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79期

董事長室董事長勉勵的話

主任室主任的話---從社會福利的給付形式看本家今昔發展

常董簡金武龍舒淨土文法語摘錄

陳振榮從玉山鐵杉 憶念往事

吳淑敏讓孩子陪伴機構長者

莊惟芬研讀《食物與進餐時間對失智照顧的重要性》之實務應用分享一

洪宜琳研讀《食物與進餐時間對失智照顧的重要性》之實務應用分享二

上天下因法師講述 弟子郭宗旻敬記姚居士往生記

林芳妤別把後悔當習慣

原著:葛麗絲‧柏格 Grethe Berg 譯者:奈吉爾  The Importance of Food and Mealtimes in Dementia Care 《食物與進餐時間對失智照顧的重要性》 中文翻譯之二

董事長勉勵的話 ......董事長室   Top

  董事長勉勵的話
  講於五月份主管會議
  
   這裡提出一點跟大家共勉,昨天是母親節,看到本家的通訊,本來我們有母親節的節目,後來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我們改用其他的方式舉行。那我們改用其他的方式,都是為了要激發所有眷屬他們的一份孝心,我感覺這樣非常好。無論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孝」這個字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看《觀無量壽經》裡面講到淨業三福,第一條:「一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種福業,第一句話就是「孝養父母」,這個就是五乘的共法,你要修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各種不同層次的佛法都需要,第一個就是要孝養父母,這個是世間法,同時也是出世間法。
  
   為什麼通出世間法呢?在《梵網經》菩薩戒,這個就是要成佛的法門。那在梵網經的前面一開頭就講:孝順是至道之法。孝順的德,是至高無上的道德。因為是通世間法,而且可以直通到成佛的法門,所以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他就有這個表率。他為什麼要講地藏經?講地藏經的因緣,是他準備要二月十五日要入涅槃,佛他自己知道什麼時候入涅槃,所以在二月十五日的三個月之前,十一月十五日,他就上升到忉利天,就是玉皇大帝住的那個天。因為他的媽媽生他出來以後七天,就往生到忉利天去,釋迦牟尼佛為了報聖母的生育之恩,所以他就到忉利天講經三個月。最主要講兩部經,一個是《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這個是講法給他的媽媽聽的,還有就是《地藏經》。地藏經講完了之後,他就下到人間來,入涅槃了。他就是要示範孝道。
  
   我是感覺就是,我們同仁在本家服務,我們不是只有來做這個職務而已,其實大家都在行菩薩道。但是行菩薩道非常困難。怎麼說非常困難呢?你看這個要盡孝,怎麼盡孝?剛剛有同仁提到說,有的家屬他提的一個條件:「你晚上不要打電話給我,我的父母怎麼樣,你們自己去處理,你不要打擾我。」聽了這個我們都辛酸,這個父母聽了之後,又會是什麼心腸呢?
  
   還有就是這個孝,是怎麼孝?孝就是要孝順,順就是隨順,都能夠隨順老人家的作為。所以剛剛我們主任說,我們這邊不能管成像犯人,或者像軍隊一樣,我們應該要採取個別化。這個個別化就是順,就是在隨順。所以沒有真正去行孝的人,他不知道要怎麼行孝。越跟這些老人家,尤其老人家年紀越大,越有他的生活習性,那他跟年輕人住在一起的時候,是年輕人要改變?還是要父母改變?大部分都是要父母改變。那這個是隨順嗎?還有就是隨順當中,這個老人家有不合理、不對的地方,我們能不能反對?反對,算不算隨順?所以這裡頭就有很多需要思維,還有需要我們去體會,去實踐,才能夠圓融這個道理。
  
   所謂這個隨順,這個順,為什麼會是至道之法?就是能夠成佛的法門?因為順的最高原理,就是隨順我們的真如本性,一定是隨順合理合法的。從世間一直到出世間,各個層次的隨順。
  
   如果是父母親不如法、不合理,這個時候怎麼辦?論語裡面,孔子說:「事父母幾諫」在事奉父母的過程當中,父母有最低層次的不合理、不合法,我們當然要想辦法幾諫,委曲婉轉地來勸他。勸勉的過程當中,不是只有一次、兩次、三次,「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他不聽你的,我們還是要有那份恭敬心。一般的人大概一次、兩次,可能第二次就大聲起來了,第三次:「我是為你好哦!如果你不要這樣的話,那你就自生自滅好了!」
  
   諸位,這個非常不容易啊。所以要行菩薩道,跟大家提出來共勉,就是說,我們來這裡照顧這些老人家,我們怎麼樣子來用各種方法,來激發我們自己的孝順這份心。還有激發這些眷屬,如果這些眷屬有不孝不順的話,我們怎樣來激發他們至情至性之心。這個就是一種教化,而不是僅限於:你要吃的時候,就給你吃;你要睡的話,我就事奉你睡覺,這樣就好了。這裡頭就是要有一份委婉隨順眾生,而且隨順的層次,隨著不同的層次,我們要做提升,不斷地往上提升。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辦法全部來發揮這個道理,改天再補充,感謝大家。
  

 
主任的話---從社會福利的給付形式看本家今昔發展 ......主任室   Top

  從社會福利的給付形式看本家今昔發展
  
  社會福利的給付形式,一般分為兩種,現金給付(incash)和實物給付(inkind),現金給付是指直接提供現金給社會福利的對象,例如低收生活補助、照顧津貼、老農津貼、老年年金等;實物給付則是直接提供補助對象所需的食物、衣被、住宅、健康照顧、居家服務等。現金給付具有簡便、行政成本低、使用者選擇性高的優點,但也有一些缺點,如使用者的有限理性(受商品促銷影響,無法理性判斷)、管理能力不足、資訊不對等、市場供給不足(社會服務市場營利性不強,往往無法提供多重服務)等缺點。實物給付則具有大量生產降低成本、社會控制(控制消費行為,避免濫用誤用)、保證滿足案主需求的優點,而缺點則是公部門提供實物給付時,往往效率不足、行政官僚不了解人民需求(長期在冷氣房中決策)、公共服務無法迅速回應社會需求(受限於年度預算)等。
  
  因此,在討論二種給付形式時,常以「社會控制」vs.「使用者選擇」來對立思考,但人的思維總是會往中道趨向,社會福利的給付也發展出介於二種形式之間的模式,最常提到的是兌換券(vouchers),例如美國行之有年的食物券,補助低收戶憑券到商店購買指定食物,一方面具有使用者選擇的空間,另一方面又具有限制使用範圍的社會控制功能,近年政府發放的消費券、振興券,因為沒有排富,不屬於社會福利發放,但限制使用用途的做法,又具有選擇空間,類似該社會福利兌換券的模式。總之,根據專家學者的觀察與建議,目前國內的社會福利給付,因為長年的選舉效應,有往現金給付擴展的趨勢,但為求讓服務使用者獲得真正需要的服務,控制現金給付,增加實物給付,實為改善的重要方向。
  
  本家在民國53年依社會救濟法立案成立,考察當時提供的各類救濟,實也含括上述三種給付,舉例說明:現金給付,例如救濟金發放;實物給付,例如施米、施棺、義診、安老所服務等;兌換券則例如施醫券,當時的施醫券,雖然只在菩提醫院及特約診所使用,但仍具備時間選擇等彈性,具有選擇與限制用途兼備之特徵。蓋三種福利給付形式,向於政府層次探討,本家早期扮演民間單位角色,即具備多元之福利措施,亦可見早年民間興辦社福措施較今更具自主性與彈性。
  
  民國69年,社會救濟法廢止,同年政府公告福利三法(老人福利法、殘障福利法、社會救助法),本家亦隨之從救濟機構轉變成老人福利機構(兼具社會救助)。法規的興革,反應社會的變遷,稍後幾年,因為政府科層體制的無效率,激起了全球新公共管理(NPM)之浪潮,新公共管理常被提到的特色,是所謂的購買者(政府)與供給者(民間社福機構)分離,本來政府同時是購買者也是供給者的,現在轉變成政府提供經費(購買者),民間社福機構(供給者)參與公開競標,得標者與政府簽訂契約,配合提供實物給付,這個架構也被稱為準市場(Quasi-market)。本家在此時,也因應時勢,承接政府的招標案,例如獨居老人送餐服務、居家服務等,這些服務在民國90年代以後,本家皆曾辦理;而機構式的服務型態,例如低收失依安置、低收中低收失能安置、身障住宿式安置等,本家亦陸續與政府以契約方式來照顧。這個時期,本家與政府的關係益形密切,受到的管制與評鑑越來越多,自主空間自然也受限。
  
  新公共管理並非萬靈丹,因為強制競標,造成了政府與民間機構的對抗關係,產生所謂的「準市場失靈」,於是出現了新的想法「最佳價值」(BestValue),最佳價值的內涵之一是希望用伙伴關係來取代對抗關係,反應在我國的長照,最明顯的改變是長照2.0制度,長照2.0上路後,更往市場化靠攏,不再使用強制競標,改用特約制度,只要符合資格的社福單位(商業部門和個人此時也加入),都可與政府特約,提供服務,服務提供者變多了,彼此競爭服務品質。因此,最近幾年,本家也乘著這班列車,量力量能的踏入社區照顧的領域(長照2.0以社區照顧為主軸),舉凡交通接送、喘息服務、送餐服務、居家服務等(皆屬配合政府提供之實物給付),本家目前皆有承辦。於是在上個階段受限的自主性,此時又稍微找回一些運用空間。
  
  由上述可知,本家經過五十幾年的發展,從社會福利給付形式來看,模式是不斷在改變的,也正呼應這社會本是因緣生滅、變動不停。然而本家仍具有佛教使命,在不斷變動中如何規劃執行,發揮不變的創辦精神,仍待我們思維尋找,及創造實踐。
  

 
龍舒淨土文法語摘錄 ......常董簡金武   Top

  龍舒淨土文法語摘錄
  
  十、念佛現世感應事跡,大約可分為五大類:
  一、消除災難、二、增延福壽、三、禳卻冤鬼、四、安靜形神(前四屬世間益)、五、增上定慧(屬出世益)。
  阮嫂兩目快要失明,常念阿彌陀佛,竟然視力恢復正常,古德眉批說:凡念佛者,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宜其因病得愈。又「佛聲所到之處,即佛光所照之處。」所以不必奇怪念佛能消除災難的事實。
  邵彪,夢到官府,官員說:「你知道你為何不能中舉?」官員帶邵彪到大鑊前,正在煮蛤蜊。蛤蜊以人聲叫「邵彪」姓名,邵彪驚恐念了一聲佛,蛤蜊變作黃雀飛走。邵彪後來也做了安撫使。可見殺生會妨害人的前程,不可不戒,念佛則功德廣大不可思議。
  
  十一、佛菩薩迅速威神感應
  王龍舒老居士的念佛感應,他說:在睡夢中,有恐懼時,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馬上就睡得很平隱,或者立即清醒過來。
  清朝通理大師詩偈說:
  「一月普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月不下降水不升,水清月明法自爾。」
  只要地面的水清淨,天上一輪明月,雖然如如不動,也會影現在地面上一切的清水之中。
  所以人們只要對佛菩薩生起信心,沒有不應驗的,而且是隨感隨應,因為佛菩薩即在目前,這並非虛語。
  
  十二、六字洪名是一帖萬應靈丹
  浙江嘉興市,有一僧人,常念阿彌陀佛。有人患病,請法師看診,常常都能令病情好轉,嘉興人都知道有這件事。
  明朝蓮池大師,念佛專一,在杭州的雲棲山,曾為居民念佛施食,虎患因此絕跡。也曾為村民念佛禱雨,旱象頓除。
  一句彌陀聖號,之所以能為人治病,能為村民求雨,別無他故,印祖說:「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至心念佛一聲,即可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佛還有什麼災難不能消除呢?
  
  十三、「學而時習之」實有深意
  「學而時習之」,冠于《論語》首章,實有深意。孔子教化三千弟子,要旨不出一部《論語》。論語共二十篇,首先第一句話,就講「學而時習之」,要把已經求得的聖賢學問,時時溫習,乃至淪肌浹髓,如此德學必有所成。剛上學的士人,到最後成聖成賢,都離不開「學而時習之」這一句話。
  學君子,學聖人,不是一學就成,必須用時間慢慢練習,久而久之乃能成就。例如學心量寬大,要在心思褊隘時習之;要學性情溫和,當在忿怒時,反省缺點加以修正。這樣的學習才落實,才不會徒勞無功。
  修持淨土法門,想在道業上精進的人,尤其要重視「學而時習之」。要求往生西方,必須念佛一心不亂;念佛要一心,必須多多練習,長時念佛,不但靜中、動中、健時、病時須知念佛,乃至作夢時也必須能念佛。總之必須勇猛精進去實行念佛,往生西方,才有保握。
  
  十四、儒家講「施報」,佛家說「布施果報」,兩者是一回事。
  「施」是布施,「報」是由布施獲得的「回報」。有「施」就有「報」,要得「報」必先「施」。
  《禮記・曲禮》:「禮尚往來」,別人以禮相待,我們也要以禮回報;只有來而沒有往,是不合禮的。佛言:「欲得穀食,當勤耕種。欲得智慧,當勤學問。欲得長壽,當勤戒殺。欲得富貴,當勤布施。」有布施的「因」就得「果報」,儒佛兩家所說施報的教理是一致的。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心施」。《雜譬喻經》載有「一月布施」的心施公案:從前在舍衛國有一貧家,想將庭院成熟的葡萄,供養修道人。但修道人已先接受國王供養一個月,一個月之後,才得如願供養。修道人說:「你已經供養一個月了,你布施的念頭維持了一個月之久,所以這一串葡萄,就等於是一個月的布施。」
  我們外在的身口二業,若是做好事、講好話;內在的存心,又都是利益眾生的念頭,後世豈會得不獲富貴之報?
  
  十五、一飲一啄雖前定,惟惜福者可增福。
  人生衣食財祿,冥冥之中皆有「定數」,儒家講天地萬物皆由「天命」注定;佛家講「因果」,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我們能節儉不貪,則可延壽;若是奢侈浪費,過分貪求五欲六塵,應有福祿享完,其壽命就提早結束。有人疑惑說:天地於人無私,為何今生的壽命,有長、短的不同呢?這都是我們前世所造的因果,佛法講:「命是自己造,也靠自己轉」。
  淨土行者,志求往生西方,了脫生死,並不在求多福壽的人天福報,但是損福壽之事要禁止,增福壽之事要勉力去做。
  弘一大師從小熟念劉文定公的對聯:「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大師以身作則,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房間棉被是出家前所用的;一雙黃鞋,是民國九年某僧人所送;一把洋傘是民前一年所買;一切東西,簡直可一輩子受用。祖師行誼,正是惜福的最佳典範。
  
  十六、學佛的人不應食肉
  佛告大慧菩薩:「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我今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本文列舉十三項因緣,不應食肉。
  吃三凈肉(不見、不聞、不疑為我而殺者)可以嗎?屠户也怕因果報應,殺豬時,總是念念有詞:豬呀!豬呀!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他不吃我不宰,你向吃的人去討債!」究竟殺債要向誰討呢?俗話說得好:「冤有頭債有主」吃有吃報,殺有殺報。
  世間人若都不吃魚肉,市場上絕對沒有賣魚肉的人,可見究竟來說,三净肉也不應食用啊!學佛的人,護念眾生,有如護念眼目,何以反生食噉之心呢?
  
  十七、戒斷肉食的方便次第
  眾生肉,本就不是人所應食的,即使三淨肉也不能吃。真實道理是「理」,而學佛修行是「事」,事理必須圓融,要講究次第。
  能戒除食肉,的確是最為上策。如不能斷,暫且方便吃三淨肉而盡量減少分量。比如:吃兩種以上肉食,不妨減去一種。兩餐都要吃肉,改為一餐吃素。人生的俸祿津貼,原有定數,若能減省使用,自可延壽。
  發心吃早齋,利益甚多:一、省業緣。二、可清淨。三、不妨善業。(早上吃素,一天有好的開始,更容易發心做善事)。四、晚餐才吃葷食,便不至於厭素而欲葷,如此自可延壽。
  若以吃素為難,可將平常吃葷的費用來吃素,注重素食料理,不是只有青菜、豆腐滷、醬瓜而已。要讓素食好吃,有益身心健康,則易行而可持久。
  如不能像上來所說,也要漸漸減省肉食,以至於長素。若還放縱口腹之欲,將沒有了脫之日了。楞嚴經說:「人羊相食,互相食噉。」冤冤相報,循環不已。
  
  十八、欲生淨土須跳出「愛」河
  十惡之中,殺盜淫最重,其餘罪業就像枝葉,比較次等。害一微命就是殺,起一邪念就是淫,不問而取人一草就是盜。殺盜淫的根本,全在一「愛」字,愛美味、愛錢財、愛漁色。
  北宋楊次公在《淨土十疑論》序文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若貪愛五欲六塵的心不重,就不會托生到「八苦交煎的娑婆世界」來。信願念佛的心不專一,就不能往生到「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西方極樂世界去。
  楞嚴經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經百千劫,常在纏縛。」這都是由於「殺、盜、淫」三種惡業作為根本,又因為這個緣故,惡業果報,相續不已。
  
  

 
從玉山鐵杉 憶念往事  ......陳振榮   Top

  (作者現於本家七樓擔任佛教因果故事的講課老師)
  
  西元二○一八年十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末學利用三天時間帶隊登上玉山,在十月三十日中午由排雲山莊離開,下到塔塔加登山口的途中,經過玉山國家步道旁一大片的鐵杉純林。因為這美麗的景色太吸引人,很自然就煞住腳步,手伸入相機包要拿出相機來拍攝美景留念,哪知道腳踩踏的是一塊會晃動的石頭,重心不穩,身體就往山崖偏。此時路旁又有凸起的樹根,腳再被絆倒,整個身體眼看就要掉落山谷,走在後面的兩個山友伸手要拉,已拉不住。當下心裡默念佛號,想說應該是沒救了。此時,竟看到山崖旁長著一棵鐵杉,於是順勢先用雙手按住鐵杉的樹幹,再用右腳用力蹬向樹幹,將身體轉正後又回到步道上。短短不到三十秒的時間,一條命就這樣保住了!
  跟在後面的山友親眼目睹這一切,都直呼不可思議!等回過神,心裡篤定後,向救命樹問訊,並拍下這棵鐵杉的形貌,記下它是生長在步道約4.5K處的山崖邊,以利日後再帶隊登玉山時,帶些果品來拜謝。
  很快一年後的二○一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到十月二十九日,末學又再帶隊攀登玉山,也準備豐盛的果品,要好好拜謝救命樹。十月二十八日上午八點四十五分由玉山塔塔加登山口起登,約在十一點左右走到步道約4.5K處的鐵杉純林內,但卻遍尋不著生長在山崖邊的鐵杉救命樹。來來回回在此地尋尋覓覓許久,心想這棵救命的鐵杉,屹立在山崖邊上,應該也有好幾百年了,怎麼可能才一年就不見了,大自然的變化會是這麼快嗎?
  當天晚上住宿排雲山莊,末學向莊主(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巡山員)詢問步道約4.5K處,是否有一棵生長在山崖邊上的鐵杉?沒想到莊主說:他由塔塔加登山口到排雲山莊來來回回已幾百次,就他的印象中步道約4.5K處附近一百公尺內,山崖邊上是光凸凸的,並沒有單獨一棵鐵杉長在那裡。而當日在步道約4.5K處,尋覓救命樹的場景,確如莊主所說的一樣。山崖邊上是完全沒有任何一棵鐵杉生長。
  隔日(十月二十九日)上午登玉山看日出後,回到排雲山莊短暫休息,吃完午餐後收拾背包,向莊主道別後離開山莊,當再經過步道4.5K處,末學刻意放慢腳步,再仔細尋覓,深怕會與救命樹錯過,但生長在山崖邊上的鐵杉,真的已經不在了!
  回想末學於西元一九八三年畢業後,短暫回高雄老家建功中學教書。因老恩師於一九八四年六月一日在菩提仁愛之家內成立聯善施醫會,於是辭去教職到施醫會擔任社工員,負責訪視及尋找經濟上面臨困境,身體又有疾病且無力負擔醫藥費的個案,轉介到菩提醫院免費看病。
  西元一九八五年十月十日雙十節晚上,是末學與內人李麗慧在高雄老家舉辦婚宴佳期。當天上午透過李榮輝老師,和雪公老恩師的侍者鄭勝陽老師,及郭基發學長的安排,與內人及雙方家長,和兩位伴郎郭宗旻、倪榮隆,連同攝影師張瑞德師兄等人,到臺中市正氣街九號老恩師的住所,請老恩師慈悲為我們這對新人佛化證婚。當時老恩師神采奕奕、歡歡喜喜、滿面笑容地為我們福證,並親自送我們出門坐上車後才入屋。卻沒想到時隔半年,老恩師就在西元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三日(農曆三月五日)的清晨,示寂於寓所。如今回想老恩師對後生無私的提攜,真是令人感佩萬分!
  在聯善施醫會工作,因地利之便,經常回到東海大學覺音佛學社參加活動,也鼓勵學社同學到菩提仁愛之家幫忙,互動良好。
  西元一九八七年三月時內人懷胎已六個月左右,因肚子太大到順天醫院產檢,發現嬰兒有腹水現象,經醫生診斷後建議拿掉。於是再轉診到台中榮總住院三天,也是同樣結果。可是經由超音波檢查時,聽到孩子的心跳聲是那麼的規律,要依照醫生建議把孩子拿掉,這不是我們學佛者所願意的,於是趕快辦理出院回家。當時經郭惠珍醫師(道證法師)建議,到台中南普陀寺請廣化長老為未出生的孩子做胎內皈依,並經老和尚轉介請學社張振成學長帶路,再到基隆海會寺恭請道源長老做胎內皈依並為胎兒取名平安,且在家中依印光祖師的開示,虔誠恭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
  經過二個多月,此時已懷胎八個多月,眼看內人的肚子有如懷了三胞胎,大到快撐破了,趕快再到台中榮總掛號住院,醫生經診斷後因胎兒腹水嚴重,仍是建議拿掉,經我們懇求後,才決定以剖腹生產方式將胎兒生出。當時覺音學社社長是黃義宏學長(現任本家董事),他在知道消息後,即安排社員自動分班到醫院陪念觀音菩薩聖號,一連三天。終於在五月二十一日上午順利剖腹出生,當時孩子因是早產,出生時體重二八○○公克,體型瘦小,但肚子因腹水而腫大,即由小兒科醫師接手轉到保溫箱內照護。小小生命必須獨自在保溫箱內經歷了十七天,才終於能回到父母的懷抱中,感恩佛菩薩冥冥中的加被,當雙手實實在在抱著這得來不易的生命時,心中的感動是無以復加。特別是主治醫生說:
  「照醫學的專業判斷,這孩子出生後應該是活不久,但專業也會有誤判,這孩子堅強的生命,還有做為父母的你們以及那些多日來在醫院陪念的同學們的誠心和對生命的呵護,讓我見證了這個奇蹟,真是阿彌陀佛!」
  由醫生親口說出這段話,能不讓人對佛菩薩的慈悲有更深一層的體悟嗎?
  回想末學自西元一九七九年參加東海大學覺音佛學社開始學佛以來,迄今已超過四十個年頭,其中承蒙佛菩薩慈悲救護之事,真是太多了!今僅略述往事數則共享,並祈吾等學佛之人能體念佛菩薩的慈悲度眾之心,致誠恭敬修持念佛法門,莫換題目。
  

 
讓孩子陪伴機構長者 ......吳淑敏   Top

  
  除了失智這個問題之外,老人的孤單失落問題也是人類晚年生活的普遍現象。失落感是對個體重要的人或事物被剝奪的情感經驗,是多種消極情緒組成的情緒感受,例如憂傷、孤寂、無望感、苦惱、缺乏安全感等。失落感讓機構長者有被遺棄的感覺,進而影響對生命意義的看法,情緒低落無法調適者,可能產生自殺的想法。
  
  本家有一項很好福利,即同仁可以帶小孩到機構一起上班,某日因家裡沒有人可以幫忙看顧小孩,我把小孩帶到本家和我一起上班,小孩子年紀小,無法專注在護理站這個地點。剛好二樓老人家由工作人協助下床坐於輪椅坐在客廳,江奶奶坐在輪椅時出現失落神情,奶奶可能因肢體退化不良於行而活動受到限制而影響到心情,孤獨的身影,令人不捨。後來和小朋友討論,小孩子願意和長輩做伴。整個下午小朋友與奶奶一起玩投籃、桌遊和跳棋,小朋友陪伴奶奶,轉移奶奶孤單失落問題,而我也能安心工作,不用擔心小朋友到處跑走失。奶奶和小朋友玩的很開心!勾起江奶奶小時候的記憶,奶奶與我們分享兒時趣事。下班前奶奶跟小朋友說:「下次還要來跟我玩唷!」藉由這樣的互相陪伴,彼此都成為了對方最棒的夥伴,減少長輩們失落感,生活中多了長輩們與小孩的笑聲,讓長者比在跟孩子互動前更有活力,也讓小朋友學習到敬老尊賢美德及陪伴關心長輩的人倫道德。
  

 
研讀《食物與進餐時間對失智照顧的重要性》之實務應用分享一  ......莊惟芬   Top

  研讀《食物與進餐時間對失智照顧的重要性》之實務應用分享一莊惟芬
  陳奶奶到了吃飯時間,經常兩眼無神,有時雙腳因巴金森氏症而不停抖動,工作人員的鼓勵進食,總是拒絕,甚至會用牙齒緊閉方式拒絕。詢問長者用餐意願時,偶用手指比劃想要死的動作,曾表示旁人瞧不起她,覺得自己像垃圾一樣没有用處。家屬經常來探訪鼓勵進食,奶奶也是堅決不用餐,家屬協助餵食,也不願意張開口進食。奶奶經常拒食的狀況,家屬因無能為力而焦慮不安,不知所措。
  
  一、問題分析
  陳奶奶確診為帕金森氏患者,除了典型動作僵硬、遲緩、平衡困難症狀外,平時的表現為消極不願與他人互動,存有糖尿病、失智症、憂鬱症與脊椎滑脫症等慢性疾病問題,因疾病的不可逆,也因此造成慢性憂鬱的心理問題。長者會誤以為某醫院住院中,有時以為自己住在寺廟裡,出現和過去的生活經驗混淆,時間與空間的錯亂情形。平時會靜靜坐在輪椅上,等待兒女的探訪,待兒女回去後,顯現出落默的神情,和工作人員表示自已也想要回家。和照顧者表示自已像是被人丟棄的垃圾,因為內心不安、被遺棄感與憂鬱,常常會用拒食的方式呈現,因為進食量不固定且量少的用餐狀況,也造成長者的血糖控制困難問題。
  
  二、照顧方式
  記錄長者會願意進食的時間與進食量,經過數星期的記錄,發現早餐時間約6點20分可以吃完照顧者給予的餐點約450g,早上8點30分的牛奶250cc協助可以喝完。下午約1點30分起床後,願意喝水果牛奶約350cc。下午2點30分的點心250cc有時也願意吃。
  以上的餐點可使長者的血糖控制在120-150mg/dl之間。本家為中午約11點多午餐,下午4點30分晚餐時間,午晚餐長者在大廳吃飯時,易被其他事物分散用餐的注意力。另因長者平日活動力不足,而導致欠缺食欲的情況發生。本人照顧的方式,早餐會協助長者在房間吃完早餐後,再去大廳;中午餐後會帶入房間,先協助如廁及刷牙後,上床休息,下午準備大碗果汁牛奶(2大匙牛奶加上當季的水果),在住房內讓長者當成開水喝,通常長者可以喝完。儘量避開會使長者分散進食注意力的地點,讓長者能專心地把食物吃完後再進行其他活動(如復健、大廳看電視等)。上述的作法讓長者可以確實的吃進食物,而進食時間表和食用之食物內容和進食量,也告訴家屬,讓家屬了解,因此緩解家屬因長者擔心不願進食的憂慮心情。
  
  三、結論
  陳奶奶是虔誠的佛教徒,過去曾在寺廟做義工,也曾短暫住在寺廟。與人為善的奶奶,常常不願麻煩別人,但是疾病問題和入住機構的失落感,卻變成她憂鬱的主因,而造成經常拒吃的行為。面對長者拒吃的情況,本人會先尊重奶奶的決定,不鼓勵,也不強迫進食,因為奶奶不吃,當下一定有拒食的原因,除了平日活動力較不足外,其背後常隱藏一些未被滿足和理解的需求,包括不被重視的感覺,以及無法尋求心理的安慰。身為照顧者的我們,除了平日的生活照顧,也應多關心長者內心想法。當奶奶心情不佳時,可請她多念佛號回向自已;想家人時,可請家人多探視。了解長者的個性和想法與飲食習慣後,才能慢慢改善奶奶拒絶進食問題。本人在本家服務快四年,發現每一位長者都有屬於他(她)們的過去,多了解長者並和他(她)們保持良好的互動,照顧上較能得心應手。不願意進食,背後隱藏許多精神情緒方面的問題,需多方面探討和觀察,才能解決失智長者進食的問題。
  
  

 
研讀《食物與進餐時間對失智照顧的重要性》之實務應用分享二  ......洪宜琳   Top

  研讀《食物與進餐時間對失智照顧的重要性》之實務應用分享二洪宜琳
  
  江阿嬤今年91歲,剛來本家的時候使用鼻胃管,不太會講話,問阿嬤事情,阿嬤只會點頭搖頭表達。後來慢慢口腔運動和吞嚥訓練,成功移除鼻胃管,由口進食,剛開始先吃流質飲食,需要協助餵食。經訓練後,現在可以自行吃軟質食物(稀飯加菜泥),也可以和其他人對談,進步很多。
  
  
  阿嬤是一位失智症患者,會忘記有没有進食及擔心没用餐,如果去復健晚回來或睡得比較晚,晚些下床,阿嬤會問:「我的飯呢?」很緊張的詢問:「別人吃完了我的呢?」。我們會請她放心,告訴阿嬤有幫阿嬤留飯。阿嬤有時候睡一覺後,忘記有沒有吃過飯?我們會說:「阿嬤.,您吃完了。等一下吃點心或晚餐再叫您」,阿嬤理解意思後,就不會在緊張焦慮擔心没吃飯。
  
  
  研讀《食物與進餐時間對失智照顧的重要性》,裡面有許多作法,我很認同,因此寫了三點,從個案江阿嬤身上發現出來的特點。
  
  第一友誼和歸屬感
  在吃飯時間是可以提升友誼和歸屬感的機會,江阿嬤是一個很健談的人,平常她都默默坐在一個角落看電視。阿嬤很重聽,所以必須在她耳邊跟她說話,平常時間很緊湊,但我會抽空坐在旁邊陪她吃飯,邊吃飯,邊跟她聊天。剛開始她不知道我的名字,她會忘記,我就替我自己取一個綽號叫「ok」,現在每天跟她說我的名字洪宜琳(台語),增加阿嬤和我的熟悉感。阿嬤吃飯時若需要幫忙,她會主動叫我,例如幫她拿衛生紙擦嘴巴,從小小的動作,慢慢增進屬於我們的友誼,以及歸屬感。
  
  第二進餐可以喚醒記憶並形成日常經驗的脈絡
  上述有提到我會在進餐時間陪伴阿嬤吃飯,會先看今天有甚麼菜色,是阿嬤可以吃的,再詢問阿嬤要不要吃?阿嬤很客氣,都會說:「我沒有牙齒,不好咬」,我會問阿嬤:「為什麼您沒有牙齒呢?」她會笑笑的說:「我小時候,爸爸買糖果給我吃,掉光光了!」很可愛的回答。
  
  阿嬤說以前還沒有使用鼻胃管的時候,在家裡是有假牙,因此,在家裡可以吃乾飯加菜,但是她己經忘記誰拔掉她的假牙?在進餐時候,跟阿嬤聊到以前時候,阿嬤會主動分享以前的往事,例如,說她很久沒煮飯,都是媳婦煮給她的。阿嬤說她已經忘記怎麼煮飯了!從阿嬤的談話發現,因為我和她存在友誼的關係,她會主動和我分享往事,過程中也喚醒阿嬤舊時的的回憶和經驗,有助於促進大腦運作,延緩失智症認知功能退化。
  
  
  第三員工應與患者一起吃飯
  這點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因為陪阿嬤吃飯,可以增加彼此的感情,很多長輩喜歡我們在他們身邊一起吃飯,陪在阿嬤一起吃飯,江阿嬤都會偷偷看我吃什麼?有一天我只吃白飯,阿嬤關心的問我:「你怎麼只吃白飯呢?怎麼不吃其他菜呢?」因為一起用餐,長輩也會默默的關心我們吃什麼,要我們多吃點。這種相互性的友誼關係,讓我可以和阿嬤有良好的互動,也感受到長輩的關愛,失智症長輩和其他的長輩一樣,也會關心身旁的人。
  
  總結
  失智者患者出現進食障礙時,我們應該去注意個別的進食需求,有些失智者進食的問題,不一定需依靠藥物來改善的,可以從友誼的連結或運用一些適合的非藥物治療,例如音樂、運動和活動等團體或個別治療。
  
  失智長輩常見的進食問題,例如:拒食、進食過量、異食與誤食、水分攝取過少、咀嚼吞嚥困難等,這些問題都是有方法可以改進的,拒食我們可以評估是個案心理情緒所造成的或是身體疾病造成的影響。進食過量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異食與誤食要注意危險物品安全擺設。如果失智者長輩不愛喝水的話,可以加點味道如蜂蜜、百香果讓失智者覺得有味道,咀嚼吞嚥困難時,避免太大塊的食物,可以選擇軟質食物如豆腐、優格、布丁、或介護食等食物。
  
  
  江阿嬤的例子較偏向於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社會需求」層次,阿嬤平時是沉默寂靜的,座位安排在不是在客廳餐桌的位置,平時放置桌板協助用餐,因為生理重聽的障礙,大家會覺得她是個安靜的阿嬤,她缺乏同儕和朋友的友誼和關愛及人際交際,我利用午餐或晚餐時間,陪她吃飯聊天,讓她覺得不會無聊孤單,可以連結友誼和營造歸屬感之社會需求,我們因此彼此都獲得幸福感。
  
  
  

 
姚居士往生記 ......上天下因法師講述 弟子郭宗旻敬記   Top

  姚居士往生記
  上天下因法師講述
  弟子郭宗旻敬記
  
   阿彌陀經要解講到:「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現在舉一公案,講一下彰化姚東男居士他往生的情況。
   姚居士平常待人處事謙下,對護持三寶不遺餘力。不僅對認識的法師很護持,縱使不認識的法師,他都樂意去幫忙,用歡喜心,那是很難得的。
  在之前他是經營日本料理,開日本料理店,他是股東之一。但是學了佛,親近了佛法,他都不敢去公司了,總是想著這個工作不是很理想。
  怎麼辦呢?因為載學人去蓮因寺上課的因緣,當時學人跟清公和尚護關,第二次在南山蘭若,學人也每周回去上課,他都發心幫忙載。
  有一次家師懺公上人就呵斥:「你到現在還在做葷的!」他回去就怕了,就把它收攤了,跟股東講:「我不能做了,我們應該要改做素的。」所有股東都退了,他們想:「做素的怎麼賺錢呢?」做葷的做習慣了。
  其他人不願意,他就默默地發心把所有的股份統統囊括下來,自己經營。長時間的理念,就是:再怎麼沒有賺錢,也要做素的,不殺生,給大家種善根。
  他平常有時候也會跟著到國外去,法師們出國傳戒,跟著去幫忙護持戒法。最後一次,在去年(2015年),也跟著出國去了,前面幾次出國,看他,總是感覺他身體不是很好,最後一次回來之後,就跟他說:「你去醫院檢查,看是怎麼回事?」一檢查,發現是肺癌第四期,已經有轉移到其他器官去了。
   檢查出來就住院,醫生千方百計就是要跟他開刀治療,他就不要,堅持不要。後來自己辦退院回去了。到了後來比較嚴重的時候,住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學人去探望他,看到他精神各方面都還很好,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非常堅定。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母親,姚王物老菩薩,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活生生的一個榜樣,一生就是念佛,也是很有功夫的,平常念佛,前面都是一片光明,晚上睡覺基本上都在念佛。所以臨終往生,西方三聖來接。
   所以這一樁事情,對他的家族影響很大。他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非常堅定,就是效法他母親。古來大德往生的事蹟當然很多,而現在所見的是自己的母親一生的經過,他看得清清楚楚,到最後面西方三聖接引去了,到極樂世界。所以他意志很堅定,對往生的事情,絲毫沒有動過其他的念頭,就一意不治療,求往生,時間到了就回去了。
   後來嚴重,到了彰基,醫生最後宣布:不行了。他們就考慮:平常醫院要讓你助念是不容易的。就想到大里的菩提醫院,因為有熟,是台中蓮社的一個機構,跟台中蓮社的連淑美老師也是很熟,所以就建議到菩提醫院,助念方便,有助念室可以助念。
   要辦出院,就打電話給學人,他們將手機開擴音,學人就用電話,跟他開示:「要堅定往生的心,這娑婆世界是虛幻的,這一輩子幾十年也是來還債受報,現在業報盡了,我們好好地執持名號求願往生,決定可以!」
   他本來信心就很足夠,這麼開示完了,就辦出院,叫救護車送到菩提醫院,一路上都是念佛。到醫院門口,前台中蓮社郭主任在門口等著,擔架一推進急診室,就跟他講:「姚居士!菩提醫院已經到了。」
   姚居士本來閉著眼,此時他眼睛一睜開,郭主任便大聲說:「姚師兄,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極樂。」姚居士隨著大聲念了三聲阿彌陀佛,就斷氣了。眾人立即直接推到病房助念。過一會兒,清公和尚及學人等七、八位法師趕到,就一直助念。
   助念完,打開往生被,看他眼睛是沒有闔起來的,眼睛看著的眼神,就好像我們看東西這樣,不是像死人的瞳孔放大哪一種,就是看到東西,注視那個東西,就好像類似見阿彌陀佛一樣。
   後來告別式,在台中的火葬場荼毘完,檢了二十五顆的舍利。所以也可以證明臨終的正念往生,是決定沒有懷疑的,不用疑惑!這是我們講,對於念佛法門的信心跟願力,只要你足夠。
   而他在生病當中,雖然有一點痛,但不是像癌症的人那樣的痛苦,還是能夠念佛。往生之後,臉相也是很安詳,看到東西一樣,念到最後,嘴角稍微往上揚,所以他入殮的時候,身體也是柔軟的。
   這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真的不可思議!學人一路上有幫他做這一些事情,告別式乃至荼毗、撿舍利,都陪他們家人,還有幾個法師在那邊幫忙看著,
  確實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我們要深信不疑,發起懇切的願。
   在娑婆世界當中,我們學了佛法,作為三寶弟子,就是要經常親近三寶,要真的那一念心,要向著三寶,護持佛法,自利利他,這個心,全心全意都是在佛法當中。而我們所做的,都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自然而然,我們果報就在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華當中化生。所以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心,發起懇切的願,每天念佛。
  
  
  後記:
  
   當宗旻接到姚夫人電話說:「姚師兄血壓只剩五十,快不行了。」宗旻立即回說:「趕快轉到菩提醫院來!」
   電話掛斷,心想此事還未跟徐院長請示,到底能不能過來?以及有無病床?自己就大膽做決定。於是默默念佛號,邊打電話給徐院長。
   沒想到徐院長一聽到是員林改日本料理店為素食歐式自助餐廳江屋貝瑪餐廳的老闆本人,馬上就答應說:「即使沒床位,也要硬挪出一床位來給他助念。」此時宗旻才鬆一口氣。
   再來要擔心的,還有一關卡,就是菩提醫院規定:如果是在外面斷氣,是不能進醫院的,不知道姚師兄能否撐到醫院裡面才斷氣?宗旻心裡又祈求佛菩薩加被,能如願轉入。
   當救護車到醫院急門診門口,擔架拉出來,聽到家屬念佛聲,姚師兄眼睛是閉著的,本以為已經斷氣,沒想到進入門口,姚師兄突然眼睛睜開,看著天花板,宗旻立即提高音量說:「姚師兄!菩提醫院到了,請您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姚師兄聽了,用力念出三聲阿彌陀佛,就在急診室裡斷氣了。此時護士要跟他量體溫、血壓等動作,宗旻就說:「不用做了,已經往生了。」我們直接推到553病房助念,回想起來真是千鈞一髮啊!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像這樣改惡修善、護持三寶、精進念佛的修行人,怎麼佛菩薩不加被眷顧呢?」
   自從姚師兄將日本料理店改做素食餐廳後,生意不如以往,沒幾年就收攤。移到台中公益路附近,開一間小小的鳴月慢活蔬食店,又沒多久再移至朝富路,國光號朝馬站附近繼續經營。也沒多久,姚師兄竟因肺癌末期而停業,以一般世俗人的眼光來看,難免會起疑,作善反得惡報,戒殺吃素反得癌症短壽,難道沒有因果報應的道理嗎?殊不知因果是要論三世的,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綜觀姚師兄今生癌症短壽,實乃宿世及今生殺業之報。因其改業,轉三途重報為輕受;而其今生改業,發心戒殺吃素、護持三寶、精進念佛之報,則是往生極樂世界,得無量壽,一生成佛矣!這豈是我們肉眼凡夫所能知見的呢?
  
  
  

 
別把後悔當習慣 ......林芳妤   Top

  
  去超商購物結帳,有發票核對。隔月對獎,不是多一號,就是少一號連續好幾張都出槌。就有機會重小獎,就差一個數字,小確性沒有了,鬱卒。
   我發牢騷,孩子忍不住笑出來:「廢話,差一個數字,就差很多耶!」孩子會跟我說,你老是在後悔,如去逛街,人多抱怨:「早知道不出門了。」每次開車出門,遇到塞車,嘴巴發牢騷:「唉呀,早知道,剛才就不走這條路了。如果走那條路,就不會塞車了!」
   孩子說:「媽媽!你是不是很喜歡把後悔當習慣?」
   想想,我們一定都有過完成了某些事、或是做了某些決定,卻在認為做錯了沒來得及改正而後悔的經驗。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感受,就像喜、怒、哀、樂一樣,是無可避免的。但既然事情已發生了,就算了,何苦一天到晚陷在後悔的情緒裡,讓心情更不好呢?
   我們這輩子該追求的,不是無悔的人生,而是去愛那個不完美的人生,並時時提醒自已,有過後悔的經驗,更能瞭解自已,從錯誤中得到經驗,讓這次的後悔成為未來的墊腳石,幫自己下一次做出更好的決定。對於走過的路,做過的決定,完全不需後悔。
   接受事實,把成敗看淡一點,才能擁有真正無悔的人生。
  

 
The Importance of Food and Mealtimes in Dementia Care 《食物與進餐時間對失智照顧的重要性》 中文翻譯之二 ......原著:葛麗絲‧柏格 Grethe Berg 譯者:奈吉爾    Top

  第2章
  
  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種器質性疾病名稱,以智力和精神退化為特徵,屬慢性且不可逆轉。失智症也影響情緒和自主功能(Engedal和Haugen1996)。失智症會嚴重退失自我照顧的能力,以至於無法生活自理。患有失智症的人,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他人的支持和護理照顧。調查顯示,挪威療養院中,有70%以上的居民患有失智症,卻只有14%的療養院場所,適合居住(Eek和Nygård,1999年)。這給負責日常照顧和護理的工作人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負責規劃和組織市政服務的主管官員,有義務考慮失智症的後果,首先要了解員工和住民,並提供適當的周圍環境和設施。以便提供良好的護理照顧,和有效益的規劃安排,以保持罹患失智症的住民,剩餘的自我照顧能力和身體功能。
  
  以下是老年失智症的定義:
  
  老年失智症是一種後天的器質性腦部疾病。這種疾病會影響大腦功能,喪失心智能力,讓諸如講話、學習、記憶和思考等心理過程,逐漸退化。該病是慢性的,無法逆轉的,且隨著時間不斷惡化。(Engedal和Haugen1996)
  
  失智症患者的功能喪失和實際後果
  一般而言,失智症患者通常會嚴重喪失自理能力。在這裡,我們將審視一些最常見受影響的能力,以及對受影響者可能造成的後果。
  
  記憶力惡化和學習能力降低
  記憶問題是失智症的重要徵兆。
  
  佩特拉不斷地問,是否有人看見她的丈夫,她忘記了五分鐘前已經給的答案:她的丈夫已經死了兩年。
  
  安娜指責她隔壁床的住民和員工偷她的包包,她忘記了半個小時前自己把它放在枕頭下。
  
  記憶是一種複雜的功能,記憶力的喪失,會經由不同的表現觀察到,把學習能力與人的記憶關聯在一起,是很自然的事。記憶是基於我們學習到的事物,我們不會去記住不曾學過的東西(Engedal和Haugen,1996年)。
  
  長期和短期記憶
  我們使用不同的標準來評估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之間有所區別。
  
  短期記憶是持續幾分鐘,和眼前活動連結一起,例如,在電話簿中讀取一個電話號碼,然後撥打出去。另一個例子是,記住一個剛才介紹的陌生人名字。記憶也可以被描述為專注。
  長期記憶是記住超過數分鐘,數小時,數天或數年。在心理學上有三種不同記憶類型。
  
  .事件記憶,是記住與時間和地點有關的特定事件。例如在某個特別的日子所穿的衣服,就像在每年的家庭紀念日上。或者在得知甘乃迪總統被槍殺時,某個密友或親人說了什麼。
  
  .語意記憶,是對事實知識的記憶,例如挪威最高山峰的名字,或國家總理的名字。
  
  .程序性記憶,人們可以自行作一些工作,而無需思考正在做什麼事。例如騎自行車,洗手,梳理頭髮,用刀叉吃飯或拿馬鈴薯削皮。
  
  在患有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住民中,事件記憶和語意記憶會迅速受損,而程序性記憶,會持續長一點時間(Engedal和Haugen1996)。這意味著,患有阿茲海默症的住民,可以繼續去做他們習慣進行的日常活動。這包括已經變得或多或少自己做一些的生活事務,例如洗自己的臉,刮鬍子,穿衣服,脫鞋和繫鞋帶。只要是用餐,或一切與進食相關的事情,都可能會主動去做。例如塗奶油在一片麵包,將牛奶倒入茶杯中,或洗碗。
  
  一位護士建議,我們應該在聖誕節烤甜甜圈。她負責做蛋糕和揉麵團,接著四位女士圍著餐桌,每人都配有做甜甜圈的工具,也都設法製作了可口的蛋糕。顯然地,她們都有相當豐富的烘焙經驗。
  回憶和認知
  關於失智症,要先了解兩種記憶類型的區別:回憶和認知,很重要。
  回憶,就是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記住。例如,記住前一天午餐吃的東西,曾經上過哪所學校,以及兄弟姐妹的名字。
  認知,就是藉助相關聯的鏈接來記住。看到姐姐的照片,或者當我們問:“姐姐叫艾格尼絲或安妮特嗎?”就能回想起她的姓名,
  無論一個人的年齡多大,認知都比回憶容易。難度級別的差異,通常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對於患有失智症的老年人而言,這種差異甚至比健康的老年人更為明顯。整合對失智症患者的治療和照顧,是很重要的一點。住民一天的周遭生活內容,應該是熟悉的,可識別的,正常的活動。當我們問一些住民問題,他們無法回答時,我們就知道,他們的記憶力減退,要謹慎留意了。
  
  艾絲要幫忙做鬆餅。當我們問她配料時,她沒辦法說清楚。但是她可以確認,如果在麵糊中加了一點奶油,攪拌起來會很均勻。她加上奶油,攪拌麵粉,直到認為已經夠了。她毫不費力地將麵糊倒入鬆餅機,當鬆餅烤熟時,可以自己將鬆餅取下來。
  預期性記憶
  記憶不僅記住已經發生的事情,而且還記得即將要發生的事。預期性記憶或規劃記憶,在記住未來目標的同時,也在記住需要做什麼才能達成目標。例如,在三天的時間內,記住確認的預約牙科,再叫計程車,看一下身邊有錢可以付給牙醫,並準時到達診所地點。
  
  彼得被叫去廚房從冰箱裡拿取牛奶壺,結果他帶著報紙回到客廳,忘記了他要拿的東西,並帶回他認為應該要取的物品。
  
  這情況是我們大多人都會發生,且應該被同情。我們多數人都曾有過這種經驗,都是這類規劃記憶的減退情形:當我們去找某樣東西,卻在路上忘記了這件事。寫下購物清單,是幫助退失規劃記憶的好方法。
  
  約涵娜的孫子搬了新家,有人鼓勵她幫孫子編織烹調工作服。她開始編織,但忘記了她在編什麼,為誰而編。員工一旁的提醒:「誰喜歡收到老奶奶的禮物啊?」,這對她編織的動機和主動性,會有影響。
  
  關於失智症,記住未來預期要發生事情的能力,與回憶過去的能力,一樣退化。失智症患者很少主動採取行動,這可能與記住已計劃的內容,和保持計劃能力的退失有關。如果沒有可期待的事情,要去做的動力就會受影響。
  
  學習能力的喪失
  如前所述,學習能力與記憶能力之間自然存在著某種關聯。記憶力減退,會限制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我們在計劃活動時,要意識到這一點,這很重要。要成功地完成一項實質工作,應從失智症患者他們了解並熟悉的活動和設備開始。就好像要烘烤和準備食物,最好使用熟悉的廚房用具。與其為他們提供複雜精密的設備,不如簡單的攪拌器和咖啡過濾壺,會讓老年失智的家庭主婦,有更多參與的機會。失智症早期,最初失能的跡象,通常就是在使用新設備上出現問題,例如學習使用新的炊具,新的洗衣機,或新的微波爐。
  
  失去定向能力
  定向是指失智症患者如何維持知道時間,地點,個人和家庭關係(Haugen等,1997)。
  
  時間
  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失去知道一天中什麼時間的能力。他們的內部時鐘停止了,不知道這是早餐,還是晚餐。有些人會混淆時間,晚上保持清醒,白天睡得很好。
  
  索菲亞一個人住在庇護家屋裡,到了半夜不斷給她的兒子打電話,要求他過來幫忙換掉壞了的燈泡,她自己不知道正在打擾兒子的睡眠。
  
  失智症患者,對於過去和現在時間的關係,經常會受到干擾,因此過去的經歷比當前的事件更鮮明。他們對時間的認知,變得錯位了。
  
  約涵娜雖然已經退休了15年,但她仍想離開用早餐的餐桌,趕去上班。
  
  莉娜一直擔心她的母親,她母親在家裡一個人獨居,沒有她的幫助,就無法照顧穀倉中的牲畜。20年前她母親老早去世了,而她以為仍然和母親住在一起。
  
  地點
  一些患有失智症的人,失去了定位自己所在位置的能力,甚至在熟悉的環境中也可能迷路。
  
  在安東尼被送進護理之家之前,他到郵筒收信,卻找不到回家的路。現在,他仍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房間,無法解釋自己在哪裡。
  
  個人身份和家庭
  知道自己是誰,住在哪裡,以及辨識家庭成員的能力,退化了。
  
  約翰現年87歲,老婆已過世,有八個已成年的孩子。當請他告訴我們有關他的家庭時,他說他沒有孩子,父母還活著。而他可以告訴我們他的名字,出生時間,但認為他目前是25歲,仍然住在小時候住的房子。
  
  三年前喪偶的琳達,無法說清楚她丈夫去世的時間,她不知道他從事哪種職業,或他去世時的年齡。當她談論自己時,很難確定她說的話是否無誤。
  
  智力下降
  正確地運用訊息變得困難,不再了解標誌上符號的實際含義,不再會運用口頭的講解,或不再了解現實工作的指示。
  
  約翰可以看到廁所門上的標誌,但他走過頭,並繼續尋找廁所。如果有人告訴他,他應該穿過走廊,並經過兩扇門,可以到達廁所,他同樣會感到無助。
  
  帕特為整個家庭收入,編製襪子已經好多年了,現在已經不能正常工作,她處裡襪子的腳跟收線,以及花紋都會出錯,即使用講解來激勵她,或用書面說明都無濟於事。
  
  露易絲在準備聖誕大餐時,發生了困難,儘管40多年來她都可以自己順利完成,但她現在仍然搞不來。她的丈夫叫她去看食譜的指示,而露易絲即使看了以前用過的食譜,仍然無法繼續完成。她不得不打電話,拜託鄰居過來幫助。
  
  語言能力的退化—失語症
  許多失智症患者在口頭表達會遇到問題,他們努力尋找正確的用語,有些人難以理解別人在說什麼,或者失去閱讀的能力,或者無法理解他們的閱讀內容。
  
  失語症會導致用語和理解上的退化,並包括三種不同類型的言語問題(Engedal和Haugen1996):
  
  •難以形成完整的句子(運動性失語症)
  
  •難以理解他人在說什麼,或難以理解書面文字內容(感覺性失語症)
  
  •命名問題(命名失語症)。
  
  蘿拉從中風的奧拉夫國王,被授予了皇家功勳勳章,她試著解釋說道:「我接過了那個病人傳來一個圓圓的東西」。她還說她對體檢感到緊張,擔心自己無法向醫生正確地說明自己的狀況,她努力要找合適的用詞。
  
  在失智症的後期,說話用語可能會進一步惡化。詞彙丟失,許多單詞無法理解,很難聽懂這個人在說什麼。重要的是,工作人員要記住,當我們了解他們的背景歷史、興趣和正常反應時,完全理解他們傳達訊息的可能性會提高。只要知道他們說的一個名字,或一個單詞,就能辦到了。
  
  理解說話的能力可能會受損,必須用很少的言語清楚地表達自己。「您想要咖啡嗎?」對患者而言可能更容易理解,而不是「如果您喜歡,我可以再給您一杯咖啡。」我們正在談論的事,可以通過視覺,來使問題更容易理解,例如舉起咖啡杯,或指著咖啡壺。
  
  賴瑞沒有回答他的麵包是要夾這種乳酪,還是另一種。當他的桌子上,被放上兩種乳酪的時候,他毫無疑問,就知道喜歡哪一種。
  失去辨別的能力—辨別缺陷症
  理解環境中發生事情的能力取決於視覺,聽覺和其他感覺,從而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信息。辨別缺陷症意味著儘管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完好無損,物體,聲音和氣味的識別能力卻下降了。
  
  健康的人很容易辨認出咖啡壺沸騰的聲音,水龍頭上殘留的水流,或炊具上有燒鍋的氣味。當一個人喪失識別這種聲音和氣味的能力時,很容易導致每天現實生活的危險問題。辨別缺陷症還會干擾您識別影像(例如人臉)的能力。
  
  英格麗特一直被她裙子上的花朵圖案吸引過去。她將圖案視為斑點,她想擺脫斑點。
  
  拉里捲起了盤子底下的餐墊。他不明白這是幹什麼的,這顯然讓他用餐時分心。
  
  完成實際工作的能力受損-失用症
  失用症是指儘管這個人有體力,並且對這件事有充分的了解,但是不能實際完成工作。活動的能力受損的原因許多患者日常生活中發現的,通常比失用症更複雜。可能失去計劃,組織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技能。例如,可能會失去記憶力,無法理解感官體驗,失去視覺空間功能。因此,人們可以理解的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下降,是由失智症引起多重退化的結果(Andersen和Holthe1994;Engedal和Haugen1996)。
  
  阿斯特麗德(Astrid)想要擺餐桌,但不知道該怎麼擺。她不知道盤子和餐具要放哪個位置。當她早上穿衣服時,她的裙子拉在膝蓋上,困惑地站著,無法自己穿衣服。
  
  重要的是,失智症護理人員必須了解這種疾病,以便我們能夠認識到患者在處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症狀和困難。沒有這樣的知識,就很難理解患者的行為,以及他們無法處理最簡單的事情。當住民在桌面倒上一杯茶水,或立即拿走所有麵包時,很容易感到惱火。對這種行為的反應,可以迅速反映出我們對頑皮孩子的容忍程度。當我們了解疾病如何影響病患能力時,我們對由疾病引起的患者行為的容忍度就會提高。有了這些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提供指導和鼓勵,並防止不幸事件的發生。
  
  專注力退化
  專注力是一種基本的心理能力,這種能力會隨著失智而退化。患者專注力的下降,更造成組織與處理能力的退化,例如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記憶力(Engedal和Haugen1996)。在患有失智症的人中,經常發現將重要的與不重要事務分開的能力降低了。經常應該聚焦於想要聽或看的篩選能力已經消失了。當同時進行許多項活動時,很難把心專注於一件事情上。
  
  當彼得與其他人坐在大餐桌旁吃飯時,變得躁動不安。他對其他住民和工作人員的外表和行為舉止做了負面的評論,餐桌上的氣氛變得緊張和不自在。為了避免大夥兒對彼得留下不良印象,就讓他和助理一起在自己的房間裡吃飯。對彼得來說,這是一個更好的方案。他能夠全神貫注地吃東西。以後他仍可以參與社交活動,但是當他需要專心吃飯時,就不能參加。
  
  工作人員經常忘記或不自覺那些收音機,電視,來來去去的人,廚房機器發出的噪音,以及員工之間的討論聲音有多煩人。混雜太多讓人分心的因素,會導致被干擾,躁動不安,並導致完成工作的能力降低。
  
  不同類別的注意力
  "集中的注意力"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專注於一件事情的能力。例如可以不用提醒,自己吃午餐,或者去追捧電視劇。
  
  "分配性注意力"是同時專注於幾件不同事物的能力。一個例子是,吃飯的時候,也可以同時在餐桌上參與討論聊天。
  
  當坐在安東尼旁邊的阿絲特麗,問他今天是否有新外套,以及在哪裡買的時候,他惱怒了,並停止進食。
  
  "忽略"是另一種失去注意力的形式。這被視為一個人對兩旁事物的不自覺。
  
  賽爾維亞(Sylvia)不斷地取走坐在她午餐桌旁人的餐巾紙。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餐巾紙就放在盤子的左側。早餐時,她也忽略了果醬就放在她餐桌位置的左邊。
  
  焦慮、抑鬱、猶豫和趨於自我隔絕
  不斷經歷失敗和信心不足。不再能應付日常工作和挑戰。生活變成了危險而不可預測。能力退化和種種無助的經歷,很容易導致焦慮,沮喪和退縮。
  
  約翰娜感到困惑和煩亂,因為護理之家的員工不會讓她回家照顧丈夫,她忘記了她丈夫兩年前去世了。她沒有整理家務的能力,經常忘記自己在哪裡。她把周圍阻止她回家的人,都當作陌生人,有時她說她希望自己已死了。
  
  喪失判斷力和改變行為
  有時失去控制行為和言語的抑制力。反應和行為可能會造成威脅和痛苦。當一個人的行為改變時,重要的是要知道這可能是由癡呆症引起的。尤其重要的是,讓親戚有機會談論他們改變行為的經歷,並幫助他們理解這可能是疾病的一部分。
  
  當瑪麗感到害怕或被遺棄時,會叫著她的媽媽。當員工要幫助她上廁所或做其他必要的護理服務時,可能會被挨打。
  
  當珍妮沒有得到員工的充分注意時,她會咒罵和猛烈地撞門。她不在意其他居民也需要幫助。
  
  雪莉拿出她的假牙,在用餐時將它放在午餐桌上。有時她用裙子的下擺擦鼻子。
  
  大多數失智症患者無法自我評估是否需要幫助。許多人會試圖隱藏他們退化的能力,以避免被披露。他們拒絕被提供幫助,或故意忽略他們的需求。
  
  克拉拉曾經是一個獨立的,衣著優雅,自尊心強的女人。當她被送進護理之家時,很顯然地,她已經好幾星期沒有換衣服或洗澡了。在她待在家裡的前幾天中,她強烈拒絕個人看護給予的幫助。她多疑,表現地好像她感到很不滿意。她的看護們必須了解,她是可以自己處理的,她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堅持要她裸身,那將不可避免地使她難堪。她表現出來的,與她先前的舉止和語言截然不同。
  
  妄想
  有時候失智症的人,會與不在現場的人交談,或編造虛構的事物。這種帶有幻覺的情況,反反覆覆。這應該是此人突然間多疑,憤怒或躁動的原因。
  
  神經系統症狀
  失智症的神經系統症狀可能包括動作失調,平衡問題和有跌倒傾向。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如僵硬,顫抖,節奏變慢和行動能力下降,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有一些神經系統症狀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
  
  躁動
  失智症患者中經常出現躁動和焦慮,躁動的住民經常在走廊中游盪,沒有明確的目標。生活缺乏信心和定位,造成不安定感。「我在哪裡?」「為什麼我在這裡?」「這些陌生人是誰?」「我會發生什麼事?」,不難想像,這些問題會造成要躁動的感覺。想去上廁所、疼痛、不適、無聊或缺乏刺激也會導致躁動和不安。一些失智症患者,當他們因受到過多刺激,感到疲倦,而有壓力時,更容易造成一些事端(Øvereng2000)。
  
  約翰娜變得煩躁不安,當她和其他照顧單元的居民和員工,參加復活節週日早餐時,開始大喊大叫。通常她固定與其他三個住民和一名工作人員一起吃飯。圍十五個人的大桌子對她來說,實在太多人了。她無法享用工作人員準備復活節的可口麵包。當桌子周圍的所有其他人開始唱歌時,她變得激動不自在,大喊著,想離開桌子。
  
  躁動是有傳染性的。當員工很忙,並且於在走廊上奔跑時,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這常常導致居民不安。如果員工與居民坐下一起進餐,氣氛就可能會變得平和。
  
  呆滯
  患有失智症的人在獨自活動時會有困難(Raune1994;VillemoesSørensen1997)。心智能力喪失,規劃、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退化,導致他們的主動性下降。極少數患有失智症的人仍會設法堅持有意義的活動。他們依賴能夠鼓勵、指導、支持他們的工作人員,尤其是這些人的一起參與。沒有他人的帶領,患者會呆滯地坐著,或漫無目的地遊走。
  
  照顧和護理需求
  失智症患者的護理照顧需求通常很大,比起剛開始看起來,要多很多倍。他們外表看起來身體都很健康,很容易被誤導。患有失智症的人可能已經失去了照顧自己的能力,並且大部分日常生活的活動中都需要幫助和指導。他們是如此健忘和無方向感,以致於他們需要24小時的監護。
  
  對於夜間護理人員來說,彼得是一個大麻煩,他在半夜起床,當他們來幫他回床時,彼得感到憤怒,會威脅別人。由於行為困難,彼得來到精神病的病房,很快就被發現到他無法找到廁所,日常生活的能力也退化了,並且如果沒人教導,根本無法使用廁所。護理之家的夜班人員無法理解一個看起來身體健康,說話如此正常的人,居然無方向感,處理日常生活事務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們沒有看到彼得在晚上起床時的困惑,並且他需要協助才能上廁所。
  
  照護計劃應該是基於每個人的失能程度,以及他在日常活動中自我照護的能力。良好的照顧應該是與指導方法相結合,讓住民使用他或她的剩餘能力,以及必要的幫助和支持。患者必須獲得安全感,以便滿足他們日常所需的餐飲,個人護理,刺激和休息。護理照顧應根據患者的個別性格而定,並保持其尊嚴。
  
  在某個場合,安娜對一為工作人員說,她需要幫助,以找到廁所時,她描述了照顧需求:「現在你必須幫助我,以免我丟臉。」曾經有幾次安娜因為沒有及時上廁所,而不得不坐在走廊上。有時她上廁所後,無法重新穿好衣服。即使對患有失智症的人來說,感到羞辱的經歷,是強烈而痛苦的。
  
  為了提供良好的照顧,員工應該具備一些相關知識,以了解病人的病情,以及疾病影響病人的方式。這有助於我們識別症狀,能力如何退化,並且了解哪些是住民性格、習性、表達需求的方式。經由進餐時的照顧,可以對患者有所幫助,如更換他們弄髒的襯衫,或幫助某人飯後洗手或擦嘴。當患者不再能夠應對日常活動或保持尊嚴時,就有一種“護理照顧的需求”。
  
  失智症患者的治療
  儘管現在有可用的藥物可以延緩症狀的惡化,但沒有任何藥物可以阻止這種疾病的持續發生。研究顯示,環境的適應與否,和是否考慮心智退化的照顧方式,患者的身心功能會而受到影響。(Haugen1981)。依據多項研究,如果住民獲得適當的住宿和照料,失智症導致的能力退化可能會延遲(Judd,Marshall和Phippen1998)。在瑞典,發現老年失智症患者的“小團體生活”,與穩定性高的工作人員在一起,相較於住在大型開放護理之家的住民,能更好地維持生活機能(Annerstedt1993)。這種規劃安排背後的概念是,提高住民認知和理解的可能性,並減少他們遭受干擾,不安全感和焦慮。這種方式再延伸,失智症患者若有機會與其他人互動,並被允許以自己的個別狀況參加活動,能維持最好的身心功能,(Bråne1988;Hanserkers1987;Haugen1981;Lillesveen1989;May1998)。
  
  在1981年,對機構中患有老年失智症的居民,進行了一項關於環境倡議的文獻檢索。該倡議的目的,是揭露由失智症引起能力的日益惡化。以下領域的措施對住民的功能產生了影響(Haugen1981):
  
  .改善定位感
  
  .增加刺激和活動
  
  .與其他住民、家屬和員工,增加社交互動
  
  .使環境盡可能像一般住家
  
  這種知識已經普遍化,而且對不同類型的失智症住民,應該構成規劃和處遇的基本原則。
  
  失智症患者的功能水平,可以通過持續執行的處遇計劃來維持。這意味著,已經開始的活動計劃,必須持續一段時間(Haugen1981;Lillesveen1989;Riis1986,1987)。
  
  在一項研究項目中,由八名患有嚴重失智和行為困難的住民,組成小組,與兩名工作人員一起進行活動,每週五天,每天時間為一小時。這些活動包括唱歌,聽音樂,做鬆餅和喝咖啡,以及在一起生活。在開始時,記錄GBS失智量表的能力水平(Bråne1997),然後在四個月和六個月後,紀錄相同的小組活動。結果顯示,住民的能力獲得提高。他們減少焦躁不安和困惑。然而,在第四個月的評估中,GBS指數的改善還並不很明顯。超過四個月後,才會看到介入的積極效果。由此可見,不要太早放棄,這點很重要,失智患者需要時間和持續性(Lillesveen1989)。
  
  對失智症患者的主要處遇重點,應該是使個人能夠根據其病況造成失能的限制,發揮其最高水平的作用(Brækhus1999)。他們需要練習剩餘的能力。該目標的主要基礎,是在日常護理照顧計劃中,每天所進行的活動。要如何找出患者日常活動中的治療潛力,對工作人員而言,是一項挑戰(Archibald1993)。做食物和進餐是很洽當的活動,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與食物和烹飪有關。
  
  我們每天都需要食物,進餐是我們必須參與的相關活動
  住民可以與工作人員分攤工作:擺桌子,擦洗水槽,洗碗,番茄去皮,揉麵團,傳咖啡壺,烤餅,將它們放在烤箱中。有些人可以作為旁觀者,一起參與;“很高興能在我擺桌子的同時陪伴我,安娜!”其他人也可以當作顧問:“你怎麼想,約娢娜,我應該在麵餅團中加多些麵粉嗎?”“安娜,我們今天煮的咖啡太稀了嗎?”根據他們的不同能力,每個人必須有機會參與這些工作。
  
  進餐是照顧單元中,一般活動的重要部分。它們可以提供最佳的方式,來創建可預期的活動情景,使住民每天都能參與其中。我們在進餐時幫助住民的方式,對於保持他們的進食能力非常重要。這個主題將在後面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