  那麼布施供養,地藏菩薩怎麼樣勸導大家呢?在地藏經中地藏菩薩請問佛,他看到一個眾生在行布施,有的人布施就得到一生的福報,有的人得到兩生,有人三生,有的人甚至得到百千萬生這些福報。為什麼福報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地藏菩薩有神通,他知道這些情形,他是想藉著請問佛,來宣揚布施的功德。布施功德簡單地講,就是懂得布施的話,那功德就像是現在投資的概念,就是「一本萬利」。你只是投資這麼一點點,那將來得到的利益不得了,但是先要真正懂得布施的方法。
  
  那麼這個布施的功德是怎麼來呢?就是有因有緣,才會有結果。因為這個因緣的變化,你用的因、緣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什麼是布施的因?在地藏經裡面講到這個重點,就是我們當下布施眾生的那一念心,這個是最主要的因。我們在幫助眾生的時候,如果存心是非常清淨的,是一個清淨心,那這個福德就很大。其次緣是什麼呢?緣就是我們布施的對象。我們布施的對象,如果是一個很有修行的人,我們常說「佛門好修行」,因為佛他是福德智慧圓滿,我們供養佛,那當然比供養一般的人所得的功德不一樣。因為佛這個對象,他的福田非常肥沃,我們一耕作,收穫就很多。這是以一塊地作比喻,一般人他這塊福田,地就比較貧瘠。
  
  所以因跟緣不一樣,得的結果就不一樣。在這個因與緣的相較之下,這個因尤其重要。在地藏經這一品裡面舉說有一個地位、有能力的王公大臣,他怎麼來行布施,他得的功德是有多少?還有一般的老百姓,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力,他也可以行布施。雖然拿出來的錢財很少,但是最後所得的功德,未必輸給王公大臣,這個原因就是他懂得用清淨心來行布施。
  
  同樣的道理,同仁都在我們這個機構服務,大家平時都是在付出,比如說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來替住民解決。不但解決他本身問題,還解決他的家庭問題;不但解決他活著時候的問題,死的時候還為他擔心,那不是大家都在行布施嗎?不是大家都在供養嗎?什麼是菩薩?就是眾生在最需要的時候,及時伸手,這個人就是菩薩。
  
  不論大小事情,如何懂得那一份清淨心,這個十分重要。清淨心在《地藏經》裡面,佛就講到五種正確的心態,那就是清淨心。
  
  第一個是什麼?大慈悲心。慈就是與樂,悲就是拔苦。眾生碰到實際問題,就是他希望身心能夠離苦得樂,你及時地感受這個眾生,他需要人幫忙,你幫助他,以此感同身受的心,這個就是慈悲心。那我們平時不太會感同身受,我們健康的人對於生病的人很難感同身受,就好像剛剛大家講到被氣切的問題,我們在醫院裡面,看到醫生要給病人氣切,那管子放進去喉嚨,病人那種表情,我們就知道一定是生不如死,非常痛苦。那如果你有那種經歷,才有辦法感同身受,能夠與眾生感同身受這份心,那就是慈悲心,這是第一個正確的心態。
  
  第二個是什麼呢?很謙下的心。很謙卑、很低下的心,我們一般人比較會犯的毛病就是:我能夠幫助你,我來幫助你,我來布施給你,我來供養給你。就難免會有一種貢高我慢的心。這個時候我們反而要把自己看低、看下,用一份謙下的心來為眾生服務。
  
  還有呢,第三個就是要微笑,要面含笑意,有的人布施是布施,卻不能面含笑意。大家布施時面含笑意,就是表示說這個布施是非常心甘情願的,是毫無慳吝的,我為你服務是完全奉獻的,所以自自然然會面含笑意,這個面含笑意是一種自然的流露。
  
  第四個,是要親手遍布施,這也很重要,不能說這個事情我交代別人做,這是一種主動。萬不得已,有時候交代別人做,所謂「或使人施」,自己遍施或使人施。比如說一個國王他要救濟一萬個人,不可能他都親自拿到每個人手上,沒有辦法,他一定要派部下去做,雖然沒有把錢親自拿到這個人的手上,但是已經關照到了,這個才算是。所以我們是當主管的,也沒有辦法親自一個、一個像照服員一樣去服務,這樣也服務不到。雖然你不能親自遍布施,但是你還是要能夠指揮坐鎮,就是你要關照得到。
  
  第五個是軟言慰喻,用柔軟語對對方講幾句話。他既然是被我們服務的對象,他的需求不只是物質上,有時還要在心理上,多多鼓勵他。而有些是要鼓勵他,有些是要勸導他,這個軟言慰喻的喻,就是還要讓他能夠明白道理。如果能夠軟言慰諭,他就能夠把心安下來,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一樣,將來能夠自在往生。
  
  這五種相應的心態叫做清淨心,這非常重要。基於大慈悲,謙下心,下心含笑,面含笑意,還有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都能夠掌控,然後軟言慰喻。能夠以這樣的清淨心來布施、來供養,心大則福大,雖然我們所出的力很小,我們出的錢很少,但是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地藏經進一步提升,如果做了這個事情以後,我們還懂得回向功德,回向哪裡呢?不但回向給我們自己本身,我們自己的父母兒女,同時懂得回向法界,那麼這個功德不可為喻,沒有辦法做譬喻,是一定會成佛的。今天多說了幾句,貢獻給大家。
  

 
老化的社會學理論隨想  ......主任室   Top

  探究老化,歷來不同學科有不同看法,例如生理學從生老病死的生理變化來著眼,心理學從老人的人格、智慧、記憶、適應等心理特徵探討;社會學的切入交度也非常多元,諸如角色理論、社會交換理論、活動理論、脫離理論等等。
  
  社會學的老化理論,有二個理論似是一正一反,格外引人注意,其一的活動理論認為,保持活躍並與社會環境維持交互關係的老人,較能夠成功老化,簡而言之,要活就要動。其二的脫離理論則相反,認為當世代轉移時,社會與個人的相互脫離就隨之發生,老人轉成較為消極的角色,以讓新的世代有空間能發展。
  
  年輕時讀這些社會學理論,總覺得活動理論才對,人生不是應該終身學習,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嗎!但隨著年齡漸長,永續經營的議題常在心中繚繞,傳承不僅是工作,更是一種使命,這時脫離理論的意義就反而顯著了。
  
  其實脫離理論在現代重視休閒的社會氛圍中,經常可以發現,常聽聞老一輩的人,一輩子為生活事業打拼,從沒有過休閒活動,第一次出去旅遊,已經是耳順之年;然而隨著經濟活動的變遷、工商社會的苦悶、休閒風氣的發展,辛苦一輩子的生活模式越來越少,休閒生活變成必要,閒雲野鶴、退隱幽居的想念,更加多了,個人察覺到,這也是脫離理論的一種形式,雖然縱情山水也需要體力、也是一種活動,但比起職場戰場的打拼,還是屬於脫離形式的,所以,現代社會中的陶淵明和徐霞客比比皆是。
  
  還有一種常被提起的脫離形式,就是宗教活動,宗教的價值觀,多是內省、內斂,所以佛法被稱為內學,既然要往內尋求,自然就不會在外境上攀緣比附,古代佛教叢林修行,也常在人跡較少的山林行之。而適逢這一二年,因為COVID-19的疫情,長照機構常常需被迫限制探視、暫時封院,如果從活動理論來看,老人的社會互動減少似乎不利,但從脫離理論來看,如果老人本身宗教信念夠強,這正是一個可以減少外緣、精進修行的機會,可以在心靈世界中開發出一塊新大陸。
  
  老化的社會學理論如此多元,也反映出社會的多元面向,運用不同的社會學觀點,也是可以協助長輩挺過疫情的方便,努力於脫離,脫離就不再是脫離,反而變成一種活動了,也因此活動理論和脫離理論或許可形成一種不斷辯證的正反關係,端看切入角度而定。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行願品講記摘要) ......常董簡智果   Top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宗旨。
  
  或許有人會這麼問,說華嚴經普賢菩薩為什麼用這個十大願王來導歸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不導歸華藏世界啊?清涼國師他說略有四義,大略來說,為什麼祂要導歸極樂?不導歸華藏世界?有四義,第一、「有緣故」,第二、「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第三、「不離華藏故」,第四、「即本師故」。
  
  我們簡單說一下,為什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第一、「有緣故」,因為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跟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最有緣,尤其跟我們中國人最有緣,中國的民間信仰,大家問問看,中國人的民間信仰都是戶戶觀世音,家家阿彌陀佛,家家戶戶不是觀世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中國民間的信仰很普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這個聖人,觀世音菩薩是誰?阿彌陀佛是誰?三歲小孩子都知道,所以普賢菩薩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跟我們最有緣。
  
  第二「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什麼叫歸憑?歸就是歸投,憑就是依靠,歸投依靠,有個歸投依靠的地方,一個地方讓你歸投,一個地方讓你依靠。意思是說,為了要初發心學佛的眾生,我們大家都是初發心學佛的,為了讓初發心學佛的眾生的心,有一個歸投依靠的地方。怎麼說呢?大家都知道華藏世界像帝網珠一樣,帝釋天那個善法堂所懸掛的羅網叫做帝網珠,那個網子都有寶珠,都有摩尼寶珠。我們前面說過,華藏世界就像帝網珠一樣,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重重无盡,廣大無邊。而且華藏世界,每一個世界互相融通,而且是彼此之間都沒有障礙;這麼大、重重无盡的一個華藏世界,對於我們初發心學佛的人,你叫他說:你就以十大願王的功德求生到華藏世界去,那麼我們初發心的人,心就渺渺茫茫,心裡就茫茫然、無所歸依,無所安頓。那麼廣大的世界要到哪裡去?無所適從。所以為了要讓初發心的人,心有所專注,心有所安頓,所以指歸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第二。
  
  第三條「不離華藏故」,清涼國師這麼說,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離開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離開華藏世界,為什麼?我們用兩點來解釋,第一點,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莊嚴,就是阿彌陀佛的華藏世界。彌陀經上面所說的,或者是觀經上面所說的這些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相,就是阿彌陀佛如來的華藏世界。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這是第一點說明。第二點,大家要知道,這個華藏世界是誰造的?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所成就的這個華藏世界,有多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豎窮橫遍,廣大無邊,重重無盡。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多遠吶?十萬億佛土之外,有沒有離開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剛才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只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土而已,所以沒有離開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沒有離開華藏世界。所以普賢菩薩要以十大願王來導歸西方極樂,因為其實導歸極樂就是導歸華藏,華藏、極樂是一個,沒有離開,不是兩個。
  
  第四點「即本師故」。阿彌陀佛是誰啊?是本師,本師是誰啊?就是毗盧遮那佛。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佛,就是「即本師」。為什麼知道?為什麼知道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佛?清涼國師有根據的,大家看八十華嚴的最後一卷第八十卷,第八十卷普賢菩薩用九十五首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其中有這麼兩句頌文,我們把原文念出來再翻譯,說「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這是在八十卷華嚴的最後一卷第八十卷。再念一遍,「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什麼意思呢?說在華嚴會上面,華嚴的法會上面有人這麼看到,毗盧遮那佛就是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就是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還有大勢至菩薩,這些大菩薩都繞在佛的旁邊,圍繞在佛的身邊。所以清涼國師就根據這兩句來判定:毗盧即彌陀,彌陀就是毗盧,毗盧遮那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不是兩個,沒有差別。所以由此這個緣故,我們就知道普賢菩薩為什麼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祂的原因就是說,你去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就是親近華藏世界的教主毗盧遮那佛。
  

 
駐點牙科服務與肺炎發生率 ......護理長陳怡吟   Top

  自107年起本家增設牙科診療室,與台中市牙醫師公會配合,特邀四位經驗豐富的牙醫師到本家駐診,分別為忠信牙科-史忠泉醫師,遠傳牙科-廖偉帆醫師,星星牙科-張淵傑醫師,東誠牙科-林東毅醫師。雖然有兩位醫師因個人生涯規劃及健康因素109年起沒有在到本家服務,目前兩位醫師平均每月有四個診次服務本家住民,107年-110年間本家住民接受到牙科服務達9899人次。
  在家屬及住民同意下,大約三個月至半年安排牙科定期檢查,服務的項目包含:洗牙、補牙、塗氟、根管治療、假牙修補、補助(自費)假牙、口腔保健等。
  根據研究發現,正確的潔牙和牙周保養習慣,可降低肺炎風險超過3成。潔牙不確實、牙周健康狀況不理想,有可能是肺炎惡化因素之一,有論文以我國健保資料統計發現,在12年的追蹤期內,定期接受牙周洗牙等健康控制的民眾,比起一般民眾的肺炎發生風險降低超過3成。
  自從牙科進住本家服務以來,每年因肺炎住院的人次統計也有明顯降低,107年度296人次,108年度233人次,109年度241人次,110年度218人次,110年度160人次。
  為什麼沒有接受牙周健康控制的民眾,感染肺炎機率比較高呢?台北市牙醫師公會陳彥廷顧問指出,台灣近9成民眾有各式各樣程度不同的牙周破壞,當牙周病的致病菌進入呼吸道時,會改變呼吸道黏膜上皮免疫系統、破壞上皮細胞保護。當保護被破壞,這時像是容易嗆到,或是感染機會高的風險族群,可能因此提高得到肺炎機率。另外,也有一篇研究發現,有牙周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住加護病房以及必須使用人工呼吸的機率,分別是一般患者的3.54倍與4.57倍,而死亡率更高達8.81倍。
  
  本家在住民口腔清潔上也下了不少工夫,早晚及三餐飯後鼓勵住民刷牙,提醒進食後漱口;無法自行清潔口腔的住民,會由工作同仁配合以潔牙棒、口腔海棉棒、紗布、張口棒搭配茶葉水、小蘇打等做口腔清潔。
  駐點牙科的設立,讓本家住民看診更加便利了,記得多年前重症臥床的住民每當發現有口腔牙齒的問題,看牙科是件十分麻煩的事,可能因為肢體攣縮、僵硬、使用氧氣等,導致無法順利上牙科診療台,讓牙醫師做完整治療;到外面的牙科診所就醫也增加了家屬的負擔,並且牙科診所採預約制,無法即時解決住民問題。
  雖然現在看診方便了,正確潔牙,落實口腔保潔,避免牙周健康問題,才是真正做好口腔健康管理方法。

 
我的桃花源 ......照服員黃仕良   Top

  賴聲川導演的作品「暗戀桃花源」中,提到每個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大部分的人都和陶淵明筆下的劉子驥一樣,追尋一輩子,但沒有找到;桃花源真的存在嗎?賴導演的戲中認為:桃花源確實存在,只是大多數人沒有發現它其實近在眼前。
  
  
  好像跟目前的工作沒什麼關係,但因為轉換跑道,讓我這個不住在武陵也不是捕魚為業的「愚人」,闖進了傳說中的桃花源。
  
  
  常常有人問:「為什麼要當照服員?」
  
  
  在這之前,我是托嬰中心的保母,更早之前是幼兒園教師,學生時期是讀學前教育,對呀!怎麼會突然變成照服員?雖然好像都是照顧人,但似乎又很不一樣。
  
  
  在報名照服員課程之前,對長照一無所知,只因為自己的奶奶失智失能,家人無力照顧送到安養中心,像埋下了種子,成為照服員的念頭漸漸萌芽,奶奶往生隨菩薩修行後,我也結業離開托嬰中心,踏入長照之路。
  
  
  很幸運的來到菩提仁愛之家四德樓,轉眼之間已經兩年多,跟著督導和同事們學習,專業方面就不多說了,說說比較值得一提的幾件事:
  第一,照顧並不是只有換尿布,餵食和清潔衛生,更多的是心理方面,長輩們其實都很寂寞,也需要有人聽他們說話。
  第二,陪伴不是只有陪在身邊,要有互動,團體遊戲更好,長輩們會更熱絡,而且時間到了就會打起精神準備,像四樓下午的打球活動,感覺長輩們因此精神變好,反應也進步很多,而且偶爾換遊戲也會很開心!
  第三,死亡並不是可怕的事情,以前總覺得長輩往生很悲傷很無法接受,但兩年來,透過上課,以及在平常跟長輩朝夕相處,漸漸發現,只要認真對待長輩,每次分開前都好好告別,遺憾少了很多!雖然還是會捨不得,但開始懂得放下和祝福。
  
  
  也很多人會問:不累嗎?
  
  
  我很想說,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不累的工作,就算整天什麼都不做,也一樣會累呀!但真心去喜愛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不會怕累!愛的力量真的很大很大,而且永遠沒有窮盡。
  
  
  下班回家前,喜歡去每個長輩房間走走,除了跟長輩說再見,他們的笑容是最能消除疲勞的無價之寶;握住阿嬤們充滿歲月痕跡的手,就像充電一樣,可以擁有更多的力量。
  
  
  我很幸運,不是晉朝武陵漁夫,但也走進屬於我的桃花源,期許自己可以學習更多,更細心更將心比心,讓我的長輩們更愉悅舒適。

 
五年工作感想  ......照服員陳家淇   Top

  
  雖然大學學習銀髮產業管理,但是,畢業後初來到本家,很多照顧實務都還不懂。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選擇從事最基層的小螺絲釘照顧工作,照顧陪伴長者,每天知足快樂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不知不覺有五年多。
  
  每個長者都有不一樣的狀況,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健康養生、社會參與、社會貢獻、信託理財、心理調適、長期照顧、居家生活協助、休閒育樂、輔具、交通、無障礙空間等。身為照顧者的我們都要一一地去了解,這樣才能提供個別化去照顧。在這同時也是要站在長者的角度去為他們著想,去關懷他們,才是最正向的照顧方式。
  
  據相關研究發現:「照顧態度愈正向,自覺照顧能力愈好」。因為照顧知識的更新,本家這個大家庭也不斷地從不同角度幫助長者,讓長輩可以起來運動、曬太陽、學習自立資源,長輩進步也是自己和機構的進步。機構,可能是大多長者生命的終點站,長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持續退化,部份長者的身體健康已然不可期待,死亡也逐步逼近,雖然長者有不同的身心疾病和對面死亡問題,因為大家都是用正向的心態照顧長者,希望長者生死兩安,在這個正向的大家庭中,我没有職業倦怠和工作帶來的負面壓力。
  
  長者需要的不是更多醫療藥物介入,而是「幸福感」這來自工作同仁將長輩視為親人、好友般用心陪伴,及協助更多的社會參與和連結,幫助長者找到生命的意義。
  
  奧地利心理學家ViktorFrankl:當你不能決定未來時,你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自己。面對整個社會的高齡化,自己或親人的晚年生活,會呈現怎麼樣的面貌,端看你我是否願意放棄既定的思維和印象,用正向的態度重新看待老年的可能,並積極做出不同的選擇。

 
長照機構照護工作感受  ......護理師黃雅雯   Top

  算一算,我到本家工作已邁入第四年,之前我服務的單位是呼吸照護病房,照顧的患者大多為插氣管內管跟放置氣切,簡言之是無法言語表達的患者,90%都是意識不清、長期臥床的患者。本家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這麼多會言語表達的長者跟行動自如或需以輪椅代步的長者。
  
  本家的長者,大多是失智退化或罹患慢性病的長者,部分還有身心方面的疾病,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變化,都可能導致他們的情緒出現波動起伏,例如也許對正常人而言,不過是季節變化,日落黃昏,但對於本家長者可能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可能出現躁動吵鬧、吵架、失眠、遊走等行為精神問題。
  
  長者日常
  ●部分功能好的長者會幫忙同仁摺衣服、挑菜、摺圍兜、收碗盤、掃地,這些工作,都能讓長者的成就感大大提升。
  ●也有不停地遊走,找出口,想要回家,甚至成功逃出本家,大家一起外出尋找。也有曾經逃跑成功的長者,幫忙工作同仁照看想出去的長者,並協助通風報信讓同仁注意,帶回想出走的長者。
  ●部分攻擊的行為長者在照護過程會出其不意用手指捏照護者。
  ●有的長者會忘記已經吃過了,不停的找東西吃。直接用手抓電鍋正在煮食,無法判斷和理解可能會被燙傷。拿取冰箱中其他長者的食物。會幫忙工作人員挨家挨戶的叫醒其他長者,協助倒茶,關心其他長者。
  ●有長者身體搔癢,不停地喊癢…滑著輪椅到護理站來抓著我的手,力氣大到難以掙脫。
  ●也有長者會不停的大聲呻吟喊叫,或一直喊小姐!小姐!…。
  ●有長者會隨地大小便,玩大便,咬圍兜或拉扯尿布。
  ●有長者不停的洗手和一直抽衛生紙和擦手紙囤積。但是,也會主動和工作人員噓寒問暖關心同仁。
  本家的長者很多存在行為精神問題,但在某些行為精神問題之外,也存在正向的互助和互相關懷的正向行為。
  適當的角色扮演慰藉
  ●有一位奶奶,要我幫她打電話給女兒,電話接通了,奶奶哭喊著說:「都沒吃飯!」,我們都沒給她吃飯,要女兒送飯來給她吃,當時我心頭一驚,後來我知道了,奶奶之後在來要我打電話時,我會打到我的手機,躲到一旁跟她講電話,而每次的通話內容,都是問女兒什麼時候來看她,講完奶奶心情明顯轉好!比吃了安神藥還有效,不再吵鬧。
  ●上述的這位奶奶,有一天不停的吵著要看醫師,評估生命徵象正常,觀察無異常症狀,沒有生理問題,若是安排就醫,只是浪費醫療資療,增加送醫業務負荷,造成家屬經濟負擔。靈機一動,請三樓照服督導幫忙,假扮醫生看奶奶,之後一整天奶奶心情極平穩,不藥而癒,未在主訴身體不適。
  
  在本家多數長者每天安住自己的生活:起床、用餐、如廁、參加早課、復健、午課、看電視、參加活動、聽經….。同仁都認真盡力的完成分內常規工作,護理人員安排就醫、追蹤看診結果、包藥、換藥、測量生命徵象等。照服員協助長者換尿布、上下床、打飯、餵飯、灌牛奶等…,常規工作每天循環,當失智長者或患有身心疾病的長者開始吵鬧,在百忙之餘,我們盡力安撫;分身乏術之時,有的時候我的語氣是急促的,偶爾也會有不耐煩的時候,但通常這是少數,因為設身處地站在長者的立場,他們生病了,才會來到這裡,身為照顧者的我是幸福的,我期許自己能更有智慧地去處理住民的情緒問題,給予長者身心靈照護。
  
  當工作稍有空檔之時,我會拍長者照片傳LINE給家屬,以解相思之苦,我會幫長者稍微按摩肩膀,有時在幫某位長者按摩時,看到其他長輩投過來的眼光,我會感到一點點愧疚與心疼,我覺得這裡像是一個大型的幼稚園,長者是我們的「老朋友」,他們深切的渴望被關心,期望有人跟他們聊天,偶爾他們會像小孩子固執的鬧情緒,而分身乏術的我們,有時候可給他們特有的關愛是幾秒或幾分呢?每每想到此,總感不捨、難過。
  
  因為工作所見所知,現在醫療水平的提升,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某些家庭正面臨老人照顧老老人的情況,老年人失智出現困擾家人的行為問題而導致家人無法照顧,不得不將家人安置在長照機構,此現象在往後將會更普遍,每個人如何更完善的規劃生涯規劃、退休計畫已變成刻不容緩的議題。「老」是人生必經之路,在生理、心智每況愈下,機構的長者其實需要的物質,已經要得不多。在長輩的晚年裡,能給予的最重要的還是陪伴,除了家人、工作人員外,也需要社會體系支援。因此,需要更多非工作人員,例如志工等協助支援,投入更多陪伴和關懷。讓長者抱怨,聆聽他們說話,讓他們「感到被在乎」,「與之同在」,減少生命晚期的孤寂。
  HenriJ.M.Nouwen在『始於寧謐處』一書曾經說過:
  
  當我們撫心自問:「誰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浮過腦際的,
  斷不是那給予諸多意見的能手,
  斷不是那提供解決方法的天才,
  斷不是那自命醫治權威的醫師,
  而是那分嘗我甘苦的友人。
  那用溫柔的手肘,輕撫我傷口的同伴,
  那個靜靜伴在我身旁,與我同渡每一個悲傷、失落、混亂、無望及種種難捱歲月的同行者。
  他能用真情接觸悽愴,用心力挽著失敗的臂彎,用忍耐緊扣對事態的無知、對劣勢的無奈、對創傷的無助。
  能與我共度一無所靠、共歷一無所依的絕境的,才是那真正懂得關顧我的朋友。
  

 
簡單的生活正能量 ......護士陳偉徴   Top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好人好事,時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只要留心就會發現這世界處處充滿愛,在我們生活中,時時都存在著好人好事。工作時經常發現長者會互相幫忙,有失智的長者幫忙失能長者推輪椅,有失能長者幫忙工作人員照看其他長者,通報工作人員。有的長者每天幫忙摺衣服、毛巾。有志工每天幫忙送餐、掃地、整理洗好的衣物。
  
  舉凡很平常的小事如隨手撿拾垃圾,看我們願不願意,保持環境整潔及乾淨,隨手關燈,愛惜物資,盡量無紙化、減塑及使用環保食物袋,少用一次性塑膠裝食物、保溫杯或是保鮮盒去買外食,減少垃圾量,這樣的行為,是說出愛地球的最好的方式。正向的生活態度,可以讓我們因為簡單的事,而獲得大大的成就感和益他的快樂。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去思考、享受我們簡單的成就,在於每個我們所接觸的生命,不管是家人朋友或工作職場的長者、家屬、同事,都可以因為我們的共處和服務而回饋予自己愉悅的光輝。
  
  禮貌不是口頭上的說:「請、謝謝、對不起」,而是尊重別人的感受,而做出恰當的行為。如果為了人際上的良好的互動而表現出形式上的禮儀,没有真誠的心,這樣虛偽的禮貌,可能是生存的「方法」,但是欠缺生命的品質。「心真則事實」,禮貌絕不僅僅是一種給人看的姿態,而是實實在在的自身修養。
  
  
  簡單的生活不用偽裝,像孩子般的單純及善良我們人類的本質。慶幸我們是人類,我們有選擇的權力,如果,不去關注負面的事情,我們可以有足夠專注力及堅持,有這樣的能力去駕馭自己。日子久,時間長,就不會被負面情緒所影響。
  
  在新冠疫情中,在變化的生活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及簡單的方法,讓自己充滿正能量,則可以成為一個好人,獲得成就感,我們何不改變!

 
防疫新生活運動的必要性 ......護理師林美慧   Top

  7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疫情幾個月過後,大家也恢復了正常生活,但COVID-19從去年年初出現至今仍在持續延燒中,甚至有人說有流感化的趨勢,也就是要試著跟疾病共存,就像每年都會有的流感一樣,故有人推動了「防疫新生活」的概念,鼓勵民眾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落實防疫之餘,也能放鬆享受生活。
  
  防疫新生活應包括
  勤洗手。
  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外出活動時,應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應佩戴口罩。並請留意自身及親友健康。
  如果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應佩戴口罩,不要外出,如需就醫,不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以降低疫情風險
  平時仍應以濕洗手為主,無洗手設備時才以酒精性乾洗手替代,如出現上呼吸道或出疹等症狀,應請假就醫並返家休息。
  家中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洗手後再摟抱新生兒或幼童。
  如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新生兒或幼童、落實生病幼童不上學、不至公共場所,應在家休息,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其實這些事情在SARS之後大家都遺忘甚至鬆懈了,期能藉由這次的疫情將防疫新生活運動成為你我生活中的日常,這樣不斷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度過這次COVID-19,也可以避免再一次的SARS或是COVID-19的再發生,以及每年必流行的流感、腸壁毒等感染率。

 
來台工作感想  ......印尼同仁優尼   Top

  回想以前在印尼的時候,我是父母唯一的寶貝女兒,一直享受父母的照顧和疼愛,可以說有點被寵壞了!因此,脾氣也不是很好。但是,來本家照顧長輩後,感覺自己改變了!
  
  剛來的時候,因為想家、想爸爸、媽媽常常躲起來哭泣。但是,長輩們很疼我,就像我的爸爸媽媽一樣,慢慢地,我也關始愛長輩們,就像愛我的家人一樣!
  
  在這裡,同事和督導都很關心我,教導我許多事情,除了工作上的事,也教我做人的道理。我學會與同事和長輩相處,非常感謝這一切,讓我更加成熟和懂事。
  
  
  工作中,最特別的是學會了自立支援,因為,只是一直照顧和幫忙長做所有的事情,反而會使長輩失能。所以,除了翻身、換尿布,更要鼓勵長輩多自己動手。不能怕麻煩而整天包尿布,多帶長輩如廁,讓他們保有更多的能力才是真的對長輩好。
  
  很感謝菩提仁愛之家給我這個機會來工作,讓我有許多的成長、成熟,感謝所有的一切。
  
  (備註:優尼5年前,20歲到本家工作)
  
  
  
  

 
寬金師姐(念佛感應見聞記之二) ......法務組   Top

  
  (一)殺生要獲短命之報
  
  古德云:「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這幾句話念起來很簡單,講起來卻是不容易,「心如何造業?」「心又如何轉業呢?」且舉下面事實幾則,用作說明。
  
  在去年二月中旬,有一位誠中念佛班的同修,名叫寬金,住在本市湖北街,年六十八歲,有一天她來聯誼會,對我說:人生在世,未學佛時,迷惑顛倒,時常造罪作業,但卻不知道起心動念終日造罪作業。自從念佛聞法以後,才覺知「業由心造,業隨心轉」的道理。我就問她:「你怎樣才覺悟這二句,甚深微妙的道理呢?」寬金師姊就說起她廿年前住在故鄉梧棲的故事。
  
  她有三個男孩,當年排行第二的已二十歲。有一天早晨,老二出外散步,回來的時候,歡天喜地雙手奉了一條活跳跳的紅魚,大約一尺長,高高興興的向我說:「媽!這魚我在淺水溝裏捉來的,趕快煮薑絲給我吃吧。」
  
  凡夫的習氣,以為吃活生生的動物是要有口福的,不知一失足成千古恨,老二自從吃了那條活魚以後,那天晚上睡夢中,就看見一個大約十七八歲穿紅衣的小姑娘,向老二求婚說:「你已經答應了我的親事,我要與你結婚了。」自此以後那女魂每夜都來糾纏,老二即時一病不起,中西醫師皆束手無策,醫藥失效,不到十天,可憐二十年華,竟一命嗚呼哀哉!
  
  寬金師姊,回憶老二當時亡故的慘情,很感嘆的說,可憐生在窮鄉僻壤的故鄉,無善知識宣揚正法,所以愚痴至極,不知道殺生要獲短命報,所以不會教兒子把那條魚放生,不吃他的肉,就不與那女鬼結怨,被她拖去三惡道中受大痛苦。此種糊塗行為,就是業由自己心所造出來,由於在未聞佛法以前,殺生害命,造此惡業,我自己就得到失子的報應。
  
  (二)裝佛金身火跳過屋
  
  寬金師姊是夙具善根的女人,自從失子,悲痛之餘,就計劃遷居,改變環境,所以在十八年前,把長男留在故鄉管理家產,自己就帶著老三進傳,移住來臺中旱溪,租屋居住,母子相依為命,自力更生,到一家膠鞋工廠做工生活,不久就與旱溪一帶的蓮友們,每星期一同來蓮社念佛,星期六亦來社聽經,做了一位虔誠的三寶弟子。
  
  有一天下午,師姊由工廠回家,路過一家土名叫做「雞屎」的女人家門口,看見她的小孩,手裡拿著一尊觀世音菩薩聖像在地上玩,師姊看了很不忍心,立刻就找他母親:「雞屎!你可不能造罪,為什麼把菩薩聖像讓小孩玩,這樣會造很大的罪業啊!」雞屎隨即回答她說:「這是婆婆在世時供奉的,我是不相信拜那木頭的,我不要,你要你就拿去好了。」寬金師姊喜出望外,請過來一看,是一尊木刻的六七寸高的菩薩,已經面目全非,就把菩薩請到佛具店去,花了一百多元替菩薩裝金。就在家裏安位供奉起來,朝暮虔誠禮拜,稱念菩薩聖號,真是法喜充滿,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我就追問師姊,那沒有善根的女人現在怎樣了?師姊說:可憐這位名符其實的女人,不久就財散人亡,不知移居到何處去了。我想:這該是由於愚痴無知而造業獲報的一個事實。
  
  經過一年多,有一天師姊在工廠做鞋的時候,忽然有一人慌慌張張來報告說:「阿婆!阿婆!你家鄰居失火,現在大火延燒,快要燒到你的房屋了。」師姊一聽,真是魂飛魄散,急跑回家,一路上摔了一跤,爬起來又摔倒了,但她口中,一直念著「觀世音菩薩」默禱大士救苦救難,幸好遇一騎腳踏車的中年人,看她如此可憐,問明情形,就用腳踏車載送師姊回家,到家一看,真是意料之外,為什麼火會跳過自己的房屋,左右房屋都被火燒的變成了灰,而中間自己這一家房屋卻依然存在,很多人都來為師姊祝福,說她虔誠拜佛菩薩的感應,最奇怪的大家都說:「你家的門是鎖的,為什麼只聞到香香的白煙,一條條從門隙中鑽出來,我們大家都有生以來,從未嗅過那樣好的香味。」師姊說:這一定是觀世音菩薩顯示的奇跡。以上是寬金師姊念佛菩薩而得到的轉業感應之一。
  
  (三)最奇妙的轉業感應
  
  寬金師姊自從脫免火災之難以後,信佛念佛,更加虔誠,並且逢人就宣揚佛菩薩的靈感,可是兒子老三,當兵期到了,要服役三年,生活就成了問題,不知如何是好?師姊就很虔誠地向觀世音菩薩哀懇說:「信女寬金,過去愚痴,不知因果報應的利害,造了很多惡業,所以災難苦厄重重,現在得聞正法,感謝佛菩薩庇佑,得以平安過日,可是現在要求佛菩薩,幫我一個忙,代我找一個工資較優的職業,因為現在鞋廠工資一天只有五元,兒子要到海軍陸戰隊服役三年,我這三年生活,僅每天三餐就難度日,弟子自知這是對佛菩薩近乎無理的要求,因為信女已經五十多歲,又不識字,職業自己難找,敢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代我設法解決這三年間的生活問題。」師姊早晚是如此哀求。觀世音菩薩真是靈驗無比,不負苦心人的哀求,有一夜,師姊忽然三更做夢,有一位大約十五六歲的女子對她說:「寬金你要好的職業,明天早上,帶飯盒去做工的時候,須走小路,不可以走大路,就有貴人幫你的忙。」這句話說完忽然不見了。翌晨,當師姊帶飯盒出門的時候,想起昨夜的夢境,半信半疑,本來每天出門皆走大路,可是今天改向小路走走看。走到半路,在一棟高級住宅的墻邊,有一位小姐笑咪咪的走來問她:「你的名字叫寬金,要去鞋廠做工是不是?」她連忙應是,心裏卻奇怪她怎麼這樣清楚?小姐又說:「我們董事長,清早叫我在此等你,他請你入內坐一坐,有話對你說。」
  
  寬金師姊當時滿懷莫明奇妙的隨其入內,董事長很親切地問她:「你的名字叫寬金,你的兒子要到海軍陸戰隊服兵役三年,所以要尋一處比較好的工資是不是?」她就回答是。董事長又說:「我們的工廠有一位工友小姐,專管燒開水泡茶的工作,可是這位小姐,指甲留得長長又染的紅紅的,所以茶壺茶碗茶盤都很髒,她怕指甲斷掉,所以都洗不乾淨,現在要換一位,只要把茶具天天洗乾淨就好,請你來擔任此職如何?工資是一個月四百五十元,年終獎金一個月。」師姊聽了董事長滔滔不絕的說了一大套話,滿心歡喜說:「多謝董事長好意幫忙。」
  
  寬金師姊自從辭了每天五元工資,轉入每月四百五十元的月薪,確實認真工作,可是時勢潮流,大工廠雇用老太婆當工友,實屬罕見,所以廠裏有一部分職員,眼看一個老太婆捧著茶在辦公室出出入入,頗不順眼,就半開玩笑的向董事長建議說:「董事長!你雇用這老年人捧茶真沒有意思?」有的就插嘴說:「董事長假若找不到年輕的,我明天馬上帶一位聰明又伶俐的來替換。」
  
  董事長連忙說:「不可!不可!這事請你們原諒我,因為我與觀世音菩薩約好,菩薩叫我幫助她三年。」當時辦公室裏大家都笑起來,以為董事長說神話,就問他:「菩薩如何對你約好,要你幫助這阿婆三年呢?」
  
  董事長就向大家說:「這位寬金阿婆,不是我親戚,我又不認識她,不信你們問她,立刻可以證明。因為請她來上班前夜,我在似夢非夢裏,看見一位女子,大約十六歲左右,她對我說:她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前來拜託,因為有一位很虔誠的老年信女,她的男孩要去當兵三年,所以生活發生問題,要求董事長你僱用三年,其中若有人反對的話,你亦不可灰心,三年幫忙到底。」當時我就問那女子說:『那老信女我又不認識她怎麼辦呢?』那女子又說:『老信女名寬金,明天早上七點多鐘,手裡拿著飯盒要去鞋廠做工,會從你的門口經過,你祗要依時派人在門口等候就好。』說到這裏那女子就不見了。」
  
  當時寬金師姊就對大家說:「原來就是觀世音菩薩慈悲,不但托夢董事長,同時亦指點我,叫我早上上班時,不可走大路而走向小徑,就有貴人幫忙,誰知真的就遇上了這段奇緣,當董事長那樣親切讓我入廠工作時,我一肚子疑雲,董事長怎會知道我那樣詳細,經過那次解釋,才知道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替我解決的。真是佛法無邊,不可思議!」師姊感激地說:「自從那天,董事長解釋了其中不可思議的奧妙以後,三年中間,就沒有一人再說一句閑話了。」話說到這裏,我就問她:那位董事長姓甚名誰?師姊說:他姓張名吉,他是「廣源麵粉廠」的董事長,以上完全是事實,這是寬金師姊念佛所得的轉業感應之二。
  
  (四)念佛轉業享受福報
  
  佛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歸信者滅罪恒沙,稱念者得福無量。
  
  再說寬金師姊的三男進傳,自從受母親薰習,深信佛法,了知念佛菩薩的好處,所以入伍受訓後,嚴守軍規,閑時就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聖號,常蒙佛菩薩慈悲加被,如在游泳的時候,頭頂虛空,曾見白衣大士顯化,說起來真令人難以置信。
  
  時間真快,進傳服役三年期滿還鄉,青年人受了良好的軍訓教育,心中無掛無慮,加以念了三年的聖號,所以變成一位品行端正的福德智慧男,回到家後就到麵粉工廠,向董事長以及諸人道謝在服役期間,其母受大家種種照顧的事。當時廠中有一位職員,眼見進傳忠厚樸實,英俊瀟灑,願將她的千金與他共結秦晉之好;寬金師姊在三年中省吃儉用,加上退職獎金一共積了一萬元,作了娶媳的費用,真是意外地得到一位富而不驕的賢慧媳婦。不久就在北區買了幾間舊屋自己做起生意來,在進傳的忠厚認真經營之下,蒸蒸日上。五年前就把舊屋拆除,新蓋了一棟水泥鐵筋樓房。佛菩薩聖像供奉在樓上,師姊更是朝夕禮拜修行,享受人間天倫之樂。這些這些,大家都說是佛菩薩的庇蔭,這也就是轉業後所得的福報。
  
  (五)佛菩薩不負苦心人
  
  寬金師姊在三年間,有一天接到一封限時信,是她的長子在梧棲故鄉寄來的,信上告訴她,十歲的孫子患了腦膜炎,已經十天,醫藥無效,現在昏迷中,性命危在旦夕,請母親趕快回去。師姊聞訊,即時去請了一張三聖像及一本彌陀經,帶了木魚引磬,急忙趕回故鄉,到家已是黃昏,見一醫師正為其孫看病,又見孫兒在萬分危急中,手足不斷抽筋,只見醫師搖搖頭說:「可惜可惜!長到這麼大而遭不幸,四十度高燒又抽筋,這條小生命是很難挽回的了。至多拖延至翌晨清早......比起鄰近陳姓的男孩,雖然亦同是患的腦膜炎,可是那孩子發燒只有三十八度,並不抽筋,治癒的希望較多。」醫師說完就走了。
  
  寬金師姊,雖然聽了醫師說的那些話,卻並不灰心,即時把三聖像懸掛起來,燒香點燭,先念了一卷彌陀經,並不斷的稱念彌陀聖號,還叫兒子媳婦三人輪流著念,老人家是經驗過的,看見孫兒口鼻乾燥,又念了一大杯大悲咒水,灌入其口,嘴唇立獲滋潤。真是念佛只怕心不專,若能專心,任何人都能得感應,當三人念到半夜,媳婦忽然叫一聲婆婆,她說:「我在閉目念佛時,就看見很高大的三尊佛菩薩,都在房間裏,但眼開時就不見了。眼合又再看見?真是不可思議!婆婆您有沒有看見?」師姊說:「很好很好!也許這孩子可以得救了,因為你虔誠心念佛,哀求心切,所以感應道交,你看他現在不是已經不再抽筋了,我們繼續誠心念下去吧!」
  
  寬金師姊母媳三人,拼命哀求佛菩薩,一夜之間,佛聲未曾間斷,佛菩薩真是不負苦心人,當天明時,患者已出汗退燒,眼神已能轉動,四肢亦移動起來,忽然開口叫了一聲「阿媽!」這時孩子的祖母和父母,都歡喜、感動的幾乎哭出來。
  
  正在這時,那醫師忽然走來,仔細看了看這孩子,也頗高興的說:「恭喜恭喜!這孩子已無性命之憂,已經好了一半以上,說來真有奇蹟!重症患者轉危而安,而鄰近陳姓那輕症的患者,反而一命嗚呼了。我剛才是被他們請來,開死亡診斷書的,據她父母說半夜變症,不久就氣絕了,因此順便來看看你家的孩子。」
  
  師姊對我說:「我的長孫完全是蒙佛菩薩降祥,才得慶更生,至今這孩子精神正常,五官四肢端正,不過使人費解的是,為何我們三人之中,只有媳婦見到了佛菩薩顯化,而我母子二人卻未看見?」我聽了給她這樣解釋:因為師姊當時正忙於誦念大悲咒水,一滴滴灌進患者口中,所以念佛的心就不專一;至於你長男,因為從未聞過淨土法門,不知念佛好處,只用口念,心懷散亂,就見不到了。你媳婦是聽了你的話,加以救子心切,念到心與佛合,一心不亂,好比河清月現,由於她虔誠心的感應,所以免受失子之痛。這又是寬金師姊教媳婦念佛轉業的一個事實。
  
  (六)懸崖驚險竟然無恙
  
  寬金師姊的三男進傳,當他自己做了老闆又兼外務時,在去年,有一天騎了一輛機車,到頭汴坑深山鄉間去收賬,當要回家時,路過一座山,左邊是山壁,右邊是數丈深坑,機車經此,忽然「碰」的一大聲響,一剎那機車就墮落深坑,可是進傳眼快手快,兩手緊緊抓住了懸崖上的一堆草竿,並未隨車墮入深坑,坑坎下的田地,有四五個農夫正在那裏耕田,眼看機車墮下,就大聲喊:「完了!完了!」等把機車搬運起來一看,真奇怪,這車竟完好如前,一點都未損壞,那些農夫把昏倒在懸崖邊的進傳救醒過來後,進傳一看懸崖說:「咦!我剛才明明抓住了縣崖上的草竿,纔未摔落坑底。」那些農夫說:「這座懸崖,一向光禿禿的,那裏來的草竿,諒是你眼花看錯了,但你真是最幸運的,過去無論騎腳踏車或機車在這裏失事的,都沒有一個人活著回去,幾天前還有一女子騎車至此失事,死在這裏呢!」
  
  進傳就把機車檢查細看,一點毛病都沒有,自己身體亦未發生意外,就騎著原車平安回家了。回到家裏立刻跑到樓上,恭恭敬敬的禮拜觀世音菩薩,又把剛才車禍的奇遇,和農夫說的那些話告訴母親,若不是觀世音菩薩現化那一大堆草竿給我抓住,否則我就連車帶人摔下深坑,早已粉身碎骨了。一家人聽得捏了一把冷汗,若非菩薩保佑,和那些好心的農夫,掉在坑底的機車又怎能抬得起來呢!
  
  進傳向家人敘述驚險經過後,就有點疲倦,當倒在床上休息的時候,神識即刻飄飄蕩蕩,飛到剛才機車失事的地方,只見一凶惡女鬼,頭上結了一大串紙錢,在那裏跑來跑去,進傳害怕的不禁合掌,稱念起「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來,(神識在睡夢中,若能念佛的,就能消災解危),進傳在睡夢中念了不到十聲,白衣觀音大士,就顯靈虛空。來到近前,把一紙「唵嘛呢叭咪吽」貼在進傳的額上,就把手中拿的拂塵一拂,把那女鬼拂得無影無蹤。進傳一覺醒來,卻是南柯一夢,可是此一境界,記得清清楚楚。這段證明:「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罪業各人消。」假若進傳自己不念佛菩薩聖號,那就不堪設想了,此亦是寬金師姊教兒念佛所得的業隨心轉的感應。
  

 
偶感 淺探 ......謝文程   Top

  
  偶感雪廬老人
  
  莫話人間事,空山枕碧流,
  花開與木落,天地自春秋。
  
  這首五絕,短短二十個字,卻營造出寧謐自適的小宇宙,頗得王維恬靜無為禪趣之妙。
  
  首二句,一反一正,一退一進。紅塵紛擾熙攘,何不暫棲於山,漱石而枕流。山林田園,是文人與百姓最終的歸依與懷抱。李白政治上受挫,於是尋覓一「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在那兒,可以忘卻煩憂,愜意自在。人事傾軋,利害鬥爭,李白見多了,這時所求:「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從儒轉道,從入世趨於出世,傲水嘯山,尋仙玩月。
  
  後二句,大化流轉,任運周行。花開,春之生機;木落,秋之殺意。言春秋,自概夏冬。只言四時任運周轉,而寒暑晝夜、陰陽消長、乾坤變化、由剝而復等理,皆已在其中。寫來似不費力,不落斧鑿痕跡。頗感自適自足,靜闃無慮。
  
  儒云萬物皆備無我,釋云佛性具足一切,但復本性清淨而已。
  
  此作,王摩詰詩佛之嫡裔,庸手所道不得。
  
  「空山枕碧流」,空這字,隱約是在向王維致意,只要進入「寒泉」網,於全唐詩欄,找定王維全詩集,打入關鍵字「空」,便會跳出所有空字相關詩作與詩句,結果大概出現了九十四次,可見王維多麼熱衷寫詩用空字。有研究生,似以此作為論文題目哩。
  
  空有空曠、空闊之意,點染出山中悄無人煙的寂靜,空更是佛教基本教義,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指一切法因緣聚合則生,散壞則滅,都空無實體。這道理看似簡單,實頗不易,須參悟證入才算數。唯有空的般若觀慧,才能令眾生真正解黏去縛,得大自在。
  
  王維之所以謂之詩佛,便非空穴來風,他從禪宗轉向淨宗,最後似已得度。不過,其後來崇好寂靜悠謐,所謂「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較之雪公九十七歲示寂前,仍為眾生講經說法,那麼,從這點來看,誰更適合云詩佛呢?

 
曇花一現的善果林 ......編輯部   Top

  
  住在本家的老蓮友,回憶起太虛紀念館時,都會説:「那個時候,我們去善果林聽經...,如何如何...」、「以前我們去善果林參加法會...,如何如何」。幾乎都把太虛紀念館與善果林劃為等號。到底善果林是什麼?善果林與菩提仁愛之家有何關係?不免要令人好奇了!
  
  本家創辦人之一,朱斐老居士所寫的中,提到了如何創立臺灣第一個佛教醫院。朱老居士的一生工作,最主要就是擔任菩提樹雜誌的主編工作,而菩提樹雜誌的倡導宣傳,呼籲海內外十方善信,共同發心捐助,於本家的創始之初有很深的因緣。
  
  ...發揚佛陀濟世利人精神,本刊試創佛教醫院,擬先設立一小型佛教醫院,命名為「佛教菩提醫院」,五十一年底組織了一董事會,除創辦人李炳南、朱斐、黃雪銀三人為當然董事外,加聘于淩波、林看治、林進蘭、張慶祝、呂正涼、林慧蘩、池慧霖、周慧德、李繡鶯、鄧明香等居士為董事。並推舉林看治為常務董事兼董事長,朱斐、黃雪銀為常務董事。試辦期間二年,聘于淩波醫師為院長,暫時租用台中市台中路二十六號黃常董雪銀之住宅為院址,試辦倘有成效,再另覓地籌建院址。此一小型佛教菩提醫院於五十二年四月五日開幕。一般貧民及佛門四眾生活困難者均予以施診,醫藥費全免,台中蓮友或本刊讀者均可享受八折優待。
  
  原來最早的理念是要蓋佛教菩提醫院,而向臺中市政府提出申請之後,接受政府官員的建議,改向臺灣省政府提出申請,另設立救濟院,用救濟院的名義來附設醫院、安老所、保嬰所、施醫所等等附設機構。這樣子一方面未來可以有更廣大的發展性,再者,也仍然能夠維持創建佛教醫院的初衷。
  
  曾經聽朱老居士提起,菩提醫院快蓋好的時候,有一天印順老法師到朱老居士的住處去拜訪,那時候他們是住在復興路旁邊的日式老房子。印順老法師說:他要來贊助興建醫院,因為他在普陀山福泉庵從清念上人披剃出家,清念上人有留下一筆錢,加上其他法師的贊助,可以隨喜功德,幫助佛教做一點事情。於是朱老居士就請李炳南老居士一起討論,當時李老居士是住在日式老房子的隔壁。三位佛教大德就討論起如何善用這筆經費。
  
  依據印順老法師所寫中提到:
  
  ...民國五十三年,我辭退了慧日講堂的住持,要去嘉義掩關時,聽說李炳老領導蓮社同人,發起建立菩提醫院。在那時,這是佛教界難得聽到的好消息!我與演培、續明洽商,決定以臺幣五十萬元,樂助菩提醫院建院費用。本來,我們只希望,在某間病房中,紀念性稱為「太虛室」。但炳老建議:在醫院旁,建一座「太虛大師紀念館」。上層供佛及虛大師的影像與略傳,可引導病者及其關係人的信佛;下層供醫院使用。炳老的好意,我們當然接受了。五十五年農曆十一月初一日落成,邀我去剪綵。...
  
  那麼這建太虛紀念館的想法是雪公李老居士建議的。有趣的是,雪公李老居士他的回憶是另外一種說法。在這篇文章中提到:
  
  ...流亡到台灣,學人仍本著一貫的作風,辦了幾處宏化機構,也設了幾部公益慈善事業。這時候印順老和尚,及演培法師,擬在台灣建築大師紀念館,兩位選擇地點,也不在首都的台北,也不在多寺廟的南部,竟然選定了台中,捐給學人設的菩提救濟院去辦。一座巍巍的大樓,一幅莊嚴的慈像,竟然在台中示現,成了一片永常的淨土。...
  
  所以興建太虛紀念館又是印順法師及演培法師的想法。那麼朱老居士是怎麼回憶的呢?
  
  ...當代佛學權威印順大師忽來本刊訪問,說明他老與演培、續明等諸法師為了紀念太虛大師,擬在菩提醫院內建一「太虛紀念館」,建築費五十萬元由三位法師籌集,紀念館樓上供奉太虛大師畫像,同時可供佛像,作為大殿或講堂,以供住院病人作早晚課誦之用,樓下則供辦公或宿舍之用。當時炳公老師即賃屋住在本刊貼鄰,樓上打通,前樓為炳公住房,後樓為本刊辦公,當即請炳公過來,接受了此一建議,並深深感謝法師們的義舉。...
  
  這也是中的內容,所以朱老居士的印象是跟李老居士的印象是一致的,蓋太虛紀念館是印順老法師所提議的。那麼要蓋太虛紀念館的想法,到底是誰先提出來的?或許大家都有這種默契吧。這三位大德都是懷著謙讓的精神,以及成人之美的美德,所以都不說是自己的想法。可以想像當時在那個侷促的小屋子裡,三位熱心弘揚佛教的法師居士一起討論,如何為佛教以及紀念太虛大師來做一點事情,因此這個想法或許是三個人討論之後的共同結果。
  
  在本家的網頁上記載著: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太虛紀念館落成。邀請印順老法師剪綵,雪公李老居士啟鑰,演培老法師為大殿釋迦佛像開光並主持典禮,也邀請了樂觀、默如二位法師開示,有五百多人參加盛會。李老居士在一文中提到:
  
  …奇哉,予流寓臺中,十九載未敢怠法,近設救濟院一所,旨藉慈善弘佛法,亦已佛法資慈善,築廣廈,受樂捐焉。高僧印順法師者,師之法嗣也,施岑樓五楹,用紀大師。樓下作治事,上供佛像,旁懸大師遺容,圖書附之。容為彩繪,神峰如生時,理案牘得瞻之,集會議得瞻之,晝宵講筵得瞻之,聞諸法會得瞻之,幾於朝斯夕斯,晤言一室也。斯事也,不期而然,難思可思,是又幻形永訣,幻影永接之奇因緣也。…
  
  所謂「藉慈善弘佛法,以佛法資慈善」,是否那時候的時代背景,因為物資缺乏,很多民間物資都是依靠美國官方及民間機構來援助,社會上一般人口中:「美援的」,就是「免費的」意思。而美援進來了,順便把宣揚基督教也帶入臺灣社會,佛教卻因而不受到重視,並招來「只重來世,不顧人間」的批評。所以有心於弘揚佛法的大德們,就要以興辦慈善事業,來弘揚佛法;而弘揚佛法,也更有效地提倡及推動社會慈善事業,兩者達到相輔相成的功效?
  
  根據相關記載,太虛紀念館落成之後,於民國五十六年八月五日,成立佛教善果林,專供蓮友早晚課誦、念佛及法會使用。這個善果林的組織,應該是依據宗教相關法規成立的,與菩提救濟院是依據社會救濟法(現行社會救助法的前身)成立是不太一樣的,因此另外有一個善果林的董事會組織。
  
  民國五十八年,雪公李老居士於太虛紀念館二樓,先後講了《佛法五講》、《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阿彌陀經》、《法華經普門品》、《無量壽經》、《孛經》、《法句譬喻經》等,盛極一時,直至民國六十四年春天為止。
  
  雪公講經,一向善用經表,將條理脈絡寫得十分清楚,讓人很快地掌握內容重點。現在台中蓮社的導師,徐醒民老師,當時受命擔任菩提救濟院的財務委員會主委,是在座的常隨眾;根據雪公所編寫《佛說四十二章經》表注,整理有《佛說四十二章經表注講義》一書。
  
  另在明倫月刊早期的登載文章,還有一事,也跟太虛紀念館講經有關。就是李老居士後來的侍者鄭勝陽老師,他的母親李修碧老居士,在聽經之後,因疾往生,火化之後,留下許多靈瑞的舍利。在徐醒民老師的記載:
  
  臺中蓮友鄭李修碧居士,勤修淨業,多年以來,身體十分健康,不料本月七日晚間,在佛教善果林恭聽雪廬老人講經時,忽然示疾,九日凌晨,就在善果林的聖蓮室念佛往生。十日火化,得了很多舍利,顏色翠綠,也有紺青,形相更是奇異,有如佛像,有如觀音菩薩像,或像禽鳥、念珠。這些希有的舍利,現在雖已封藏,但尚有照片可以瞻仰。鄭李修碧居士臨終所現這些瑞相,不僅證明她確已往生西方,高與蓮池海會,而且更啟發他人的信心,深信淨土宗念佛法門,確是當生成就的佛法。
  
  可以想見當時的情景,太虛紀念館樓上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以及太虛大師畫像,作為大殿以及講堂,那些病人、老人們、以及附近的蓮友們,懷著虔誠恭敬的心情,前來參加早晚課誦,或者聽經,或者參加法會,內心充滿著無比的法喜,最後結成善果,如林木般眾多。
  
  那麼,除了太虛紀念館之外,在旁的聖蓮室,也是屬於善果林的管理範圍。本家前任家主任謝嘉峰在任內整理歷史檔案,留下《雪公與菩提》的寶貴紀錄:
  
  ...西方室改名為聖蓮室,亦由謝潤德建築師義務設計,同時落成。當天由周宣德居士剪綵,並請演培法師為泰國華僧修靜、妙蓮二位法師捐獻之西方三聖開光。本室專供修淨土念佛法門者,臨終助念往生之用,係由加拿大詹勵吾居士捐建,以報虛雲老和尚法乳之恩,及其先嚴蘊齊公、先慈洪氏雲秀養育之恩。詹居士原籍皖南婺源,早歲皈依虛雲老和尚,署名半癡,三十九年起旅居加拿大,四十九年時對周宣德居士引導大專同學學佛及雪公李老恩師培養大專同學學佛人才之義舉深表贊同,因而捐建此室。...
  
  聖蓮室的使用規畫,讓臨終的人,可以躺在室內,向上仰觀八方的阿彌陀佛接引立像,在當時實屬創建,為現在的佛教臨終關懷開風氣之先。設計者謝潤德老居士,是謝主任的父親,義務為太虛紀念館及聖蓮室設計藍圖,是現代佛教建築的名建築師,後代子孫也都是優秀的學佛居士,這種回報,豈是多少設計費用所能計算?
  
  除了聖蓮室之外,靈巖書樓也屬於善果林的管理範圍。根據台中蓮社的大事記要:
  
  民國六十一年一月,蓮社念佛班員假善果林靈巖書樓打佛七,公前往開示「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雪公引蕅益祖師的彌陀要解,以信願行的信這一部分,為打佛七的蓮友開示,內容想必十分精要貼切。曾經聽本家已故的林進蘭常董提起,台中蓮社的聯體機構各執事主管,經過一整年的繁忙公務,有時會前來靈巖書樓打佛七充電,為自己的心靈厚培內涵,為成就菩薩道業做好準備。
  
  善果林是如此良善地規劃運作著,最後為什麼就如同曇花一現般就沒了?是什麼原因停止的?並無明確記錄。已故林進蘭常董曾經回憶說:「因為一個園區,有兩個董事會在同時運作,有些地方不太方便,因此就撤銷善果林的登記。」雪公在善果林講經,直至民國六十四年春天為止,或許就是撤銷登記的時間點。其中細節如何,若干種種因緣,有待後人考證了。
  
  
  --------------------------------------------------
  
  補充附註: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縣佛教善果林組織及捐助章程草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本林定名為臺灣省臺中縣佛教善果林。
  第二條:本林地址設於臺中縣新村內新路十五號之一。
  
  第二章宗旨及事業
  第三條:本林以宣流大乘佛法,發揚本具道德,提倡慈益事業,厚培社會美俗,並協助菩提救濟院所辦之慈善機構順利發展為宗旨。
  第四條:本林為達成第三條宗旨,舉辦左列事業。
  (一)法務方面:
  一、定期講經,俾眾破迷啟悟,斷惡生善。
  二、定期念佛,俾眾福慧雙修,得大自在。
  三、定期為捐助功德主祈禱延壽。
  四、定期為住院病者祈禱健康。
  五、臨時在醫院候診室及病室布教,安慰病者精神。
  六、臨時在安老所及施診所布教,使其各得精神安慰。
  七、編製贈送淺近宣傳品,期引起大眾學佛興趣及認識。
  八、在本處聖蓮室為臨終之病人助念往生。
  九、其他。
  (二)慈務方面
  一、對於醫院之協助工作,組織慰問團,在病房服務。
  二、對於安老所之協作工作,擔任徵求援助之事項。
  三、對於施診所之協助工作,擔任宣傳及徵求援助之事項。
  四、冬令施米施衣事項。
  五、施捨棺木事項。
  六、其他。
  
  第三章組織
  第五條:本林設董事卅一人,組織董事會,第一任董事由信徒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推選,任期無限,董事出缺,由董事長提請信徒大會表決同意遞補。
  第六條:信徒大會,由信徒三分之一以上請求或董事會之議決而召開,董事長
  為召集人,並任主席。
  第七條:本林董事會由董事中互推常務董事五人,常務董事中互推一人為董事長,綜理會務,常務董事四人襄助董事長處理日常會務。前項董事,均為無給職,但董事長及常務董事,因會務繁忙,須經常到會辦公,得酌給車馬費。
  第八條:本林董事會下設林長、副林長各一人,秘書一人,下置總務、法務、
  慈務部及助念團。各部改正副主任一人,團設正副團長各一人,由董事會聘任之,任期一年。董事會之文牘、會計、庶務等工作,由林內工作人員兼任。
  以上人員均得酌給車馬資或薪津。
  
  第四章職權及會議
  第九條:董事會每三個月開會,董事長為召集人,並為主席,如董事長認為必要或經董事三分之一之提議,得召開臨時董事會。
  第十條、董事會之職權如下;
  (一)本林林長、副林長、秘書及所屬各單位人員之遴聘及解聘。
  (二)本林業務計劃之審核。
  (三)經費之籌畫。
  (四)預算決算之審議核定。
  (五)基金保管及財務之稽核監督。
  (六)其他有關事務之處理,及信徒大會交辦之事項。
  第十一條:董事會議,須有董事過半數之出席,方得開會,出席董事過半數之同意,方得決議,但左列各款事項之決議,以董事三分之二以上之出席,出席董事三分之二以上之同意,並報經主管官署核准後行之。
  (一)章程之變更。
  (二)財產之處分。
  第十二條:本林常務董事,得舉行常務董事會議,每月一次,由董事長召集之。
  
  第五章財產及經費
  第十三條:本林經費來源如左:
  (一)董事之捐助。
  (二)一般樂捐。
  (三)信徒之資助。
  (四)利息收入。
  (五)舉辦生產事業之收益。
  第十四條:本林業務計劃及經費預算應於年度開始前經董事會議通過,並於七月及一月,將決算書工作進度及人事考核等報請董事會查核。
  
  第六章附則
  第十五條、本章程未規定事項,悉依有關法令辦理。
  第十六條:本章程由本林董事會通過呈奉主管官署核准施行,修改時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