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81期

董事長室【董事長的話】深信因果是學佛的基礎

主任室安寧善終倫理兩難之省思

簡金武常董隨喜功德與儒家思想(普賢行願品講記摘錄)

法務組長郭宗旻臨終關懷-DNR與病人自主權利法 (110年上半年家屬教育課程)

吳梅萍走過SARA到COVID-19

李秋蜜、劉依薰我從未許諾您一個玫瑰園

海容本家學習感悟

林芳妤芳香療法淺談

法務組選輯楞嚴經講錄摘述(會性法師講述)

吳思飛老師如何降伏煩惱習氣-常起覺照.不隨境轉

(引自簡金武老師講普賢行願品)一則放生故事---流水長者子除病救魚

(念佛感應見聞記之一)追纏幽魂念佛解怨

謝文程避亂舟發臺灣(雪公詩) 淺探

【董事長的話】深信因果是學佛的基礎 ......董事長室   Top

  
  最近個人在台中蓮社那領著蓮友學習地藏經,有一個心得,就是覺得對於因果報應的道理和事實,感到非常重要,是我們想要學佛的人,最重要的一個基礎。
  那麼地藏經,現在已經研究到第四品,也就是〈閻浮眾生業感品〉,在這一品當中,四大天王就請問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過去很久很久、累劫以來,他生生世世都在發願,發願要度這些在輪迴生死當中造罪受苦的眾生。
  諸位,這一點不容易哦!因為我們一般凡夫心理,會待怎麼看這些做壞事的人?他做了壞事,他遭到報應了,那就會受到王法的處罰,或者受到種種的因果報應,那我們可能就會有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你這就是該死嘛!你就是應該要受到教訓嘛!」我們凡夫的心理大部分會這樣。
  但是地藏菩薩不一樣,祂看到這一些眾生,所以會去造罪、會受苦,其實他就是沒智慧,他就是愚癡,而其實我們一般的眾生就是這樣子,我們還沒有破迷啟悟以前,我們也是如此。
  因為我們有點學問,有點知識,我們也會講一點佛法,但是有時候是這樣,講的時候,講時了了,但是遇境還迷。你遇到境界的時候,你還是起惑造業,還是跟眾生一樣。所以最麻煩的就是這樣,我們看經,看著經文在講,講得好像天花亂墜,好像很懂,應該很有智慧。可是「講時了了,遇境還迷」,碰到境界,又是犯錯誤。所以地藏菩薩他看到這些,尤其是造五逆十惡,要墮入無間地獄的眾生,祂特別慈悲,祂是發慈悲心要救度他們。而且要把這些地獄的眾生度盡了,祂才要成佛。
  所以地藏菩薩在所有的諸菩薩當中,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地藏十輪經》裡面就讚歎,在所有的諸菩薩當中,願力這麼大的,只有普賢菩薩可以跟祂媲美。除了普賢菩薩之外,包括觀世音菩薩等等,所有的菩薩沒有能夠跟地藏菩薩相比的,因為他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可是你想想,眾生哪個時候可以度盡?地獄哪個時候可以清空?所以我研究到這裡,我就想說:那地藏菩薩您別想成佛了,眾生哪個時候會度盡?眾生不可盡啊。那地藏菩薩知不知道這個道理呢?其實地藏菩薩早就知道,祂多少個百千萬劫之前,祂就已經證到十地的菩薩階位,只要再差一個等覺,再上去就成佛了。祂對這事情哪裡不知道?但是祂就是悲心、願心非常重,所以被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對於犯錯、犯過失的眾生,就好像是世間的慈母一樣,無論孩子再怎麼壞,終究是他的孩子。
  那麼這四大天王就問說,怎麼這麼久了,生生世世還在發願?這個問題裡面就包括兩個懷疑處,一個就是說,地藏菩薩的願還沒有做徹底嗎?第二個是,難道眾生有那麼難度嗎?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答覆四大天王。我們曉得佛教的四大天王,在天道的眾生裡面,二十八層天中,他是第一層天,他居住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四大天王他平時都是在護持我們須彌山下的四大部洲,他一向擁護佛法。所以佛在忉利天講這部經的時候,這四大天王,他們也來護持,他們也來當聽眾,提出這個問題,佛就答覆他。事實上真的是地藏菩薩這個願還沒徹底,就是你有願,那你就要去實行,他還沒實行完。因為眾生還沒有度盡嘛,所以還得度。那還有地藏菩薩怎麼樣呢?祂是發願要所有跟祂有緣的這些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祂都要度。
  但是祂的悲心獨厚閻浮提的眾生,意思是什麼呢?祂的慈悲心偏向我們閻浮提的眾生,閻浮提就是我們的地球,在佛經裡面稱作閻浮提洲,因為我們這個地球的眾生,跟其他星球比起來,業障特別重。所以地藏菩薩也就特別照顧這一洲的眾生,祂看到這一洲的眾生怎麼樣呢?他以前所下的那些惡種子,這些惡種子又不斷地會再起現行,會再薰習成新的種子。所謂「因蔓不斷」,像雜草一樣滋生蔓延,所以祂又再發願。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借這個機會說,要度業障這麼重的眾生,他是運用怎樣的善巧方便法呢?
  那麼我學習了以後,我感覺佛要講的就是,地藏菩薩是跟眾生講因果報應,讓他們相信因果報應。所以在這品當中,釋迦牟尼佛說地藏菩薩,如果祂「若遇殺生者」,如果祂遇到殺害這些動物,殺害這些眾生的人,祂就跟他說「宿殃短命報」,就是你將來會有很多的災難,而且是多病短命,你的壽命就減短。
  「若遇竊盜者」,如果是遇到偷人家東西,人家沒有說要給你,你自己拿了,這樣子是明著搶,或暗著偷,這樣的人跟他說「貧窮苦楚報」,你將來會貧窮,沒有錢財,你會有很多痛苦,很多心酸的事情要受。
  「若遇邪淫者」,如果是遇到亂搞男女關係的人、邪淫的人,邪淫就是除了正式的夫婦之外,所發生的一切的淫事,都是邪淫。那麼祂就會跟他說,你會得到「雀鴿鴛鴦報」,因為你這一生邪淫,所以你將來會成為多淫欲的飛禽鳥類,那就是像孔雀、像鴿子、像鴛鴦等等這一類的報應。
  這樣子連續講了一共二十三條,若遇到什麼,就跟他講什麼樣的報應。那麼其實我們發現,地藏菩薩所講的這個報應,我們一般人比較容易明瞭,但是我們如果深入去研究這個佛法裡面所講的因緣果報,其實非常地複雜,不是那麼簡單,地藏菩薩善巧方便,祂跟你講得好像很簡單,為什麼呢?因為你殺害生命、殺害動物,一定是讓動物壽命短少,它本來還可以活長一點,你現在奪了它的生命,然後你殺它,一定當下讓他很痛苦,身體很痛苦,所以你就怎麼樣呢?反作用力,他又回到你自己造業的人的身上來。你造什麼,你就會得什麼。得什麼呢?得「宿殃短命報」,你就有很多災難讓你痛苦。最常見的,就是生各種大小的病痛,還有你的壽命也會減短、減少,所以說「宿殃短命報」,這完全是什麼樣的因,就得到類似於這個因同樣的果。
  那麼在唯識經論裡面講到因緣果報,講得很徹底。他講什麼呢?我們一般人身體有所動作,都是業力的關係,歸納起來,離不開十善業和十惡業。好的就是善,利益眾生的是善,如果是傷害眾生的就是惡,很容易分別。
  這十惡業裡面呢,身體上面有三種,我們身體去造作有三種,殺、盜、還有淫,殺生、偷盜、邪淫。嘴巴造的有四種:妄語,說欺騙人的話;惡口,說一些粗暴、讓人家傷心的話;綺語,講一些不三不四,引人想入非非的話;還有兩舌,專講一些是是非非,來挑撥人家和睦感情的話,這個是口業四種。還有呢,身口是外面所造的,另外就是我們身口沒有表現出來,我們內心起的,有貪、瞋、癡。貪,對於這東西你貪著、貪愛;瞋,你內心發脾氣;癡就是對於道理,不能真正明瞭,你有愚痴。
  華嚴經是法相唯識宗所依持最基本的一部經。在華嚴經裡面說,我們造十惡業不用通通造,只要造其中一種,那將來會得什麼樣的果報呢?得結果的報有三種。第一種是現世報,現世報就叫做花報。還沒有結果以前就先開花了,在這一生就是花報,例如你殺了人,國家有國家的法律,你就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處罰,這個就是花報。其實殺人的果報,在佛法裡面講,不是只有我們現前世間這麼輕鬆而已,將來的果報是要墮地獄的,十種惡業真正的果報是要墮入地獄。那麼墮了地獄以後的果報,這個果報在第二生,第二生才受,還有一些是要等到第三生才受。你墮地獄了以後,然後將來可能再投胎為餓鬼,再投胎為畜生,那麼這樣子輾轉之後,再投胎為人身,這可能在第三生,或者是第三生以後,那叫做餘報,餘就是多餘的餘。就是花報跟果報以外,還沒有受完的那個報,你得再受這個報叫做餘報。這個餘報是什麼呢?餘報又叫做等流報,就是剛才所講的,你在眾生身上,造了傷害的事情,你得的那個報,就是類似於這樣的一個果報。
  所以「若遇殺生者」,說「說宿殃短命報」,一個殺害生命的人,你怎麼這一生病痛這麼多呢?大小病痛,種種不斷。你怎麼會壽命這麼短呢?那一定是前生傷害了很多的生命,曾經造過殺生,那就是餘報。餘報還不是真正的等流,是相似的等流,類似於過去所造的因,有相應類似的那個果報。
  但是這個因果,也不是單純的一生、兩生,在佛家講必須通三世,通過去,通未來。那麼過去不是一生、兩生,未來也不是一生、兩生,所以必須要綜合起來看。一般的人,只有看眼前。看這個人他無惡不作,胡非亂來,卻是好像生活得很平順,最後呢,又壽終正寢。所以很多人就會感嘆:「啊!天地不公平,怎麼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報應呢?」其實他不曉得這個人,他現在得壽終正寢,生活順利,是因為他前一生做了好事,所得的報應。至於這一生無惡不作,這些惡業還沒有成熟。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天眼通,也沒有宿命通,以為是天地不公平,以為是沒有因果報應,事實上綜合花報、果報、還有餘報,這樣子來看,而且用通三世的道理去看,那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報。
  甚至於我們閒來無事,摸摸頭髮,這個也是造業。業,是一種動作,摸摸頭或者是摸摸臉,這個叫什麼呢?這個叫無記的業,分不出好,還是壞,但是這樣的動作也會有報,是無記報。一個常常撥頭髮的人,這一生常常這樣撥頭髮,撥習慣了,下一生當人的時候,無緣無故還是這樣撥頭髮,這個人怎麼有這種習慣呢?其實是因為前一生來的,這叫無記報。你看連這種微弱的業力,無記的力量很弱,他還是有那一種習慣性,自然而然成為一種習慣,然後就成了這種習性,更何況是善業惡業?
  那麼地藏菩薩祂善於運用這種相似等流的報,你在現世中,你所得的這個報應,跟你講,你殺生,讓人家痛苦,讓人家短命,所以你自己也得多病短命報。那你真正遇到這個事情,你去深入、去理解。這個為什麼是學佛最重要的基礎呢?因為一個明白因果道理的人,他真正相信了這個因果之後,這個人會有什麼反應?
  經教上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一個明白道理的菩薩,在他造業之前,造業的時候,他就知道會有什麼果報,所以他不敢做壞事,他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不敢造惡業,因為因果擺在那裡,如是因得如是果,所以他就會止惡修善。碰到好的環境,或者惡的環境,他都會克制自己。在待人接物之間,他也都會盡量地克制自己,盡量不要傷害眾生,盡量去利益眾生,因為他知道只要去利益眾生,克制自己,他就能夠不斷地修福,他的福報就可以不求而來,那麼他就已經站住了基礎,不會墮入三惡道的一個基礎。更進一步,他深信因果之後,他就可以再進一步地追求出世間法,知道生死輪迴太苦了,怎麼樣跳脫出生死輪迴?
  所以個人覺得,要想辦法深信因果,了解這個道理,又能夠印證這個事情,這樣子落實在我們個人的生活當中,那你就退可守、進可攻,退可守你止惡修善,不斷地修福,不斷地讓世間的福澤增加。那進可攻,就是能夠進一步追求出世間法,能夠了生死、成佛道。今天就貢獻這一段給大家作參考。阿彌陀佛。
  

 
安寧善終倫理兩難之省思 ......主任室   Top

  假設案例:
  案主OO奶奶入住機構已8年,身體逐漸退化,最近2年已完全無法言語與表達,進入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靠著鼻胃管灌食維生,案主在意識還清楚的時候,已經簽署DNR(臨終不急救)意願書;案主退化後,家屬每來探視,總是覺得不忍,案主育有6名子女,教育程度與社會成就皆佳,也非常孝順,並具有安寧善終理念,子女開會後,一致決定希望機構能幫案主拔除維生的鼻胃管,在機構持續細心與臨終關懷的照顧中,自然往生。對於家屬的想法,機構工作者該如何判斷與決定?
  倫理決策模式:
  依據Corey(2001)的倫理決策模式八個步驟來形成倫理的決策過程。
  1.指認問題或難題所在(identifytheproblemordilemma)
  2.指認可能牽涉的潛在議題(identifythepotentialissuesinvolved)
  3.檢視相關的倫理守則(reviewtherelevantethiccodes)
  4.了解適用的法令及規定(knowtheapplicablelawandregulations)
  5.獲得其他專業者的諮詢意見(obtainconsultation)
  6.考量行動的可能性及成功率(considerpossibleandprobablecourseofaction)
  7.衡量不同決定產生的後果(enumeratetheconsequencesofvariousdecisions)
  8.選擇最適當的行動(decideonwhatappearstobethebestcourseofaction)
  模式運用:
  1.指認問題或難題所在
  此案的問題包括:退化昏迷案主已無法表達自決,家屬是否可以幫案主決定移除鼻胃管以善終並要求機構執行?目前我國已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及「病人自主權力法」等法規,這些法規在這個案例中,有何可運用之處?機構向來注重案主的臨終關懷、安寧善終議題,但如果執行,是否會產生道德風險與法律風險?工作者該如何做出決策才能兼顧?
  2.指認可能牽涉的潛在議題
  此案可能會牽涉的潛在議題包括:除了有共識的案子女之外,有沒有其他可能持反對意見的家屬存在?家屬是否有相關經濟財產考量?政府與社會若關注此案,是否會影響安寧善終法案的推動?機構若配合執行,是否可能面對法律與輿論的指責而影響機構經營?並給機構帶來危機?是否可能出現媒體效應?機構若不願執行,是否傷及家屬的心理?機構的善終理念是否只是空談?這些潛在議題都有其重要性!
  3.檢視相關的倫理守則
  此案牽涉到的專業倫理價值,包括「自決」、「不傷害」、「善待」等原則,如果機構決定執行,是否會傷害了案主的自決?因為案主雖有簽署DNR,但在灌食營養的照顧之下,尚可存活一段時間。另外,案主的「生活品質」也是需考量的倫理價值,案主在昏迷狀態下,有何生活品質可言?
  再者,工作者負有對「第三者」的倫理責任,家屬即是第三者,家屬也是共同照顧者,能不考慮家屬意見嗎?還是要為了案主,而犧牲家屬既有的共識?工作者本身具有安寧善終的價值觀,難得遇到家屬如此有善終的共識,內心是有配合家屬的動機的,但能順應這個動機嗎?
  4.了解適用的法令及規定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只規範到「末期病人」,末期病人的定義在該條例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陳明「末期病人:指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考諸案主情形,尚未達到末期病人程度。
  「病人自主權利法」,法條中除規範到「末期病人」外,還規範到「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且有明文可「拒絕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然而,必須是「具完全行為能力之人」才能簽署或委任,案主清醒時,尚無機會與意願簽署AD(AdvanceDecision)。
  5.獲得其他專業者的諮詢意見
  諮詢機構內的護理人員、照顧人員等,並進一步諮詢於機構駐診的專業醫師,得到的意見皆為不宜執行。並經由機構會議提出討論,讓相關員工表達意見,也形成不宜執行的會議決議。
  6.考量行動的可能性及成功率
  經過上述資訊與意見的整理,分析來說,若不執行,會造成家屬不滿意,但若要執行,風險與危機如同上述,非常之大,所以不執行的成功機率較高。
  7.衡量不同決定產生的後果
  若選擇執行,後果可能很嚴重。若選擇不執行,也會有一些後果,例如如何對於安寧善終價值觀予以彌補?可以後續在適當之案例下,儘力促成安寧善終理念之落實。至於家屬的感受,只能在案主的照顧上盡心盡力以平復,若家屬因此要解約退住,機構也只能盡力配合並協助後續事宜。
  8.選擇最適當的行動
  綜合上述考量,機構工作者決定無法執行,並有機構會議決議作為依據,與案家屬約定時間後,委婉告知結果,請家屬理解。
  相關省思:
  從這個案例可知道,「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立法,是我國推廣安寧善終的一個里程碑,有這個法規,尚且因為病人在清醒時沒有簽署而影響日後的執行,何況是如果沒有這個法規,那善終之途將迢遙難達。
  再者,有善終理念的病人,若不希望未來病程進展到無法自主時,失去善終選擇的權利,趁早簽署AD是有其必要的。
  早期的社會文化,決策的依據往往以人情事理為主,但現代社會文化在情理法三個要素選擇下,法律的考量逐漸成為更優先的選項。過去的善終當事人,常以確實交待子孫並在親友團形成臨終安寧共識為主要方式,這樣的方式在現代社會仍然有一定的效力,但在上述案例之下,即使子孫家屬都有共識,還是出現了障礙,這跟社會文化更為重視法律要素有很大的關係,由此也可看出社會變遷(Socialchange)一直在進行中。在佛教理念中,社會變遷可以理解為時節因緣的改變,在新的時節因緣之下,未來如何去推動善終理念以及自身要如何無礙的完成生死大事,有待本家佛教長照機構持續思考。

 
隨喜功德與儒家思想(普賢行願品講記摘錄) ......簡金武常董   Top

  「隨喜功德」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隨」,就是隨從,「喜」,就是歡喜。「功德」呢?指的就是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法或者善行。「隨喜功德」這四個字合起來就是說,當我們看到或聽到,或者是當我們了解到其他的人在造作利益眾生的善行善法,這個時候,我們立刻就生起一念的歡喜心,讚歎的心,去順從他、肯定他、認同他的善行善法,然後更進一步地有錢出錢,沒有錢也沒有關係,出力嘛,沒錢出力,去贊助他、祝福他,能夠讓他很順利地完成利益眾生的善行善法,這是「隨喜功德」的意思。
  
  不但我們佛家講隨喜功德,我們中華文化儒家的思想也講隨喜功德。何以見得?論語述而篇上面記載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擇其善者而從之」,這不是見善隨喜嗎?
  
  孔子在這一段話這麼講,說三人行,即使只有三個人,包括我在內,一同在路上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這麼少少的三個人當中,也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學習效法的對象。三個人就有值得我學習效法的對象,何況是眾多的人呢?更有值得我學習效法的對象了。那麼怎麼樣去學習效法他人呢?以他人為師呢?孔子接著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第一點。怎麼樣去以他人為老師呢?
  
  第一點,「擇其善者」,你就選擇他人善良的言行,其他人如果有善的言語、善的行為,我們就去順從他,去效法他,去肯定他,那麼這就是我們佛家的見善隨喜。
  
  第二點,我們如何以他人為師呢?「其不善者而改之」,假若看到他人有不善的言語、行為,那我們就要反省,我看到不善,要自我反省,我有沒有像他那樣不善的言語行為呢?沒有!那沒有最好啦,無則嘉勉,沒有不善的言語行為,那我就更加努力保持下去。有則改之,如果我也有與他一樣的不善的言語行為,那麼我就要遷善改過,去惡向善,也就是懺悔。有,就要懺悔。所以簡單地講,孔子所說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就是我們佛家所說的「隨喜功德」。
  
  普賢菩薩所說的隨喜功德,是從四方面來說隨喜的對象。哪四方面呢?隨喜的對象有四方面,第一,「喜如來善」,第二「喜六趣四生善」,第三「喜二乘善」,第四「喜菩薩善」。
  
  其中「喜如來善」,就是隨喜十方諸佛如來在因地、在果地當中,所造作的種種利益眾生的善行善法。其次,「喜六趣四生善」,就是隨喜六道眾生所造作的善行善法。
  
  我們隨喜天道眾生的善法善行,我們也隨喜人道眾生所造作的善法善行,比方說,人道眾生有什麼功德?我們之所以生到人道來,就是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以我們要隨喜人道的眾生所造作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功德。這就是隨喜人道眾生所造的功德。
  
  甚至,如果阿修羅道眾生,畜生道的眾生,鬼道跟地獄道的眾生,如果有造作的善行善法,我們也一律隨喜。
  
  以畜生道來說,也有很多善法善行,值得我們隨喜的。例如狗能夠守夜,牠很盡忠,這也是功德一件,這個我們要隨喜。公雞能夠報曉,早上牠能夠啼,牠很負責任,這也是牠的善行善法,雞能夠司晨,這個我們要隨喜。慈烏能反哺。慈烏是烏鴉的一種,另外有一個名字叫做「孝鳥」,這種鳥,慈烏,是一種很孝順的鳥類,叫孝鳥,為什麼?因為牠有反哺的功德,能夠反哺。根據明朝李時珍先生的本草綱目,本草綱目裡面這麼說,說這個慈烏剛出生的時候,牠的母親餵牠六十天,到外面找食物回來餵牠,六十天。後來牠的父母親年紀都老了,這個慈烏,這個幼鳥長大了,長大了之後,牠也能夠出去覓食,回來餵食自己的父母親,餵食多久?也長達六十天之久。因此古人就稱呼這個慈烏孝鳥。所以慈烏能反哺,這種功德我們要隨喜。
  
  再如「貞雁不二配」,很守貞節的雁鳥,牠不二配,牠是從一而終的,牠絕對沒有兩個配偶的,不二配。這個貞雁不二配的功德,我們要隨喜。這個雁鳥非常守貞節,當公雁跟母雁一旦結合成為配偶之後,一定從一而終。如果其中有一隻不幸死亡了,或者其中有一隻散失了,走失了,在空中飛不小心走失了,另外一隻呢,另外一隻孤雁,很孤獨的雁鳥,就終身不再跟其他的雁鳥配對成夫婦了。所以在我們中國古代結婚的時候,婚禮,女婿的這個人,在訂婚的時候,訂婚有一種儀式,就是以雁做禮物。你到女方家裡去,要以雁當禮物,可能是種裝飾品,一種玉器,就以雁當禮物。這表示說,五倫當中的夫婦這一倫,是非常堅定的,從一而終的。所以雁鳥牠具有不二配的功德,這個我們要隨喜。
  
  還有,「麒麟不履生蟲,不折生草」。這是出在詩經,詩經周南有一篇讚歎麒麟,叫做麟之趾,說麒麟是一種很仁慈的走獸,麒麟是一種獸,但是很仁慈,叫仁獸,為什麼牠是仁獸呢?不履生蟲,履就是踐踏,有生命的昆蟲在地上爬,這個麒麟不會去踏牠。再來呢,不折生草,麒麟對剛冒出芽的幼苗,那個小草,剛冒出芽的幼苗,不會去折損它,不會去踐踏、折損、傷害它。總之,雖然是畜生道,也有很多善行值得我們隨喜讚歎。
  
  所以,佛家的「見善隨喜」,相當於儒家的「擇其善者而從之」。佛法跟我們的中華文化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都有講到隨喜功德。見善,看到別人做善事,我們要隨喜,要歡喜。
  

 
臨終關懷-DNR與病人自主權利法 (110年上半年家屬教育課程) ......法務組長郭宗旻   Top

  
  
  
  觀眾朋友大家好,我是菩提仁愛之家法務組長郭宗旻,今天臨終關懷的主題,要為大家簡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CarePlanning簡稱ACP。
  
  記得十年前,本家已經積極地推動DNR,DoNot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預立安寧緩和醫療,希望我臨終不急救的活動。凡是簽署意願書的人,透過臺灣安寧照顧協會,轉陳健保局,在您的健保IC卡裡面,就註記了DNR的資料,讓末期的病人能夠如願地善終,並且在親友的助念佛號聲中,安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當時本家的住民高達了百分之六十完成了這個手續,並且大多圓滿臨終者的願望,家屬們也都很感激。
  
  那麼先介紹一下ACP的緣起,在幾年前,臺大醫院發生了一個案件,有一位五十幾歲沒有先生、子女的婦人,她罹患了肺動脈高壓,唯一的機會是肺臟移植,但是要等到符合的機率並不高。所以這個婦人事先就簽了DNR,並且交代她的主治醫師,有一天真的不行了,就不要急救了。過沒多久,這個婦人真的不行了,血壓開始下降的時候,這個婦人的唯一姪子,也在大學任教,他跳出來威脅醫師說:如果沒有給她急救,沒有給她裝葉克膜,我就要告那位醫師。結果醫師只好給她裝了葉克膜,硬是延長了她的生命。
  
  當這個婦人醒過來,發覺自己還在病床,並且她的身上被插著葉克膜,這婦人就很生氣地一直拍打床墊。從那一天開始到她往生,才短短半個月,每天只要鎮定劑藥效一過,她看到主治醫生來了,就生氣的一直拍打床,那麼一直到往生為止。
  
  經過這次事件之後,台大醫院跟專家學者、民意代表就研究草擬了病人自主權利法,將這個權利法送交立法院審核,終於在一百零八年的一月六日正式施行。那麼主要是在我們還健康,或者生病頭腦還清楚的時候,就能根據這個法,先簽下預立醫療決定書,簡稱AD,自己可以選擇治療或者不治療,善終的權利。
  
  那麼簽署AD的資格怎麼樣呢?衹要是年滿二十歲或者還沒有年滿二十歲,但是已經結婚了,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人,都能夠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可以在健康或者生病頭腦清楚的時候,填寫預立醫療決定書(AD),尤其是老人家、末期病人以及從事高危險職業的民眾,都能夠預先簽署AD。
  
  那麼怎麼樣進行諮商ACP呢?必須本人加上二親等內的親人,再加上醫療委任代理人,那麼三個人到政府核准的諮商機構進行ACP。目前臺中市有四十一家的醫院都符合條件,通過了評鑑,距離本家比較近的有臺中醫院,大里仁愛醫院以及靜和醫院等。要進行ACP,必須您本人加上二親等的親人,還有委任代理人跟您去的這間醫院的醫師,護理人員,還有心理師或社工師來進行ACP。經過ACP諮商後,簽訂了AD,就是預定醫療決定書之後,那麼將來有一天,自己遭遇到下面五種臨床條件發生的時候,第一種是末期病人,只要被醫師宣判三個月到一年,一年內會死亡的都是屬於末期病人,第二個是不可逆轉的昏迷,第三種條件是永久植物人,第四是極重度的失智,第五是政府公告的重症,沒有辦法治療了。
  
  遇到這五種的條件,就可以來請醫師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的治療。比如像CPR、裝葉克膜、或者做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癌症標靶治療等等,或者是人工營養,以及流體餵養的全部或部分,比如像插鼻胃管,還有胃造廔口等等,都可以由自己的決定。
  
  那麼病主法規定病人知情的權利,病人可以選擇拒絕醫療,或者選擇善終,決定的權利。那麼醫師必須要將病人的病情,還有治療的方針,用藥的情形,以及用藥之後的後遺症等等相關的事項,都要一五一十地告知病人。
  
  那麼預立AD之後,可以隨時用書面來撤回或者變更,如果您後悔的話,就可以來撤回。那麼到底DNR跟ACP之間,有什麼同異之處呢?請大家看附表。在適用的對象DNR它只限定末期病人,但是ACP除了末期病人之外,就是上面講的那五種條件。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及重度的失智,還有政府公告的重症,無法治癒,這些都是ACP適用的對象,比較擴大。那麼適用的範圍DNR是祇有適用維生醫療,ACP除了維生醫療之外,還加上了人工營養及流質餵養,範圍也較擴大。那麼再來保障機制,DNR是事先簽意願書,ACP是事先簽AD,但是必須經過ACP的過程,這個就比較嚴格了。必須要親自到醫院,由醫師,護理人員,社工師或心理師,加上本人二親等的親人,還有委任代理人進行一個meeting,類似家庭會議一樣,才簽了這個AD。
  
  如果在本家已經簽了DNR的住民,那您的家屬,全部哦!都能夠來支持您的意願,並且主治醫師也都能夠配合,那可以不必來進行ACP,簽這個AD。否則的話,還是建議要進行ACP,簽AD,以免到時候留下了遺憾,像那個台大的案子一樣。
  
  最後做個結語,我們每個人有生必有死,到了我們將臨終的時候,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在這裡,法務組長謹代表本家,誠摯地希望我們每一位住民都能夠臨終沒有障礙,而且在家人、親友的陪伴之下,助念著佛號,安詳地含笑,滿意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以上是我簡短的報告,謝謝您的聆聽,敬請多多指教,阿彌陀佛!
  

 
走過SARA到COVID-19  ......吳梅萍   Top

  
  19年前(2002-2003年)的現在,SARA疫情在全球肆虐。當時帶給所有人相當大的衝擊,對於醫院工作的同仁更是夢靨,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重拾了最不想回憶的過往。
  還記得那一年正是我人生最熱血的護理生涯,當時擔任第一線的急診工作,每天上戰場打戰,穿著悶熱厚重的防護裝備,包的密不透風在炎熱的6月天,正中午在戶外做檢傷分類,汗流浹背,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小電扇怎麼吹都不涼,最後乾脆將冰枕抱在身上才有消暑的感覺,由於長時間配戴較緊的N95口罩及面罩、護目鏡,產生鼻部、面頰皮膚出現紅斑、勒痕及疼痛,整個臉都花花的,流汗潮濕引起的汗疹、皮膚癢…….。面對每個來急診檢傷的病患,必須承受高風險和壓力,腦海中牢記每個標準流程,仔細詢問病患看診原因及接觸史,深怕檢傷分類錯誤害了急診團隊,疲累的身心回想起來還是很痛苦。當時身在異地的我,每天還是會打電話回家安慰母親「女兒沒事,不要擔心」。
  還記得當時去逛商場辦會員,工作欄填寫”護理人員”,人人避而遠之的情境,排擠醫護人員,看到我們像看到瘟神一樣。同事也因害怕波及家人,連睡車上幾的禮拜。當時SARS事件中,有許多護理同仁選擇逃兵當”落跑護士”,也有很多同仁靠朋友及家人的支持才能熬過去,而我也不例外,選擇堅守岡位,這時回想起來真的百感交集。
  常以當時的衛生署署長陳建仁之人生哲學:「勇氣」、「寧靜」、「智慧」來勉勵自己,年輕人對大環境充滿無力感,需要「勇氣」去堅持去做自己認為能改變的事改變,什麼事不能改變的;要有「寧靜」的心情去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事;要有「智慧」去分辨什麼事能改變,什麼事不能改變的。
  不過,前後二次疫情的差異讓我看到是人們也成熟許多,可以了解第一線人醫護人員的犧牲及奉獻精神,而可以接納我們。經過SARA死裡逃生,還好有之前的經驗,19年前11位醫護人員犧牲,此次COVID-19的動員就非常迅速,只有醫護人員感染,沒有人犧牲,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即便現在我已不身在最直接接觸病患的第一線人員,但面對這來勢洶洶的COVID-19疫情還是會害怕及焦慮。
  常常在想,身處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危機和日常生活被打破的狀態之中,我們渴望正常生活的寧靜。但是我們真的能夠界定何為生活之「常態」嗎?比如我們的生活何時才會「回歸正常」?很想知道生活什麼時候會恢復到往常一樣,但事實是回不去了,至少不會恢復到舊有的生活常態。但我們可以實現一種新的常態,儘管這個美麗新世界根本上已與以往有所不同。

 
我從未許諾您一個玫瑰園 ......李秋蜜、劉依薰   Top

  
  
  陳長者109年5月份入住本家,無行走能力,使用輪椅代步,罹患高血壓、思覺失調症、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疾病,曾在其他機構接受照護5年以上,家屬表示偶有情緒躁動的問題,原本可行走,但是長期有髖關節疼痛問題。去年曾在前家機構跌倒後,以輪椅代步活動,下床需保護性約束,在上床暫時不需約束交待前家機構交班:可以自行手持湯匙採半流質飲食,使用尿布和尿套,需注意是否躁動,高危險跌倒族群。入住時巴氏量表評分:25分。入住時意識清楚,可對談,但時有呆滯神情。
  
  109年6月份和家屬討論復能復健及自立支援介入,家屬同意本家評估執行。予安排新菩提醫院復健科看診,醫師表示膝關節退化嚴重,合併關節變形,建議訓練肌肉力量,例如:站立及抬腿。另請本家復健和職能師評估復能和自立支援介入,漸進式解約束,訓練如廁,照服同仁每天陪同練習坐到站運動和站立訓練。
  
  身心科就診從原本的診所改就近新菩提醫院神經內科看診,長者曾出現話多、妄想言語性騷照顧者的問題,及經常打電話給家屬要求購買物品,導致家屬疲累不堪。家屬觀察本家的照護模式,不會因為長者的精神症狀,請醫師增加藥物劑量去壓制症狀。本家會先採取安撫、轉移、勸導和告誡的方法處理精神行為問題,接納長者的問題。但是,長者的精神行為問題造成家屬的困擾,因此,家屬多次要求和拜託護理同仁、照服督導,請醫師增加長者身心科藥物,即使服藥出現白天思睡副作用也可以接受。和家屬溝通增加藥物,長者精神日夜昏沈,也許可以解決長者造成家屬和工作人員的困擾,但是,長者没有生命品質和生活的意義。多次和家屬及長者溝通討論,家屬可以理解本家的照顧理念,不再說服請醫師增加身心科藥物。
  
  期間陳長者不斷的進步,從日夜使用尿布,改為夜間自己使用尿壼,到自己如廁,可以站著推輪椅走路。每天到一樓散步,參與早上和下午唸佛活動,每週五主動到一樓參與阿彌陀經共修及星期二晚上老師講經,過程專注虔誠,晚上在住房常聽到長者大聲唸佛,背誦準提神咒。半年的時間巴氏量表從25分進步到70分。照服督導鼓勵長者練習空靈鼓,圍爐時登台表演,陳長者很高與能有此機會與其他長者同樂。
  
  過程中長者也曾出現情緒暴躁、焦慮、躁動、話多、情緒較激動、大聲謾罵、失眠和症狀干擾問題,和其他長者吵架鬥嘴及其他長者家屬口角糾紛問題…等。同仁安撫、轉移、溝通、討論、排解處理大大小小的問題,提供醫師用藥參考。長者自覺焦慮時,會自己向護理同仁要需要時鎮靜劑服用緩解焦躁症狀。長者曾經愛慕某外籍同仁,打電話和家屬討要房間和財物,準備和外籍同仁結婚之用。照服督導想辦法,請該同仁帶男友來本家做志工,介紹與長者認識,用間接迂迴方法,斷了長者不當念想。社工同仁苦口婆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告長者不要在本家禁菸區抽菸及減少抽菸數量。
  
  長者曾自述十幾年來模模糊糊,到本家的前2年,腦袋一片空白,不知發生什麼事?無法思考,也想不起來。現在長者每天清醒的過生活,自己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散步、運動、念佛….。會有購物需求,購買想要的物品和彩券。有看診要求,自己和護理同仁要求看診醫師和科別和,醫師討論用藥問題。和同仁及其他長者開玩笑、分享收音機音樂歌曲,和朋友到大門外抽菸。也存在症狀精神干擾問題…。和社工同仁討價還價,每天可以抽菸根數。願意配合接受菸和打火機被約束和控管或没收,因為長者知道大家是對他好,關心他,才會管控他。
  
  德國精神病學家芙芮達.佛洛姆—賴克曼(FriedaFromm-Reichmann)曾提醒她的患者:「我從來沒有許諾你一個玫瑰花園,也從未說天下有所謂絕對的公正。……而我也未曾保證給你會寧靜與快樂。我的幫助是使你能夠自由地與這些對你不利的因素作戰。」我們提供長者的支持亦是如此,讓長者不因為症狀問題,家屬期望,照顧方便而接受過度的藥物治療,妨害到自由思考和規劃自己的生活權利。
  
  人身難得,如盲龜浮木,佛法難聞,百千萬劫難遭遇。能夠讓長者在此生的黃昏時期,清楚、清醒的在本家茹素、念佛、聽聞佛法,如雪廬老人詩文「人間萬事皆煩惱,俯拾調來盡菩提。」供養萬般唯法上。處理長者的症狀問題及衍生的相關問題的這些煩惱和困難的另一面,即菩提法供。
  

 
本家學習感悟 ......海容   Top

  
  
  自從來到本家,轉眼也過了兩年多,自覺稱不上是來服務,反倒在過程中體會「學無止境」,無論擔任何種職務,都得將自己視為學習者,不停學習新的知識、技能、處事方法與態度,凡是遇到的每個人與境界,都是自己的良師益友,永遠學不完。
  從小稍有熏習佛法,到大學時期參加多次蓮社的明倫佛學講座,才算勉強深入研究、奠定一些基礎。雖說聽了這麼多道理,但到了職場才是真正檢視自己,到底有沒有學到重點,任何一個事件的發生、制度的改變,以及中間的過程,都一再考驗著自己的內心:是否容易因某些負面話語刺激,動搖了初衷?是否可能在與人互動之間,摻雜自己的情緒而不自知?是否一件事情做久了,就偶爾帶著苟且的心態行事?是否對於主管交辦的任務一再推託,不肯嘗試?想起這些,誠然可畏,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也要做好本份、留意起心動念。回想自己過去處理公家事務,經常犯了以上種種過失,需要懺悔之處,難以言盡!
  實在要至誠感恩本家主管、前輩們,總是不厭其煩用各種方式提攜後進,並鼓勵員工跨領域的學習、創新:例如前幾年公家開始推行讓住民穿五指襪,就有這麼一個考題—如何分辨住民襪子而不需在襪子上做記號?當時看到主管在短時間內,就想出極為簡便易行的解決方案,內心十分讚嘆,同時也感慨自己腦袋還不夠靈活,想不到這樣的方法...
  雪公太老師曾說:「困難愈多、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在本家工作,時常要面對許多困難,回想自己初入本家時,面臨工作上的壓力,內心第一個念頭總是抗拒,以致工作表現極為不穩;幸有主管在旁耐心指導、一再鼓勵,加上佛法一路陪伴,方能逐漸克服許多障礙,慢慢學會獨當一面。至今,困難沒有變少,唯有不斷自我砥礪、堅定心志,提醒自己要更坦然接受挑戰、用更嚴謹的態度學習,就如當今全球面臨嚴峻疫情,只有面對、沒有逃避空間,如此以求不斷進步成長。願和本家團隊夥伴一同努力,守護清淨園地,往更好的方向邁進!

 
芳香療法淺談 ......林芳妤   Top

  
  一、芳香療法的職場應用:
  
  因為工作的關係,阿嬤很喜歡我用排酸棒,輕輕在頭皮刮。配合使用迷迭香、雪松、薰衣草、薄荷之類的精油。其中迷迭香可刺激頭皮、增生毛髮。雪松是生命之樹,輕刮頭皮能有效促進頭皮排毒,保護及潔淨頭皮,也可防止掉髮。薰衣草紓解壓力、安定神經頭痛幫助睡眠。薄荷可紓解頭痛與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記憶。
  
  這些精油用在頭部,可以活化自律神經、加速血液運行,提高頭皮中的毛孔暢通機能,舒張緊閉頭蓋骨,放鬆緊張情緒,刮約三至五分鐘,力道輕柔,氣血流暢,阿嬤會覺得很舒服放鬆。
  
  又,痠痛是現代人常見的症狀,看到阿公推輪椅手痠,我就先用椰子油滋潤,以及檸檬草來芳香調理,達到舒緩的效果,以及薄荷這些痠痛精油擦在手臂,輕輕推撫來回按摩,就可紓壓鬆弛肌肉僵硬、減輕疼痛。
  
  二、降低新病毒感染,精油可助防疫:
  
  花草樹木遍地開花,立足千年、屹立不搖,生生不息能延續生命下來,聰明的人類有所領悟,植物必有獨到生存之處大地禮物,用科技專業技術擷取,轉變成一個美麗、永續的產品,想普遍運用在人類的身上。
  
  台安醫院家醫科主任、台灣芳香醫學會理事長-羅佳琳表示,精油普遍有抗感染的效果,不僅可以鎮定安神,還有助於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並且能緩和減輕患者病毒感染的症狀。抗疫期間多喝水多補充營養素,如:B群、C、D、鋅等,能修復鼻腔、口腔等乾燥黏膜、增強免疫系統防禦,預防新冠病毒的感染,理事長指出目前國外不少精油研究發現,正確使用精油例如:天竺葵、甜馬玉蘭、月桂、丁香、檸檬、甜橙、茶樹、大蒜等萃取出來的純精油,不論是擴香嗅聞或塗抹方式,其精油分子可以攔截病毒,附著於黏膜上抗菌、抗病毒能力不錯,進而可以預防及輔助減少流感,新冠病毒等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及接觸。
  總之,精油的功能:平衡身心、增強免疫、美容、殺菌抗病毒、淨化空氣。
  
  三、芳香療法的定義:
  
  使用植物芳香精油來舒緩壓力與增進身體健康的一種自然療法,依不同的方法:如香薰、按摩、吸入、沐浴、熱敷等等。讓精油於人體上作用,而通過調解人體的各大系統,激發人類機體自身的治癒平衡及再生功能,達到強身體健、改善精神狀態的目的。
  
  四、芳香療法的介紹:
  
  芳香療法可追朔三千多年以前,從古埃及、印度、中國、希臘到羅馬,不同的地方保留了芳香植物的氣味。根據一些古籍得知,古埃及人會將芳香植物運用在宗教祭典與神聖儀式的薰香,甚至連木乃伊也是因為添加了許多天然的芳香植物,才能保持千年不腐,如用乳香、沒藥…等等。
  雖然人們使用芳香植物的歷史悠久,芳香療法是近代才有的詞彙。最初是一位法國化學家「雷納.摩利斯.蓋特佛」在一次實驗室引發了爆炸中不幸灼傷了手,他的身旁正好有一桶薰衣草精油,他將整隻手浸入裡面,當下疼痛感竟消除了,傷口也恢復良好,沒有留下疤痕,這樣的經驗讓他對精油有更深一層認識,產生研究興趣。1928年發表於科學刊物,提出「芳香療法」一詞,簡稱芳療從此沿用至今。
  
  五、如何判斷精油真偽:
  所謂純天然精油,是百分之百的成分來自植物萃取,不含任何人工添加物。一千朵玫瑰才能提煉出一滴玫瑰精油,一百公斤的薰衣草才能萃取出約一公斤的薰衣草精油,這也就是為何真正的精油如此昂貴的原因。市售的精油中有很多假貨,在選購經由如何判斷真偽?最簡單的方法,滴幾滴精油於衛生紙上,先聞一下放至十分鐘,之後又聞一下,更久之後再聞一下,若是味道都沒有變化,那肯定是化學香精。天然的精油會有微妙的氣味轉變,像香水那麼有前中後段的差別。購買精油之前,先上網研究品牌的口碑與試用心得,若是未經認證且來源不明的精油千萬不要購買,以免吸入人工化學成分,反而有傷健康。
  
  六、精油小常識:
  
  精油多數以蒸汽蒸餾法與冷壓法萃取,精油取自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樹脂等部位。植物栽種因氣候及環境,(如降雨量、日照、土壤、海拔)的變化,而每年不同氣味也不能一模一樣。若是要塗抹在皮膚上,精油一定要用基底油(植物油)稀釋過,做成按摩才能使用,若是以純精油直接與皮膚上接觸,可能造成灼傷不可不慎;孕婦及孩童使用精油劑量必須減半,而且要選購溫和的精油。
  
  七、常用的精油種類與功效:
  
  精油的種類繁多有上百種,最常用的幾款適用於日常生活中。
  1.在水中加兩滴薄荷或茶樹或保衛或檸檬加椰子油兩滴,用來漱口含在嘴裡約三至五分鐘再吐掉再漱口,可以殺菌清潔,保護口腔衛生。
  2.真正的薰衣草或岩蘭草加野菊,睡前薰香可放鬆情緒有睡眠障礙的人可試試。
  3.迷迭香白天可抹太陽穴、頸部、百會穴可改善頭痛、增強記憶力。
  4.葡萄柚具有利尿及減肥的功效。
  5.檸檬精油全身淨化、抗氧化、抗酸性體質,排膽石、降血壓助排毒,每日喝水六百CC加檸檬精油三至四滴當開水喝(每日以喝十滴為量)。
  
  結論:精油是很好的工具,人們聞到讓自己覺得很舒服的氣味時就會放鬆,精油有很好的滲透性,容易被皮膚吸收,能促進血液與腺體流動,加強代謝,用來按摩效果很好,具有消炎、殺菌、調解內分泌提升免疫力,同時還有局部理療。只要讓自己喜歡的精油,就一定對自己有幫助,「畢竟好的氣味會讓人感到喜悅,而喜悅的感覺本身就已是一種正面的能量。」“芳香療法”是一種輔助的療法,或稱“自然療法”意即與普通醫療相似,但並非取代傳統醫療的療法。“芳香療法”只是一種輔助,如果真正有病還是要看醫生。
  
  
  
  
  
  

 
楞嚴經講錄摘述(會性法師講述)  ......法務組選輯   Top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釋迦世尊未入滅,於靈山會上,常叮嚀交代諸菩薩等,須發心示現於末法,弘法利生,故云「我入滅後」,我,釋迦佛自稱。我釋迦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入滅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敕令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應身」,或應或化,示如世人,有生有滅是應身,無而忽有曰化身,應化末法之中,「作種種形」,種種形指下文所說沙門等形相。「度諸輪轉」,度化輪轉三界六道的苦惱眾生。「或作沙門」,或示現出家身分,如唐朝豐干禪師及寒山、拾得。「白衣居士」,印度氣候炎熱,在家多穿白衣,因此,稱在家人白衣居士。或現在家居士身度眾,如南北朝時的傅大士,唐朝龐蘊等都是菩薩化身。或作「人王、宰官」,君王宰相,下至一般父母官,如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也有國王,像甘露火王,也有宰官乃至童男童女,「童男童女」前已說過。「如是」指法之詞,像前面示現沙門居士等,各種形相皆可示現,用「乃至」二字超略。乃至像「婬女、寡婦」,「姦偷屠販」,姦偷屠販是四種惡律儀者。姦,同奸,作不正事業。偷,如偷盜集團。屠,屠宰業。販,販賣作生意,不一定不好,也有許多好的。菩薩阿羅漢也可能示現其中做度生工作,「與其同事」,菩薩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和光同塵,示現和彼做相同事業,以便度化,「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稱揚讚歎佛所說的三乘法門等,令造惡業眾生改過修善,遠離罪業,心趣正法,期能證入三昧,獲得圓通。
  佛菩薩示現婬女度眾,沒有真正事證可舉,但我知道有位禪師,有點類似,與婬女娼寮有些關係,因彼出生於妓院,不知父親是誰,故無姓無名。六、七歲送到寺院出家,喜愛佛法,尤好參禪,好像是過來人。後至五祖山,親近師戒禪師(史上稱五祖師戒,簡稱五祖戒),開悟後,在五祖山當庫頭,法名自寶。一天,方丈和尚感冒,要侍者取生薑熬湯,庫頭不給,說:常住物不可私用。侍者回稟,師戒禪師說:拿錢去!自寶禪師便給薑了。後來洞山曉聰禪師入滅無人承繼法位,請師戒禪師推薦,師說:「賣生薑漢可!」賣生薑的可以,就是要自寶去當方丈。事情傳出後,世人以此和楊岐方會禪師的典故,作成一副名對:「楊岐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萬年。」寶壽即自寶禪師,壽州人,又稱寶壽。據說大陸叢林庫房,多有這副對聯,表當庫頭,不可循私,縱使方丈和尚,也不能隨便。
  自寶禪師悟後,有一次外出參方,天黑,投宿旅店,與妓院為鄰,師跑錯了,走進娼寮,被拉住不肯放人;師敷具盤坐牆角,任憑對方搬弄,也如如不動,直到天亮,婬女要錢,要錢便給,走了!我說這故事有點類似,因生於娼寮,卻成為一代祖師,相當了不起!人不知其境界,後至廬山溈宗寺當方丈,有天,拄杖外出,有大官來,開路兵要師讓開,師立於路旁,奇的是,大官的坐騎,到師面前便跪下來,官見狀,即時下馬頂禮,馬才繼續往前走。又,溈山山神,有一天半夜,用肩几揹自寶禪師繞溈宗寺三大圈,師問:你做什麼?快把我揹進丈室!山神遵命揹進丈室,頂禮方出。山神如此恭敬,可見,自寶禪師非等閒之輩,生處雖不淨,但佛性清淨莊嚴。
  「屠販」,屠,屠宰,專作殺生事業。看過涅槃經嗎?涅槃經有位廣額屠兒,可能額頭很寬吧?以屠宰為業,一學佛放下屠刀,一般說「立地成佛」,經沒這麼說,只說是賢劫千佛之一,釋迦世尊是賢劫第四尊佛,經未標明廣額屠兒成佛後,屬第幾尊。
  中國佛教也有此例,宋朝思業禪師,在家以殺豬為業,有一天,刀剌入豬喉,像剌進己心,覺得痛苦不已,忽然間開悟,知己殺業深重,馬上出家修行,說偈云:「昨日夜叉心,今天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出家後,親近文殊院心道禪師,大開大悟,成為了不起的一代禪師。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菩薩、阿羅漢無論以何種身分示現人間,從始至終,絕不透露己之根本,表明自己是真正菩薩、真正阿羅漢,洩露佛敕令祕密度眾的用意。「密」表不敢違背佛的本意,洩露真實身分。「輕言未學」,不隨便對未學,無宿命、他心通者表明,以免誤導。「未」有的版本作「末」,輕言末學。未與末容易混淆,究竟經文是未或末,無法確定,因流傳久了,兩種都有人說,我們就舉古註作參考吧!楞嚴纂註云:「佛密因者,即菩薩羅漢所行密行也,若以密行輕告未學,即泄佛密因。」是未字。寶鏡疏云:「終不自言我是菩薩羅漢,漏泄佛旨祕密之因,輕自妄言於未學也」,也是未學。隨便對未學未證果者,說出自己真正身分,即是洩佛密因。再看指掌疏:「若自言真是菩薩、真阿羅漢者,必當泄露佛所密敕因由,以輕言與末世學者。」指掌作末,即末法之世修學佛法者。近代流通的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也作末學,謂「輕言末學者:輕易泄言,於晚學之人也。」末學即晚學,約後輩說,譬如寫信給一般人,謙稱末學某某。海仁法師楞嚴經講記云:「始終不肯自言,我是真菩薩,或真阿羅漢,以泄露佛之祕密;反而輕言自己屬於晚輩末學。」這種解釋最正確,反而謙稱自己是晚輩、是末學,哪有什麼證果呢!也是末學。究竟是未學或末學?無從確定,二者皆有其理。「輕言未學」,對尚未了解佛法真義者,隨便說出自己身分,變成顯異惑眾,發生過錯,故不可對不明佛法者表明。「輕言末學」有兩種說法,一種與未學意思相同,不輕易對晚輩表明身分。海仁法師說:不但不肯說出真實身分,反說自己是個後學晚輩,怎敢說是某聖賢應化呢?這種解釋更圓滿,不僅不洩露,為了掩護,還謙稱自己是晚輩,故言:「有實學者,必不誇學!有真才者,必不矜才。」矜才者決非真才,誇學者必是半桶水,聖者絕不洩露真實身分。這段經文,要大家認清楚,若有人自稱是某佛、某菩薩、某阿羅漢示現,全是假的,切莫相信,若有人如是自表,勸他趕快入滅,不可留在世間。若續留人間就是假的,如寒山、拾得、豐干,一旦洩露,便去無所蹤,徧尋不著。可舉本經,辨明邪正,值此末世,這段經文更顯重要。不久前,有在家年輕人自稱證阿羅漢果,真是天大笑話!按聲聞經論言,在家最多只證三果,出家遠離殘宿食方得阿羅漢。大家須以聖言量為準,經文為證,這是最好的照妖鏡,不攻自破,自然不受迷惑。不過,佛交代一句話「唯除命終,陰有遺付」,除非佛菩薩應身將滅,才顯示自己真正本來面目。陰,暗中隱約含有遺囑,讓世人略知其真實身分,增長世人對佛法的恭敬心,證明修學佛法確實能證果得解脫,因即將入滅,不成欺騙,也不致影響眾生修學。古德許多欲入滅時,伸出一指或二指,表證初果、二果,高僧傳多有記載。像豐干禪師居國清寺後院,人煙罕至,許多神奇事迹,外人並不知曉,長期有老虎為伴作侍者,後治癒閭丘胤病也未表明,是閭先請問寺中有其他聖者不?才說:我是凡夫,寺中有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賢化身,可往禮拜。上山禮拜時,寒山、拾得才露口風說:「彌陀不識,禮我何為?」待至後院,不見豐干,唯見老虎足跡。像這些都是化緣已盡,別人代為透露消息。又隋末唐初,華嚴宗開祖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化身,沒人知曉,有弟子欲朝禮五台,和尚阻止不了,授一密函,謂見不著文殊才拆啟。至五台徧禮全山,不見文殊,詢一老人,答:「文殊菩薩下山度眾,杜順和尚是也。」開啟密函,書偈云:「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這個憨徒弟,千里迢迢往五台禮土坡,我就是文殊,可惜你不識,佛在眼前當面錯過,到何處見佛呢?趕路返寺的前夕,杜順和尚已入滅了。真正聖者示現世間,形同世人,待人知曉就走了。所以,以聖賢身分惑人相當不智,但目前佛教界,如修密者稱活佛,金山活佛不喜人稱活佛,訶曰:「活佛!活佛!那個是死佛!?」活與死相對,我是活佛,誰是死佛?修密者稱活佛,如顯教稱法師般,等於是法師的通稱,也是對出家人的尊稱。
  
  佛菩薩、阿羅漢,身分洩露後,便消失無蹤,但有一種情況,或許可以續住,就是裝瘋若顛,如道濟和尚;因和尚裝瘋顛,所以,人稱濟顛或濟公,有人將宋朝濟公與南北朝梁武帝時,寶誌禪師的誌公,混為一談,是錯的,二者相差甚遠。關於道濟禪師的神通故事,印光大師文鈔,復龐契貞書中有,我在「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也錄入本文,前也提及。
  道濟禪師未悟前,跟正常人一樣,是規規矩矩的修行人,居杭州靈隱寺,師慧遠禪師。歷史上,法名慧遠的有三位:一、東晉廬山遠公大師。二、隋朝淨影寺慧遠法師,屬教下,有許多經論註解。三、宋朝靈隱寺慧遠禪師,屬宗門參禪開悟者。道濟是慧遠禪師的得法弟子,悟後情況大不相同,瘋瘋顛顛,印祖說彼是大神通的聖人,為使世人生信心,常示現不可思議事,文鈔舉三事:一、喝酒吃肉,這點我們不能學,因彼遮掩神通故,且吃煮熟鴿子,能吐出活的,拍拍翅膀飛走了。一般吃葷者,吃下去連肉都吐不出來,怎麼可以學?二、靈隱寺大殿遭火災,重塑佛像,沒費用裝金,道濟禪師說:我負責,但要酒給我喝,喝醉了我才裝。方丈和尚知之,便答應供給酒肉,吃飽喝醉,睡在供桌上,事前吩咐監寺:把大門關上,不許一人偷看,否則,裝不完整,不要怪我。眾僧放心不下,聚在殿外探聽消息,半夜,聞嘔吐聲,愈吐愈大聲,大家忍不住開門,只見三尊大佛,光耀輝煌,不同一般金色,唯右邊大佛,右臂有尺餘沒裝金,原來師嘔吐時,即是裝金時;後請人裝金,再好的金箔,也比不上濟公裝的,且不久就剝落了。若非神通,金從何處來?三、大殿重修時需木材,當地不產所需,產地在四川,須費許多人力財力,濟公又自告奮勇,並說:路途遙遠,喝個大醉,才好前往。結果,醉得不醒人事;酒醒,要方丈叫人搭鷹架吊木材,鷹架搭好,木材真的從井底浮上來,待扯上六、七十根大木,工匠說:「夠用了!」井中就再也不冒木材了。
  道濟和尚以瘋顛掩其真實身分,後人認為是五百阿羅漢之一,為學習菩薩道而來。據說出生時,大殿上的五百阿羅漢像,有一尊栽下來。以小說方式寫道濟和尚傳,流傳於世的,共有八種,以印祖看法,有一部名為「醉菩提」的,寫得最實在,我也看過,八種中,我看過好幾種。濟公住世六十年,六十歲入滅,入滅前書偈云:「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擲筆而滅。詳細可閱「讀印光大師文鈔記」,印光大師舉此三事,作不得假,若非神通變化,怎麼可能!
  
  
  

 
如何降伏煩惱習氣-常起覺照.不隨境轉 ......吳思飛老師   Top

  
  
  
  二大目標
  吾人學佛二大目標,一為將來往生極樂淨土,二為現前生活法喜自在、少憂少惱。將來目標固然重要,現前目標亦為吾人所力求。蓋現前日常生活必有佛法力量通貫其中,以佛法用事,不以煩惱用事,方得佛法實益,方為真學佛人,學佛之路方能順暢無礙走下去,而將來目標亦方可期其必達也。故此二目標仍是前因後果,一路相通。
  倓虛大師云:「隨時皆得大自在,不能言其所以然」,此真得佛法大受用者之經驗語也。
  
  正道與助道
  每一法門皆有其正工夫與助工夫。淨土法門之正工夫,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要務,此為眾所熟悉。而助工夫以「降伏煩惱、克除習氣」為要務,此則眾所忽略。須知助工夫者所以助成正工夫也,助工夫廢,則正工夫亦無以成,正助雙運,乃克有濟。助工夫通常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亦即「持戒」之廣義),然此含義甚為廣泛,而以「降伏煩惱、克除習氣」為其重點。
  徹悟祖師列舉八事,為淨業學人所宜痛講者,其一為「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現行煩惱包括貪、瞋、癡、慢、疑、惡見,乃至憂悲苦惱等,廣如唯識百法所列;儒云:「喜、怒、哀、樂、愛、惡、懼」等諸妄情亦是。此等皆煩動惱亂,使吾人不得寂靜、安樂、自在者也。
  印光祖師亦云:「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返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又云:「其於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則由有外行,內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為主,則所損多矣!」
  雪公亦常云:「修行必須改心、改脾氣,否則終難成就!」
  佛門中有一句話云:「老講經的架子大,老修行的脾氣大。」老修行者,每月上殿,過堂、打坐、禮拜、參禪、念佛,未嘗一課缺席,似甚勤修。然遇稍拂其意者,則發起脾氣來,較常人更大。此因只知依外表事相修持,不知在尋常日用中念念返照,外似有修,內功實荒,故其工夫不是真工夫。此則修行不得要領,未可謂真修行、真念佛者也。
  吾人今試自問:「有念佛否?」曰:「有。」又問:「有貪瞋癡慢、憂悲苦惱否?」曰:「有。」又問:「此諸煩惱多耶?少耶?」曰:「不少,常有之。」然則,既常起煩惱,則念佛必常間斷,甚至煩惱起得厲害時,佛號拋在一邊,整天在煩惱中過日子矣!此則表示學佛、念佛並未得力,不能算是真修行、真念佛者矣!故須痛切講求降伏對治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減輕,則心常坦蕩寬舒,念佛功進有力,故知此為最要緊之助工夫。
  當然,上上利根,一句佛號提起,綿綿密密,三月不違,煩惱早降,習氣早歇,何等簡切了當!不必許多嚕囌。然中下根人,若不以種種方便降伏對治,則這句佛號有時念不下去,這條路有時走不下去。
  
  常起覺照、不隨境轉
  然則,當云何降伏對治?印祖有云:「常起覺照,不隨境轉」,語最切要,虛雲老和尚亦常如此開示。「覺照」者,覺察、觀照也,此乃將所學佛理融入心境,在日常生活上產生力用之不二津梁。
  眾生著相,不外「我相」、「法相」。吾人煩惱根本為「我見」,執此四大五蘊和合之身心為「我」,存此「我相」,則事事皆有個「我」,種種皆為了「我」,把「我」看得很重,修行難矣!故須覺照此「我」,只是因緣所生,虛假不實,有即非有,所謂「元無我人,為誰貪瞋?」當下照破,當下自在,如卸千斤重擔然。
  「我相」如此,「法相」亦然,《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乘止觀》云:「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自非有,不生不滅(空)。但以虛妄因緣故,非有而有(假)。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別(中)。」此言一切諸法即空、即假、即中之理。
  若言下手之處,即在「強觀諸法唯是心相,虛狀無實;復當觀此能觀之心,亦無實念。」諸經論中常舉諸譬喻以助開解,所謂如夢、如幻、如影、如像、如水中月、如空中華……等,《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永嘉集》云:「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無論身心世界,乃至一切諸法,皆吾人無明大夢中之夢影,非有似有,有即非有,體唯一心。如是觀照,執心止息,但能不起異執,則一空到底,既不著有,亦不著空;二邊雙遮,即復雙照,遮照同時,三觀圓具矣!(詳參蕅祖《大乘止觀釋要》)
  吾人日用尋常遇著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即起覺照,知其虛幻,則不被境轉,而能轉境;看得破,乃能放得下,自己作得主。《圓覺經》云:「若能轉物(物即境),即同如來。」若不知覺照,則同俗人一般,隨境而轉,自己作不了主,放不下,老是起煩惱。對合意者,即生貪愛心;不合意者,即生憎惡心。說我好者,即高興;說我不好者,即生氣難過。健康享福時,即得意忘形;病苦災難時,即憂愁恐怖。八風一吹,東倒西歪,長期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轉,苦惱極矣!
  吾人居常研解教理,若不知依解起觀,則不能消歸自性,無益身心。經教自歸經教,凡情仍是凡情,何時得真受用!真正修行,即須於日常生活中、一切境緣上隨時覺照,無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皆是用工夫之時也。
  苟能如是覺照,則轉塵勞為佛事矣,故《金剛經講義》云:「一切學人,能向衣食起居塵勞邊鍛鍊,便是降伏妄心最要之方。蓋貪求衣食,不憚塵勞,固是著相;即厭其塵勞而生煩惱,亦是著相。必須對境隨緣,既不迷,亦不煩,乃是安心之法……試思吾輩凡夫,那一個不要衣食?擺既擺不脫,貪又貪不得。又既發大心學佛,布施度生等事,皆是必須學的,要不在一切皆如上用功(二邊不著即如如不動之極致),則一日到夜,不是著有,便是著空,何時方能討一個自在?」
  《金剛經》發起即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講義》云:「世尊以金剛身無須飯食,無須洗足,且無須學定。然而為眾生故,日日行之,行所無事,真是平等如如!這一段本地風光,便是降心住心的大榜樣也。吾輩必當如是修學,凡遇境緣來時,皆須如教而行,行所無事。」
  道源長老《講錄》云:「釋迦佛在這一段日常生活中給我們說實相般若,由實相般若而起妙用。釋迦佛的本意,是叫我們這些當佛弟子的,看他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做,我們就照著做,這樣就能得到實相般若的理體,得到實相般若的妙用,能在日用尋常生活中得到利益,那才算是真正的了解《般若經》。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走路不著走路相,做事務不著事務相,尤其吃飯穿衣的時候,穿衣服不著穿衣服相,吃飯不著吃飯相,這才是會用功,會修行。」此段妙義,宜深長思!
  以要言之,把握現前,念念覺照,古德所謂「用心如鏡」,於過去境不追憶,於未來境不將迎,於現在境不攀攬,來無所黏,去無蹤跡,方為「觀照般若」。通途法門即可以此為正工夫,淨業行者則以此為助工夫。如是隨遇境緣,提起覺照;覺照一起,煩惱歇息;煩惱既息,佛號提起。正助雙運,日起有功矣!
  動靜用功、處處道場
  古德言修行不只是坐下來靜中才修,在動用中也能修、也要修,在動中而能心不動,才是真工夫。又言若有一處不能用功,則處處不能用功,善修行者,處處都是道場,都能用功。日用尋常,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時時刻刻有工夫用。
  古德用功,不虛棄光陰,靜中用功,動中亦用功;晝時用功,夜時亦用功。煩惱漸少,工夫漸能作主,乃至睡夢中亦有工夫,病苦中亦有工夫,臨命終時亦有工夫矣。
  古德言平常若能動靜皆有工夫用,則打七時才會有驚天動地之成績。來果禪師謂用功要在平時,而打七則如入場考試,若平常不知用功,待入考場才要開始用功,如何來得及?故彼在金山寺住三年,吃飯、走路、如廁等無一處一時不用工夫,乃至食不知食,行不知行,如廁不知如廁,終能於七期中咄地一聲,大徹大悟!參禪如此,念佛亦然。有志之士,豈肯再蹉跎乎!
  
  
  
  
  註:吳思飛老師於民國一一零年七月九日往生,是本家吳董事長親弟,年輕時親近本家創辦人雪公李老居士座下學習。以「教崇天臺,行歸淨土」為畢生目標,精進勇猛,學法傳法,解行並進。火化後,家屬撿拾到十一顆牙舍利,有法師言及說法者較易撿到牙舍利,非常殊勝。吳老師講堂上常說:「大家要認真啊,只要你真心憶佛、念佛,阿彌陀佛一定不會辜負我們,只有我們辜負佛恩啊!」如何降伏煩惱習氣-常起覺照.不隨境轉,對我們修行很有助益,阿彌陀佛!
  
  聰龍賢弟生西
  往生前安排後事殷勤話別兄弟縱緣深娑婆苦海須臾不堪忍
  捨報後擇定前程用力念阿母子相憶切安養樂邦兆載可安棲
  愚兄聰敏拜輓
  
  憶思飛老師天台教觀
  呂岸霖
  五時隨機潤法雨萬千差別八教收
  空假双融不執中三諦圓具悉檀義
  白牛大車示權實帚衣摩尼開圓解
  彌陀ㄧ句脫桶底ㄧ乘頓超如來地
  
  
  李慶裕
  
  聰圓禮智者龍象寄台家
  思歸捧妙寶飛躍弄蓮沙
  
  
  懷吳思飛恩師
  謝文程
  
  之一
  教擅天台行淨土,幾多瀝血散花雨,
  鐸音夏漫綠川畔,更有斜陽滴磬鼓。
  
  之二
  流浪死生誠可哀,誰思啟悟轉凡胎,
  龍宮貝葉藏深海,猶待蒼天師降才。
  
  之三
  捨報一何速,似還昨乍臨,
  經行蓮印落,早課鳥宣音,
  竹響鷲峰寺,露凝止觀心,
  葉珠如眼淚,祇樹悲欣林。
  
  之四
  百年渾一夢,蝸角半雲秋,
  道業衝霄志,利名泛海漚,
  白衣花百過,赤忱名全修,
  登頂偶回望,月明舟渡流。
  
  
  

 
一則放生故事---流水長者子除病救魚 ......(引自簡金武老師講普賢行願品)   Top

  
  流水長者子除病救魚,這一則故事是釋迦牟尼佛說他自己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以大悲心來繞益眾生的經過,出自金光明經第四卷流水長者子品。
  
  那是釋迦牟尼佛對一位樹神說的,這位樹神,守護著佛成道座下的那個菩提樹。佛對這位守護菩提樹的樹神這麼說,過去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的時候,有一尊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名號叫做寶勝如來。在寶勝如來入滅之後的像法時期當中,有一位國王,天自在光王,是一位很仁慈的國王,他自己修持正法,並且用正法來治理國家,因此政治很清明,國家很富強,人民很善良,個個都能夠孝順父母,奉事師長。
  
  當時在這個國家當中,有一位長者名字叫持水,是一個很高明的醫生。這位長者有一個兒子,叫做流水。我們之所以後來都叫他流水長者子,是因為他是長者的兒子。這個流水,他的相貌長得很端正,人很聰明,又很慈悲,根性非常地銳利。
  
  當時這個國家,國內有瘟疫流行,很多人都遭受到病魔的摧殘,老百姓都非常痛苦。這位流水長者子當時他就觀眾生苦,起大悲心,他為了要救度這些眾生,就跟他父親學醫。他的父親是一個名醫,所以流水就跟著學,他很聰明,一教就會,馬上就通達了。
  
  通達了醫術之後,流水長者子他就去全國各地,無論是大城市或小村莊,到處去解救眾生的病苦。由於他很慈悲,也很細心地治療,所以全國各地瘟疫的疫情,很快地就獲得了控制。
  
  
  流水長者子有兩個兒子,老大名字叫做水空,老二名字叫做水藏。有一天流水長者子帶著他這兩個兒子,像平常一樣到國內各個城市、村莊去治病救人。走著走著,忽然間他發現有一群肉食性的動物,像老虎、獅子、狐狸、野狗、老鷹、鷲鳥等等,都向同一個方向在奔跑著。當時長者子心裡就想,這些飛禽走獸怎麼都向同一個方向在飛奔過去?我不妨跟在它們的後面去瞧一瞧,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長者子就跟在飛禽走獸的後面,最後來到一個水池旁邊,這口水池的水快要乾涸了,裡面有很多的魚,都奄奄一息,倒臥在泥巴當中。這時候長者子他才恍然大悟,喔!原來這些飛禽走獸它們都是準備要來搶吃這些魚肉,這些魚快死了,已經奄奄一息了。長者子看了就生起大悲心。
  
  這時候,這一口水池旁邊的樹神,就示現作人身,對流水長者子說:[這些魚太可憐了,你叫流水是不是啊?流水、流水什麼意思呢?流水的意思就是流除眾生的苦惱水,給予眾生安樂水,這叫流水,你要名副其實,不要辜負你的名字。]
  
  長者子聽了就問那個樹神:[這水池當中的魚有幾條啊?]
  
  樹神就跟他講,[這池中的魚有十千條。]流水長者子聽了之後,就更加增長他的悲心。
  
  眼看著這一口水池的水馬上就要被太陽曬乾了,所以長者子他就走到水池旁邊,這些十千條的魚看到流水長者子來了,都發出求救的心,眼睛都瞪著他,抬頭看著,用那種乞憐的眼光,看著那個長者子。
  
  長者子就趕快到四周圍去找水源,卻找不到,只是發現水池的旁邊有一大片的樹林。所以這個長者子只好先用那個樹林裡頭的樹枝、樹葉把它摘下來,覆蓋在水池上面,避免太陽光照射使得水蒸氣蒸發地太快。既然找不到水源,只好用治標的辦法。
  
  然後他再往上游去找,怎麼這個河流都乾了?沒有水在流。那麼繼續往上走去,一直往上走,不久就發現在上游一處地勢很顯要的地方,被一群捕魚的人做了個好像水壩一樣的障礙物,把那個水給堵起來,因此下游沒有水,漸漸都乾涸了。原來是捕魚的人為了抓魚,把上游堵起來的緣故。
  
  那麼長者子一看,想把這個水壩破壞,然而靠一個人的力量在短時間辦不到,怎麼辦呢?長者子一想,這個地方距離王宮不太遠,所以他就趕快跑向王宮,去向國王報告這個情形,並且請國王借給他二十隻大象,來擔任運水的工作。國王立刻就下令叫大臣要配合:[他要什麼你就配合他。]那麼大臣就跟長者子說,[菩薩!菩薩!你趕快到象廄裡面去任意挑選,最有力氣的大象,你自己去挑二十隻。]
  
  流水長者子他就去挑選大象二十隻,挑選好之後,長者子再向人借了皮囊,因為要用皮囊裝水。然後長者子就騎著大象,到河水的上游,用皮囊來裝水,然後讓大象背負著,將水運到水池的旁邊,傾倒注入到水池裡面,來來回回跑了好幾遍,終於讓水池裡面的水恢復了原狀,救活了十千條魚的生命。
  
  
  這個時候流水長者子鬆了一口氣,就圍繞水池的旁邊走著,很奇怪,這時候水中的魚,也跟著長者子游,長者子在水池旁邊這麼繞,那個魚就跟著他繞。這長者子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些魚都跟著我呢?大概是餓了吧,是向我要東西吃吧?他就這麼想。
  
  所以長者子就叫他兩個兒子:[水空!水藏!]說:[你們兩個人一個人騎一隻大象回去,向祖父報告,將我們家裡頭所有可以吃的東西通通都拿過來,用大象運載過來。]所以長者子這兩個兒子,就遵照他父親的指示,將家裡頭所有的食物都裝在大象的背上,很快地又趕回到水池旁邊來。長者子就將這些帶來的食物,都散佈在水池當中,讓這十千條魚來享用。
  
  長者子他又想著,我現在所布施的食物,只能夠資益他們的生命,利益他們身體,讓他們現在暫時得到安樂;我應該再進一步將佛法布施給他們,資益他們的慧命,讓他們的慧命能夠增長,將來生生世世都能夠得到永久的安樂、解脫。
  
  長者子他再想說,過去我曾經在水邊、樹下,聽過比丘讀誦大乘方典經典,若有眾生臨命終時,能夠聽聞到寶勝如來的名號,這個眾生立刻就能夠生天。所以流水長者子就說:[我今天應該來為這十千條魚,稱念寶勝如來的名號,並且來為這十千條魚解釋十二因緣的佛法,告訴他們十二因緣的佛法,希望他們將來都能夠生生世世得到安樂。]
  
  所以長者子就到水池旁邊,稱念寶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種名號,並且對十千條魚說:[寶勝如來在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曾經發過誓願,假若十方世界眾生臨命終的時候,聽聞到我的名號,必定能夠命終之後上生到忉利天。]所以他就就稱念寶勝如來的名號,給這些魚來聽。
  
  接著長者子又為這十千條魚講流轉門的十二因緣,再講還滅門的十二因緣。
  
  流轉門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順著生死流,無明一直下來,到憂悲苦惱,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順生死流。
  
  接著跟它們講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果能夠滅掉無明,滅掉行,滅掉識,就能夠進入涅槃,得到永久安樂。
  
  長者子以食物作財布施,而且用法布施,之後這位長者子就帶著兩個兒子回去了。
  
  後來這十千條魚命終之後,因為聽聞到寶勝如來的名號的因緣,死掉之後,通通都生到忉利天。
  
  釋迦牟尼佛講金光明經的時候,這十千位天人又來聽釋迦牟尼佛講金光明經。因為聽佛法的因緣,釋迦牟尼佛就為那十千位天人授記,說:你們這十千位天人,將來經過阿僧祇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之後,你們將會在這個世界一位接一位成佛。這十千尊佛成佛的名號都同一個名號,叫做青目優缽羅華香山如來。
  
  最後佛對守護菩提樹的樹神說:你知道那位流水長者子是誰嗎?那一位流水長者子就是我釋迦的前身,而那個長者子的兩個兒子,水空跟水藏現在是誰你知道嗎?水空就是現在的羅睺羅尊者,水藏就是現在的阿難尊者。
  
  以上所說的這則故事,釋迦牟尼佛,乃至於十方諸佛如來都是一樣,都是以大悲心為體,祂們在過去因地當中,行菩薩道的時候,同樣地都是以大悲心來救度眾生、隨順眾生,最後大悲圓滿,才成就無上菩提。
  
  
  

 
追纏幽魂念佛解怨 ......(念佛感應見聞記之一)   Top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治,阿彌陀佛又是大咒王,至快稱念,解冤結,逢凶化吉。下文就是念阿彌陀佛解脫幽魂追纏的故事。
  
  五年前臺北市的繁華熱鬧地區,有一青年飛車載美,如風馳電掣,橫衝直撞,把後面載的女子摔下死掉也不知道,當時很多好奇心的男女圍觀過來,大家都正在為這女子可憐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人大呼「阿三!阿三!」在觀眾中有位阿三亦大聲應答:「我來了!我來了?」。原來這位阿三是某某理髮店的理髮師,因為顧客要理髮,所以老板叫學徒去呼阿三回來為人理髮。
  
  俗語一句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位規規矩矩的好青年—阿三,從那天晚上起,半夜後,在似夢非夢的境界,就看見一位漂亮女子來邀他出遊,開了後門就隨她去了。到了天明之時,阿三獨自一個人坐在電桿柱下打瞌睡,被人家發現才叫他清醒回去,如此連續一星期,白天作事,午夜那女子就來帶他去玩,清晨都是坐在外邊地上打瞌睡。阿三自己感覺不對,即時辭職返回故鄉。
  
  阿三的故鄉是住在臺中霧峰北溝坑桐林村的山上,家有一位盲目老母及幾位兄弟,阿三第二天就幫他大哥的忙,用貨車出門為人搬運貨物,到黃昏時候回家,母親就叫阿三到面前說:「你每次要出外時,我都叮嚀交待,囑你在外頭不要亂交女子,你卻偏偏不聽,你昨天才回來,今天就有女子來找你,走路穿高跟鞋的聲音,還有口不斷的叫阿三!阿三!我問是誰要找阿三,亦不答應。」阿三就答他的母親說:「母親我一向在外頭是規規矩矩的,未曾交上一個女子。」即時同他兄弟們在家中房屋內外尋找,找不到女子蹤影;可是那晚半夜那女子又來與阿三開了後門出遊,早晨阿三又坐在樹下打瞌睡,於是乎又被人喚醒。阿三在臺北一星期中,每夜皆是如此的發生,但自己是莫名其妙,現在回到家亦是如此,不知道有什麼辦法才能解決。
  
  當時北桐林村山上的人,大家都信奉一尊王爺公,阿三母親就去請乩童及王爺公來家中問問阿三所患的是什麼毛病?原來神是有小神通的,神託乩童說:「阿三是在十天前在臺北某某地方,看見一個女子摔死路旁,機車載此女子的男朋友名阿三,當時有人大呼阿三,我們這位阿三亦大聲呼應:『來了!來了!』當時被摔死的女魂正在茫茫渺渺無依無靠的時候,聽到阿三的名字,即時追纏不捨。」乩童繼續說:「最好辦法是把她幽魂送回臺北。」阿三母親就又問:「要用什麼方法送呢?」乩童又說:「要用草人。」即時用稻草作一人形,大約四尺高,穿紅衣黑裙,足亦穿鞋,頭上縛一條黑紗巾,畫眉、目、口、鼻,在半夜後,王爺公與乩童就把此草人送到車站邊,縛在電柱下,乩童就在那裏燒了很多金銀紙錢,叫幽魂要坐第一班車到臺北去尋你的愛人—阿三。
  
  電柱下縛的女子形的草人,來來往往的人在遠遠就可看見,電柱下,站一漂亮的女子在那裏不動,走近一看就明白是一個稻草做的人形,那天早晨被嚇得魂不附體,可以說,大驚大病,小驚小病,其中被嚇昏倒下去的就是一位高三學生,姓朱名阿立,每天早晨天未曉就要騎腳踏車下山,由桐林村道路,經過北溝坑,再由霧峰轉到臺中市立一中上學,準備考大學,是位才學兼優的十九歲青年。朱阿立那天在茫茫的白霧清晨,遠遠看一女青年,心想很奇怪,這樣早站在那裏做什麼?正在莫明奇妙的時候,車已經到那裏經過,一看明白就是草人穿衣,即時毛孔皆豎,頭如斗大,身體支持不住,無可能上學,再轉回家,即時一病不起,頭痛欲裂,大哀大叫萬分痛苦,一天之中,請了幾位中西醫師,皆診斷不出病源。
  
  阿立住的此山上的人,皆是信奉太子爺,阿立的父兄就去請太子爺來,哀求出乩指示;此太子爺比較起來,可以說聰明一點;他出乩說:「阿立的頭痛是醫藥不可能醫治,本神亦無辦法治好的,因為一女魂交纏,神是無法趕走,必須請真修實行的人來念經念佛超拔她出苦,才是究竟辦法。」阿立父親就又問太子爺說:「要到何處去請真修實行的人呢?」太子爺乩童就說:「近在眼前,遠在千里。」朱阿立的父親即時想到對面山的普度師父(阿真師姑的妹妹,已圓頂受戒)與阿真姑兩位是修行人,阿立依然頭痛難當,他的父兄兩人就扶他去見普度師父與阿真姑,就將太子爺出乩說的話言明,要拜託消災拔度之事。
  
  普度師與阿真姑即時,讀誦佛說阿彌陀佛經一卷,往生咒四十九遍,大悲咒,般若心經各七遍,回向布施女魂去超生出苦,並且送阿立一串念佛珠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一句算一粒的方法,又再說明:「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大咒王,要避邪自己念才能究竟,自己就可消災免難,因為邪魔鬼怪,就不敢近身的緣故。」阿立聽了很有道理,萬分感謝,回家就拼命「阿彌陀佛」聖號一直念,念幾點鐘,不知不覺頭也已輕鬆如常。反而阿立的母親高呼頭痛,就叫阿立你念珠拿來借媽念!也就一粒一句阿彌陀佛....,念了幾小時好了,可是阿立的頭又痛起來了,又再把母親手中念珠討回來念。阿立的父親就再跑去向阿真姑說明要再一串念佛珠,阿真姑再向他交代說:「念佛不是手拿念珠才可以念,不拿念珠在任何地方何時何處都可以念,只是在於睡眠時或在廁所時不可念出聲音,須要默念。亦不限於痛苦時候才念,平常時無論男女老幼都好念,越念越消災,添福增壽。」後來阿立一家平安,對普度師阿真姑感恩戴德,深信佛法無邊有不可思議功德。
  
  我們再把話說回來,那穿衣草人二天來站在電桿不動,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山上的人沒有一個敢在那裏過,村中的主事人就去向阿真姑拜託說:「師姑們,救人就要救徹底,穿衣草人常縛在那裏是凶多吉少的,鄉中沒有一個人敢去動它,求師父們大發悲心,把它解下來燒掉,以免放在那裏惹出很多災殃,拜託拜託。」普度師與阿真姑就答應說:「可以的,明天早晨進行就好了。」越晨清早,普度師與阿真姑點燃了三支香,向穿衣草人說:「女子孤魂妳在此造罪孽害人不淺,我們很可憐妳,所以現在要念經、念咒,念阿彌陀佛聖號,布施給妳,超拔妳超出三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遠脫離生死輪迴大痛苦,此才是究竟辦法。」說罷即時念彌陀經一卷,往生咒大悲咒,般若心經等。再念「阿彌陀佛」聖號時,順就把草人解下來,全身撤開放火燒毀,一剎那間變成一堆灰;最後又就回向說:「願此經咒勝功德,回向弧魂去超昇等語。」再把那堆灰掃入大溪河裏被水流去。從此桐林村民男女老幼——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好處,很多人發心皈依佛教。
  
  
  
  註:作者林看治老居士為本家創辦人雪公座下弟子之一,曾為第一屆菩提救濟院院長,也曾經擔任太虛紀念館所在之善果林林長。所著念佛感應見聞記風行各地,發行至百版以上,影響所及,可謂不小。
  書中所記載中部地名、人名,歷歷可考,啟發大眾信心,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應是台灣近代淨土法門之流通,為一大助力。
  林老居士在書中說:「眾生無量劫來,造諸惡業,不斷在六道升沉,不得出離者,就是怨業障礙,因緣會遇,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萬劫糾纏不了。若想解怨釋結,除念佛以外,別無是處。學人忝列炳公恩師座下,受師栽培二十年有餘,學習淨土法門,深自慶幸,每念師恩,深似大海,恩重如山,無以報答。無奈歲月催人,忽忽不覺,雞皮鶴髮,老態龍鍾,年已六十有三,來日無多,一息不來,便是後世,再出頭來,不知入驢胎,鑽馬腹,刻刻提心吊膽,驚惕之餘,謹將多年來耳聞目睹者,不計文拙,據實作記,願同念佛人,同生極樂國,並以此功德,回向恩師炳公,留世萬年,德育群生,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
  
  

 
避亂舟發臺灣(雪公詩) 淺探 ......謝文程   Top

  
  避亂舟發臺灣雪廬老人(雪僧)
  
  鯨濤翻墨怒排空,回首神州一夢中,
  國社輸棋餘錯子,親朋落葉散秋風,
  孤帆衝霧人千里,遠島橫天綠萬叢,
  隨處因緣應有契,不妨萍絮轉西東。
  
  這首七律,為雪廬詩集之浮海集第一首,為老人家一生轉折點,具重大意義。
  
  民國三十八年,神州陸沉,海棠變色,造成一股逃難潮。此後,海峽兩岸之千萬家庭,天倫夢碎,不得相聚通郵來電,一直到七十六年解嚴為止,許多親友再見面時,已是白髮,甚或墳塚,可說是時代悲劇。
  
  老人家也經歷這場來臺逃難,個人的遭遇,其實也代表著千千萬萬華人的命運。這詩以少總多,不過卻表現得曠達灑落,超凡脫俗。
  
  首聯寫途中所見,與回首前塵。”鯨濤”與”驚濤”諧音,有駭浪之感,但卻雄渾盛大,杜甫”若逢李白騎鯨魚”、蘇轍”安得騎鯨從李白”、陸游”醉入東海騎長鯨”,李白許是雪僧最崇敬的詩人,並善汲取其飄逸灑脫、一片仙氣,李白騎鯨有隱遁與遊仙之典故,但作者反而在驚濤駭浪中,思索著如何展開宏法利生的志業,隱約有莊子”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汪洋恣肆之志向。”翻墨”海水深藍似墨,亦可謂臺灣海峽之”黑水溝”前人渡海來臺者,生死未卜,前程難料,但雪僧卻從容淡定,浪怒排空,慫人耳目,但筆鋒一轉,回首前塵,恍若一夢,故國漸遠,鄉思愈濃。
  
  頷聯接著第二句而來,國共內戰打敗仗,輸的不只是個人一盤棋,而是錦繡萬里之江山,有”一著下錯,滿盤皆輸”之意,而圍棋首要搶邊角,如今卻只能退至一隅偏安,寄慨對比遙深。”錯”還有錯落之意,棋既輸,徒餘殘子,錯落棋盤,似還發出落子征征的歷史喟嘆聲。而億萬同胞,自此分隔兩地,親友散去,不得再聚首,有秋風掃落葉之蒼涼感。輸棋,以小喻大,兩句寫出歷史的重量,與時代的辛酸。
  
  脛聯又回到眼之所見,孤舟衝霧,猶知停航之標的;人散千里,未卜將來之再逢,果然,直至雪僧示寂,未再與家人碰面。”孤”代表詩人孑然一身,頗似孤僧,”霧”與”悟”諧音,人多倉皇如墮迷霧,雪僧卻領悟知所出離。遠方島嶼,”福爾摩沙”綠樹萬叢,正是將來宏經講課之處。此聯灑落,手筆甚大,竟略無衰颯與淒楚。
  
  末聯收束,隨其有緣流轉,將這句佛號與儒醫經史散播全臺,浮萍飄流西東,本多有身世哀感,但這聯寫來從容自在,絲毫無逃難流亡之傷悲,反倒似寓積極昂揚、奮發向上之盛唐氣象。
  
  詩之於文學,猶如禪之於佛法,多主妙悟,意在言外,使讀者教眾,因而領悟得益。此作固須天縱詩才,玲瓏剔透,與讀書萬卷,消融己用,亦須適遭逢國難,頓挫沉鬱。此三若闕一,則不成此格局與悲願。
  
  此詩有李杜的仙氣飄逸與國仇錘鍊,亦有陸游的愛國情操與縱橫才情,至若宏法利眾之盛之廣,則恐非其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