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導覽

菩提家訊第45期

創辦人朱斐老居士一個了脫生死的易行之道

主任室共識營研習

游青士美國長期照護系統簡介

傅瑞珠淺談看護員(長期照護者)

輔導員賈志魯談老人的感官退化

編輯室醫學小百科:病毒肝炎之預防

長青學苑學員 黃正自勉集

編輯部給親愛的孩子-老人安養院牆上發現的一篇文章

黃正終身學習之旅-長青學苑學習心得述要

編輯部大事記

簡金武老師君子三戒

創辦人朱斐老居士生死之謎

一個了脫生死的易行之道 ......創辦人朱斐老居士   Top

  上期「生死之謎」一文中揭開了生死之謎,最後告訴我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現在要把這「業」予以昇華,並介紹一個了脫生死的易行之道。
  
  佛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開了八萬四千法門,去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這八萬四千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用來形容煩惱之眾多;事實上法門也不少,有的很難修、有的很易行,這難與易是指修行的方法和時間的長短。有一位佛滅後七百年,出世於南天竺的龍樹菩薩,他將此土積修行之功,入聖得果之道判為難行道;又將念佛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於彼土得道成佛判為易行道。\r
  
  一、教門與行門
  
  佛法中分教與行兩門:教者佛陀的言教,也就是教理;屬於理論方面的研究和深入。佛所說的各種法門中,都有它的中心思想,在通途來說,以「以自力斷惑,明心見性」為其中心宗旨,這就是教的意義。什麼是「惑」呢?簡言之,眾生所以在六道中輪迴流轉生死,就因為有見解上和思想上的見思兩種迷惑,蒙蔽了本性的緣故。
  
  行者就是實行,在明白了教理後,就要去實踐作要的一種修行的方法,如止觀、參禪、修密、念佛、持律等行門,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有了上面這教理行等三種因緣,自然可以獲證「明心見性」的果了。
  
  一般行門修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之久,阿僧祇是印度的數字,譯為無數,為數中之極。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之,凡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之多。劫也是印度梵文,意為通常年月日時不能計算的遠大時節。劫有大中小之分:人壽自十歲每一百年增一歲而至八萬四千歲,再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者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我非數學家無法算出其正確的數字,只知要漫長漫長的歲月才能成佛,豈是一件易行的事,所以叫做難行道。正如龍樹菩薩,他將在此土累積修行之功,而入聖得果之道,判為難行道。\r
  
  二、業的昇華
  
  1、一念十法界
  一個念頭具足十個法界,所以天台宗有「一念十法界」之說。十界分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即六道)。請問我們的念頭從何而起的呢?國人多說「念從心起」。你可知世界上最大的是什麼?佛說「心包太虛」!沒有一樣東西比太空更大,唯有心能包容一切,心包太虛空,你信不信?各位從台灣來的,當你心想台灣時,你的心已到了寶島。比飛機火箭導彈都快,此時台灣已在你的心中。心是一個極神秘奇妙的東西,你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形相可尋,剛才我講到心時手指著胸口,對不對?錯了!那我人胸膛裏的那一顆心,是叫做心臟的肉團心,它是無常的物質現象,人死亡時它就不再起作用了,除非死亡時立刻移植給另一個心臟有病的人,還可以使用若干時日,最後仍要毀滅的。要知不但念從心起,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從心起,佛法也不離心,此佛法中有「萬法唯心造」之說也。
  
  今科學家主張思想來自大腦,說大腦司知覺,能將學習所得,留其印象於腦膜中,這些都是心理、生理學家的說法;卻尚未定論,因為行為派的心理學家就持有腦髓很複雜,而且是有形的、有量的、不能遍留一切無限量的經驗和學習所得的印象,而智商高的人頭部並不因之而加大,腦髓也並不加重;思想簡單經驗學習少的人,亦多有生來就大頭大腦的,身體與心理的發達並非成正比例。
  
  講個笑話:有人吃了牛腦用來補人腦,並不會因此攙進牛的思想吧!若指心臟為思想,理亦同此,心量大的人其心臟也並不因此特別大。因此腦與心臟皆屬器官,皆非思想的心。
  
  佛學談心,不在內也不在外,而遍一切處。因此我們的一念之間,遍及十個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是四聖法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是六凡法界。你的一個念頭起了貪婪財色名食睡五欲的時候,便與地獄相應,就種下了地獄之因;為什麼?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的說法嗎?如果你動了一個五逆之念,那就與阿鼻地獄相應,阿鼻是無間地獄;五逆是1殺父2殺母3殺阿羅漢4出佛身血5破和合僧,都是無間業因。在《止觀》上說:「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內無實德,虛比賢聖,起下品十惡者,此發鬼心,行刀途道。」此趣鬼道之因。如一念與此相應,就種下了餓鬼因矣。又犯戒私竊或負債不還者、殺生者、不喜聽受經法者,或無慚無愧者,都是趣向畜生之因。若一念起此亦種下畜生因。凡持五戒不犯殺盜淫妄酒者,此趣向人道因;若一念與五戒相應,此即播種了人道因。阿修羅道多由瞋慢疑三因趣此,故我們在修十善行中,切勿生此三念與阿修羅相應,而種下了生此道之因。至於一念與十善相應者,即在我人的心田中,播種下來生趣向天道之因矣。六道又名五趣,因為阿修羅在餘五道中皆有,蓋\各道眾生中多雜有阿修羅性故。
  
  以上是我們的一念,與六趣相應的概。再就四聖法界來說,若一念入四諦理者即與聲聞法界相應,一念觀十二因緣者即與緣覺法界相應。在原始佛教時代,佛的小乘法中弟子,聞佛的聲教而悟苦寂滅道四聖諦理、斷見思二惑而入涅槃、證聲聞果者。又觀十二因緣悟真空之理的教法而證緣覺果者。如我人一念起自利利他大願,即與菩薩道相應,在心田中已植入菩薩因。倘一念興起要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此與佛的法界相應,已具備成佛的因矣。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正好把我們的念頭,時時刻刻都放在阿彌陀佛上,工夫自然水到渠成。
  
  2、八識的作用
  佛家稱產生念頭的心為識,又把心識譬喻如田地,我國人常稱贊人心地好,也是把心喻如田地。佛教所說的心,原是指我們一切眾生的本性;這個本性從無始以來,因一念無明,就成為染淨兩分,心田變了識田;這個識,因為它神奇莫測,有時又叫它神識。佛家把識分列為八;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是阿賴耶識。
  
  佛教中的唯識學是一專門科目,我沒有深入研學,只能略為介紹其大意如下:我們人體上的眼耳鼻舌身是五種器官,佛家稱為五根,根要依靠識方能發生視聽嗅嚐和接觸等感覺作用。若只有眼根沒有眼識,便不能看;識者識別。如人剛死時眼根尚在,但識已離體,便不再發生識別的作用了。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辨味、身觸物,都有一個外面的境界作為對象,叫做「塵」。六根去攀緣外境的六塵,在根與塵中間,便發生了識別的作用如:對象的形態之美醜、聲音的美妙或粗魯、嗅覺上的香臭、味覺上的酸甜苦辣、身體上感受的冷暖痛癢等;以上是前五識的作用。
  
  第六意識是依第七識的意根,去攀緣過去現在的影像,甚至幻想未來等,在這中間發生了分別的作用,前五識所依的是屬色法,第六意識所依的是屬心法。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攀緣的外境,而內六根則是幫助生外六識的工具,也可以說是六識的增上緣。
  
  第七末那是梵名,譯為意:解釋為思量,即思慮和考慮的意思。八個識都有思量,,為什麼單以第七識叫思量呢?在這裡需要加「恒審」兩字來區別,因第七識恒常審察思量的緣故。第六識叫意識,第七識為何也叫做「意」呢?要知第七識對自己本身叫做識,對第六識它又叫做根,因第七識叫意,第六識叫意識││就是意根之識,由於同名,所以用梵名「末那」以資區別。
  
  第七末那識最大的作用是執「我」,因此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個根本煩惱跟縱而至。由於我愚痴而生我見,「我」的概念一建立起來,就有了你、我的分別:喜愛的就貪戀,不愛的就憎慢;因此我愛、我慢,它倆就形影不離,都是由於「我」的作祟,這就是末那識所起的作用。
  
  第八識梵名阿賴耶,譯為「藏」,它的作用就是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這對接受前七識的從六根開始,六識去攀緣六塵,加上末那識的我執,所起的煩惱薰染而成的種子方面來說,即為「所藏」。對第七識執著為「我」的方面來說,即為「我愛執藏」。因此、這第八識可以說一名三義,具有三方面的作用,真好像一個大庫藏,不論好壞什麼種子都收藏,與今日的電腦一樣是一個大倉庫。
  
  這八識田中本來積垢已深,藏滿一切業的種子,所以由心變成了識,今人起心動念,一舉一動,無不是業。而同類臭氣相投的,互相薰染,結成一支惡習的隊伍,像今日的太保流氓組織一樣,隨時起現行向外去攀緣,造作惡業,一旦生命結束,那就慘了!業力牽著你去投胎,六道輪迴都有依據: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我人日常之間,身、語、意等動作,能不慎乎!
  
  3、如何淨業
  我佛弟子來到佛寺,身禮佛,身業清淨;口念佛,口業清淨;心意觀佛,意業清淨。來到佛寺如此,一回到家中忙著家務就把佛拋諸雲霄、忘了!學佛必須經常研讀佛經典籍,家中最好設一小佛堂,供一張西方三聖像,每天供一杯水,用臥香爐燒一支香,這是最簡單的陳設。如家庭環境好,能再供一些鮮花水果當然更好。此隨家庭環境而異,佛菩薩是不會計較的,完全是我們對佛菩薩恭敬的一點心意,事實上佛菩薩也不會把這些供品吃掉或帶走的。每天隨各人的方便時間,定早晚課誦念佛,如工作或家務忙,至少也得用十念法,每天在家中的佛前,身禮口念意觀佛,要比偶而上佛寺拜佛好得多。去佛寺念佛是共修,在家念佛是自修;念佛必須天天念,不可一暴十寒荒廢時間,而且必持之以恆,才能見效。
  
  最近在中國南京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趙榮芳老太太,平時念佛日課四萬佛號,臨終預知時至,除了自己念佛,家人也都信佛,合圍在床前為她助念。新加坡淨宗學會把這位老菩薩臨終助念往生前後,包括坐缸火化獲得無數舍利的實景,全部錄影製成VCD。古代大德有日課十萬聲佛號的,不知如何念的?我想可能連吃飯、盥洗、大小便利時多默念佛號,睡眠時間可能至多四小時,在二十小時中每小時念五千佛號。這樣可能也只持四字佛號,才能念十萬聲,慚愧我本人就做不到,像趙老太太這樣每天念四萬聲,也非常人能做得到。\r
  
  上面講業分黑白無記等多種,我人的一舉一動,無不是以上諸業,其中作得最多的可能就是黑業,因此我們的八識田中,播種了黑業種子;至於白業種子也有一些、但不會太多,因為我們行善的機遇太少了。這一生如此,上一生亦如此,累積的黑業,早已被薰染成一個黑漆桶了。
  既然念佛也是一種業,如果心裏想的是佛,口裏唸的是佛,身體禮拜的是佛,八識田中播下的都是佛的淨業種子、這就是業的昇華,也即是業的淨化。
  
  我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中,除去睡眠八小時、工作八小時、每小時念五千聲佛號,也不過二萬佛號。如果一打妄想走了佛,稍打一個盹也走了佛,七折八扣,能念多少佛呢?但若能每天持之以恆,那我們的八識田中,淨業種子不斷的增長,還是有希望的!
  
  但要如何老實念佛呢?修淨土念佛法門,要專一不雜,不要今天參加念佛七,明天又參加禪七,再過幾天又去修密,尤其喜歡修財神法,因為可以發財。腳踏兩條船、三條四條,結果一條也沒有成就。空忙一輩子死期已至,又要往生六道輪迴去了。修念佛法門必須一門深入,專持聖號,我在剛到台灣時認識一位專修淨業的許量公惠居士,他家佛堂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念佛也祇念阿彌陀佛,連觀世音菩薩聖號也不念,有些人持觀音聖號,多有所求,許\老無所求故,一心專禮阿彌陀、專持阿彌陀,俾淨業因緣成熟,自然往生極樂。這是我年輕時候,唯一見到的一位專修淨業的道友,也是我最敬仰的長者。
  我們在家中念佛很容易散亂,因環繞我們的雜務太多,難得一心;參加佛七是共修,等於參加高考,看看你平日自修的淨業是否及格,人多念佛聲浪似海潮音,只要心不旁馳,就易得一心不亂。兩者互為因果,家中念佛若三心兩意,臨場考試便雜念紛飛,又如何能高考中元呢!慚愧我念了四十年的佛,至今未得一心,只有一次在台中靈山寺打佛七,最後一天聽了雪公老師的開示後,在追頂念佛後止靜中,感覺與平時念佛不一樣,圓滿後與老師一同從靈山寺步行到蓮社,一路輕飄飄的到了蓮社,見了西方三聖像拜下去時,不禁悲從中來,幾乎哭出聲來。事後我問老師,這是否今天念佛中得了一心的關係?老師笑而不答,到今天為止,我還沒有遇到比那次更好的靜境。\r
  
  佛說人人皆可成佛,只繫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行善,一念又可以作惡。一念不出十法界,四聖六凡,你喜歡往生那一個法界呢?我的答案是:「念佛成佛」,我要一念「佛」的法界,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願與諸位共勉。

 
共識營研習 ......主任室   Top

  心得報告之一
  
  為提昇各機構的服務品質,內政部於最近幾個月連續舉辦不同層級的「優質老人福利機構共識營」,以這兩次研習的講題內容可以知道:
  
  一、主管機關以年度機構評鑑的評分標準,作為各機構服務品質的指標。
  
  二、除了民法的相關規定之外,目前法務部正草擬財團法人管理法,希望對各財團法人的董事會組織運作有較明確的規範,並加強其功能。\r
  
  三、勞動基準法為公法,適用於各福利機構,因此應講求勞資關係和諧,避免發生糾紛。
  
  四、院民進住機構也是另一種購買服務,由於保護消費者的觀念抬頭,因此應注重消費安全,建立危機處理機制。另可加強保險責任,以彌補無限責任的缺陷。
  
  五、由於社區主義盛行,講求在地老化的觀念,因此居家服務的社區照顧方式,即將成為老人福利工作的主流。
  
  六、機構服務應講求多層級的連續服務,即提供不同身體狀況的不同需求服務。
  
  七、有好的管理制度,才有好的服務品質。可藉表單訂定工作標準,予以考評。
  
  八、要降低營運成本,應先講求如何發揮成本效益。另可以考慮與其他機構建立合作系統,如廚工、司機、營養師等。
  
  九、應重視人力資源,先照顧好內在顧客,才能照顧好外在顧客。
  
  十、機構行銷並非只有外在的宣傳展示,內部的行銷包括員工及顧客的滿意度。任何行為或態度都是在營造組織的形象,因此無時無刻不是在作行銷。
  
  心得報告之二
  
  本次研習中,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的張秘書長提出管理的三大經典問句:
  
  一、我們的企業是什麼?
  
  二、我們的企業將是什麼?
  
  三、我們的企業究竟應該是什麼?
  
  引發在座與會者對未來經營方向的思考。因此任何一位機構的經營者,皆應思考三件事:
  
  一、我們的機構的現況是什麼?
  
  二、我們的機構將來會是什麼?
  
  三、我們的機構將來應該是什麼?
  
  ◎首先,看看我們菩提仁愛之家的現況是什麼?
  
  追溯歷史,翻開舊檔案,想想本家創立之初,由台中佛教蓮社熱心社會公益的蓮友多人共同發起,除三位創辦人︱雪公李老恩師、朱斐老居士、黃雪銀師姑之外,成員多與蓮社社員重疊。從興建菩提醫院開始,經由菩提樹雜誌發起海內外募捐,獲得廣大回響,遠從加拿大、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地的企業家、僑領,乃至留學生等佛教徒,都願意為台灣第一所佛教醫院貢獻心力。
  
  例如當時的留日學生陸緯華,來函表示願意節衣縮食,發心長期樂捐,創立西方室,以備臨終助念之用,其精神十分令人感佩。
  
  在國內,也有很多公教人員認購土地,每月從薪資扣除,長期樂捐。還有各地佈教所、念佛班,共同樂捐購地,或買儀器、捐醫藥費、經常費。因為有種種的苦心經營及善心的凝聚,才有今日寬闊的土地及建物場地,可供使用。因此,我們應該本著飲水思源的精神,設法以各種優惠措施回饋蓮友,以感念十方信眾早期捐助本家的發心善行。
  
  菩提醫院創立之後,多年施醫行善,嘉惠佛教四眾弟子及一般社會大眾,發揮不少功能。醫院由施醫業務擴大組織,轉為救濟事業,成立菩提救濟院後,再增加老人安養業務,成立安老所,以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顧孤苦無依的老人。後來再興建耆德樓,希望能照顧到年老的蓮友,以護持其道業。八十四年之後,接受內政部的專案補助,興建現在的安養護大樓,規模擴大到三百床,更是期望以舒適寬闊的環境,讓老人家們得以安心在此終老一生。\r
  
  ◎接下來,想想我們的機構將來會是什麼?
  
  由於政府對我們的期望,是希望能早日提高進住率,以充份發揮社會福利經費的效益。另一方面我們為了機構的生存,也為了達到自給自足,不免與其他機構業者作市場競爭,因此也要講求企業經營的管理方式,注意成本效益,也許有一天會如商品一般作行銷宣傳,甚至以業務人員爭取客戶,種種商業行為似乎在所難免。\r
  是不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陷入商業化的泥沼呢?
  
  ◎我們的機構將來應該是什麼呢?
  
  回頭看看雪公老恩師手訂四種誓願的精神,檢視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否有偏失之處?
  
  一、施診施藥不分任何宗教,凡有疾病、家貧無力醫療者,本家概予施診施藥。
  
  二、安慰勸導由發心蓮友組織慰問團,輪流在病房及老人宿舍服務,使病人、老人得到一切便利。
  
  三、祈禱法會在本家太虛紀念館,定期修法,專為樂捐善士、來診病人與老人,消災延壽。
  
  四、臨終助念住院病人及老人,形壽盡時,凡有佛教信仰者,移入助念室為之念佛,助生極樂。
  
  以上四點,是本家永續經營的價值,絕對不能在商業化的洪流中失足。然而,由於時空的改變,也許做法上,少部分必須作適當的調整。\r
  
  第一,早期台灣社會福利尚未普及,無力就醫者,多有人在。而今開辦全民健保,此一狀況,已獲改善。因此施醫的對象及方式,應有所改變。未來除了對無力支付自費負擔者,予以協助之外。再者,協辦義診,前往醫療體系尚未發達地區,也是可行的方式。
  
  而施診施藥的精神如何也落實在安養護業務呢?對於被摒棄在公費資格外,而又無力自行繳費的年老蓮友,應該以何種方式考慮收容照顧?或是代為尋找其他社會資源?因為對他們而言,良好的生活照顧,就是延續生命的良藥。
  
  第二,三十多年前,蓮友組團為住院院民開導佛法,就相當符合佛教醫院的慈悲精神.因為佛教醫院不同於其他醫院之所在,就是以佛法勸導人心,藉由宗教的力量,減輕身體的痛苦,最後獲得身、心、靈的解脫。雖然目前醫院已非本家所附設,但若有人能發心擔任醫院志工,經由其社工體系,服務病患,適時慰問,或許也能實踐此一理想。\r
  
  另一方面安慰勸導的對象,也可以轉移到安養護大樓來。因為前來進住的一般年老的長者,固然需要以佛法安慰其心靈。就是久修的老蓮友,也需要不時的提醒與鼓勵。目前,已有幾位發心的蓮友,定期前來執法器,陪同早晚念佛,並適時講些佛教故事,引發老人家的道心,但仍需要更多人的關懷。而我們工作同仁也要思考如何創造環境,留住這些志工,甚至開發更多的志工群。
  
  第三,舉辦法會的目的是希望:蓮友、院民、病患的共同參與,藉由莊嚴肅穆的宗教儀式,得以更深一層體驗佛法,將此功德,回向捐款大眾及法界有情。目前每月有報恩法會,大悲懺法會,精進佛三,及年中的盂蘭盆法會,年末的臘月佛七。看起來,與一個修行道場並無二樣。既是道場,就需要由年高德邵的人來領導,倘若能再恢復從前善果林時期講筵的盛況,才真正能達成老人叢林的理想。\r
  
  第四,院民們在早晚念佛及佛法講座的薰陶下,很少聽說臨終未得善終。歷年來,無數的病人及院民在聖蓮室助念往生,於佛號的引導下,若個人正念提起,當然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但若即使不能提起正念,也還能以佛號功德,往生善道。\r
  
  因為淨土宗特別注重臨終助念,所以聖蓮室的設計,正是為了提供一個隨處瞻仰佛像、聽聞佛號的環境,作為往生西方的橋樑。能照顧到愈多人,愈能符合當初捐助者的初衷本意。然而依照原使用規定來看,服務對象僅限於院民及病患。當時為什麼限定使用對象?自然有其考量。但時至今日,已無附設醫院,使用規則或可適時修改。因為現今社會一般公寓大樓,生活空間實在狹窄,蓮友家裏若有老人家往生,只好送到殯儀館去助念。若曾經驗過,便知道其環境吵雜不堪,助念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若能照顧到一般年老病危的蓮友,經由台中蓮社及本家審核申請使用者的資格條件,便無遭到濫用的顧慮。
  
  未來,菩提醫院若能朝向老人醫療的方向,與整體環境結合,並嘉惠佛教四眾。安養護大樓再加上長期照護的功能,將老人安養、養護、長期照護、保健醫療體系相結合,相信以我們獨特的優勢條件,一定能提供不同於其他機構的服務,唯有良好的服務,才是最好的宣傳,自然能夠達成現實與理想的平衡。\r
  
  總之,本家的社會角色,除了為老人福利機構之一,亦為台中蓮社的聯體機構之一,早期也負起部份社會救助的功能。因此,不應以一般福利機構自居,若失去佛教特色,及善心救助的精神,就與一般安養或養護中心沒有兩樣了。因此,如何以有限的人力及財力,來達成本家創立的理想,實在需要多方眾人的共同投入,而工作同仁亦應了解本家的精神與宗旨,隨時提昇各方面的才德修養,才能共同營造優質的老人生活環境。

 
美國長期照護系統簡介 ......游青士   Top

  根據「退休生活指南網站(http://www.retirement-living.com)」之資料,該網站將年長者退休後之生活需要區分為五種類型,並提供不同之服務,俾使年者於老衰年邁時,能得到全人妥善的照顧,其分類如下:
  
  ◎ActiveAdult(行動自如的長者)
  
  ◎ContinuingCareCommunities(長期退休照護社群,即退休計劃社區)
  
  ◎IndependentLivingCommunities(老人公寓社群,即安養系統)
  
  ◎AssistedLivingCommunities(養護社群)
  
  ◎NursingCareCommunities(護理照顧社群,即護理之家)
  
  茲詳述其定義如下:
  
  1.行動自如的長者:
  
  其基本之需要是減少對房屋維修負擔(一般國外居住多需整理草地,房屋基本維修,皆需有經費及DIY之負荷),增加空餘時間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希望有更多的設施可以使用。
  
  2.退休計劃社區:
  
  提供長者長期之契約,保證其終身皆有住所及特定之醫療照顧服務,相對的,服務使用者會付一筆入住之入會費及固定之月費。依據契約,入會費將不會退還,或折抵後部份退款,或全額退還,不同形式。退休計劃社區,享受獨立自主的生活形式,預知如果將來有病或行動不便時,都會有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大多數的退休社區,都有基本的入會條件,依據他們的年齡、經濟條件、收入情形、身體狀態及行動力,一般而言,住民會被期待在他們還能照顧自己時就能入住。
  
  3.老人公寓社群:
  
  提供健康自主的長者,想要享受人生又不願被房屋維修等雜務纏身,一個居住的服務。大致上與一般公寓集合住宅與獨立住宅相似,但是他提供特別之服務包含保全,保全人員會友善的招呼,過濾訪客,提供24小時服務,社區會有各種不同的活動,讓居民有社交的機會。提供購物專車,參與文化活動,社團組織,許多社區有網球場、游泳池、康樂活動空間及其他設施,也提供多種不同的用餐\選擇,如:自行料理或統一配送。大多數的老人公寓都附屬在醫療系統提供就近的服務,住民也可購買外界的醫療保險。
  
  4.養護社群:
  
  提供無法自理生活之長者,但又未達到需要護理照顧之社群,養護社區一般提供洗澡、穿衣、三餐及清潔之服務,依個人狀況提供服務。關於「養護」之定義,是依照美國養護協會所定之原則,即「不能自行料理之長者提供生活協助」,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長壽村、個人照護之家、退休社區、庇護所,一般都附屬於醫護系統,提供不間斷之服務,許多社群提供專業護士與其他專業人士來協助居民。\r
  
  5.護理之家:
  
  提供經常性護理需要之服務使用者或無需住院,但需加強照護之長者。護理之家由醫師指導護理人員,進行24小時護理之協助,一般也提供短期喘息服務或其他特殊需求,如三管病人之看護(胃管、氣切管及尿管)。
  
  「菩提仁愛之家」目前提供第三項安養及第四項養護之業務,如有需要諮詢或欲了解入住程序之長者,歡迎前來參觀或來電,社工人員將會詳細為您解說服務。我們的地址是「台中縣大里市大明路55號」。電話:04-2483-7148,傳真:04-2483-9746

 
淺談看護員(長期照護者) ......傅瑞珠   Top

  在當今醫療技術愈精進,醫療水準愈提升,人們愈來愈長壽,相對的需要照顧的老人及病患亦較增多,加上子女生得少,工商業社會大家必需外出上班,因此照顧工作必需依賴專業機構│仁愛之家、護理之家及醫療院所等等機構,而各單位成員中第一線之工作人員即是看護員(養護員)。
  
  參加看護員訓練後,懷著忐忑及複雜的心情,心想要如何踏出這第一步,幾經思量,最後決定先至各大醫院習得臨床經驗及照顧(照護)技術,以利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學習如何勝任一位專業、稱職看護員,願以我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要有愛心、耐心、細心、恆心的工作
  
  宗旨與態度:
  
  老人因年紀大,器官漸漸退化,有諸多不便之處,照顧者應發揮專業照顧技術及前述之宗旨,並持之以恆。
  
  二、專業素養:
  
  多參加各單位舉辦之相關訓練或研討會及多看醫療、護理類等等書籍,時時充實自己,吸收更新更好的照顧技巧。
  
  三、敏銳的觀察能力與判斷能力:
  
  老人或病人,一日之中身體機能變化很大,可能一刻前後即有很大的變化,這時需發揮您的觀察力與判斷力,做簡單的處理,並在最短時間內送醫,例如糖尿病患者,如因血糖過低,導致昏迷,這時應趕快給予方糖服用,而這塊方糖通常都稱它為救命方糖。
  
  四、勤作記錄:
  
  在一個完整照護流程之記錄裡,可知病情是否有變化或趨於穩定中,亦可提供醫生做為病情參考。
  
  五、維護自己健康:
  
  照顧他人必先照顧好自己,否則會影響照護品質,讓老人(病人)或家屬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業務之進展。
  
  看護之工作,本就繁瑣勞心及勞力,除了需具備上述之專業技能外,更需全體看護員發揮團隊精神,同心協力來圓滿完成所負之任務。

 
談老人的感官退化 ......輔導員賈志魯   Top

  絕多數的人不喜歡老,然而你我都將面對:「老年」,已不再是單純的老人問題,隨著台灣人口日益的老化,我們所接觸的老人也會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在人際互動上,就有很多對象是上了年紀的人。因此,「瞭解老人」、「認識老人」、「如何與老人相處」,將成為未來人際互動的新課題。
  
  談到「老」,首先浮現腦海中的影像是—滿臉的皺紋、滿頭的白髮、傴僂的身影、老花眼鏡、拐杖:::等等。的確,等到有一天我們活得夠老,必也將如此!所以如果能瞭解這些現象所傳遞的訊息,將有助於我們體諒老人的處境、清楚如何與老者相處,而不是嫌老人家這裡不是、那裡不好;這也有助於以後我們變老,能夠反過來體諒年輕人對我們的抱怨與不滿。
  
  那麼,老人的感官變化對外顯行為,有什麼樣的改變呢?有視覺、聽覺退化、齒牙動搖、味覺、嗅覺減弱、對於冷熱的敏感度降低、力氣與協調反應衰退:::等現象,這在在造成老人生活上的困難與不便。僅簡要分述如下:
  
  1、視覺退化:就研究上顯示,普遍老人都有老花、白內障、視網膜病變等情形,對運動中的物體、微弱的光線顯得遲鈍,對深度或顏色的知覺降低,對強光則特別敏感。這些退化現象,除了剝奪他們的日常活動外,也造成在家中與戶外意外的發生。
  
  2、聽覺退化:資料顯示65歲-74歲的人,有近30%聽覺喪失,75歲-79歲約半數有程度不等的聽力喪失,因此老人有時很難理解語句,抱怨說話聲音太小,也無法分辨聲音的高低。因此參加活動、音樂會有時會顯得索然無味。
  
  3、齒牙動搖:許多老人因長時間下來,牙齒多多少少都會耗損,有的疏鬆、有的斷裂、有的則全部掉光,雖然有假牙輔助,但仍然造成齟嚼上很大的不便,最直接影響的是對吃的慾望減低,進而容易營養不良,影響身體健康。同時在語言的表達上,也常常無法清楚咬字,易產生誤解而影響人際的互動。\r
  
  4、味、嗅覺衰退:老人常會抱怨食物不好吃,有可能是舌頭味蕾減少,以及腦部主司嗅覺器官萎縮之故。研究顯示,30歲-60歲的人:其味、嗅覺最敏銳,60歲-80歲:輕微下降,之後便驟然下降。因此老人需要較強的酸、鹹和苦,但對甜則無太大改變,也由於食而無味,造成吃得較少,以至於常有營養不足的情形,或者吃了過多的鹽,造成心血管的疾病發生。
  
  5、皮膚敏感度降低:皮膚是人類對外界的防禦系統,然而因老化的現象,老人對天氣冷熱的變化遲鈍,以致於容易傷風著涼而不覺。同時對溫度的調節反應能力也降低,往往因天氣冷而呈現失溫現象,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另外對痛與環境的敏感度也下降,以至於容易暴露在危險狀態。
  
  6、力氣與協調反應衰退:有些老人可以做大部分年輕人能做的事情,但他們的行動要慢些,且爆發力、耐力、負重力均大不如前,對突如其來的狀態雖仍能反應,但反應的時間與品質退化很多,他們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蒐集、分析與反應訊息,這是老人容易發生意外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老人除了感官上的變化外,還包括臟器的衰退,這也都影響其外顯的行為能力,我們是老人的照護機構,都應該具備對老者應有的基本認識,而第一線人員更應多體會、同理老人的困難狀態。當我們能夠設身處地為這些老人著想時,我們便能輕而易舉的成為老人的眼睛、耳朵、雙手與雙腳,多一些體諒、多一些關懷,就是關心明日的自己。

 
醫學小百科:病毒肝炎之預防 ......編輯室   Top

  *什麼是病毒肝炎?什麼是肝炎病毒?
  
  病毒中有一群侵入體內,主要進入肝細胞內,而在肝細胞內繁殖,造成感染,經過一段潛伏期,所引起的肝臟發炎,就是急性「病毒肝炎」。這群病毒被稱為「肝炎病毒」。肝炎病毒目前已被發現的有A型B型、C型、D型及E型肝炎病毒五種。
  
  *各型肝炎病毒是怎樣傳染的?
  
  一、A型和E型肝炎病毒主要都是經口傳染:
  
  如果沾上A型或E型肝炎病毒之食物未經煮熟、飲水未經煮沸或取食物的手、容器未經清洗乾淨,而病毒被吃進去,就會經小腸引起感染。A型肝炎病人發病前一至二星期,病人的糞便中就會排出大量A型肝炎病毒,因此,病人在還沒出現症狀之前,就可能經由其受糞便污染的手或所排出之糞便,經由上述傳染途徑再傳染給別人。
  
  二、B型C型和D型肝炎的傳染方式相似,主要是由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進入體內而傳染,但D型肝炎病毒祇在B型肝炎帶原者造成重複感染,或和B型肝炎病毒同時進入人體而引起感染。其傳染途徑為:
  
  1﹒經由皮膚、黏膜的傷口,接觸到帶有B型、C型和D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和其他身體的分泌物而進入體內。
  
  2﹒經由帶有B型、C型和D型肝炎炎病毒的注射針頭、針灸針、紋身針、穿耳洞針、刮鬍刀、或牙刷而進入體內。
  
  3﹒輸入帶有B型、C型和D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血液製造劑而進入體內。
  
  *怎樣預防感染病毒肝炎?
  
  一、預防感染A型、E型肝炎:小心病從口入!
  
  1﹒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飲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用肥皂洗淨雙手。
  
  2﹒食物及食具要充分洗淨。
  
  
  3﹒不喝生水,不吃生食,不吃路邊飲食及攤販食物,不到食具處理不完善的餐廳用膳。\r
  
  4﹒供水管線、貯水槽不可緊鄰糞便排放管線,以免水源受到污染。
  
  5﹒沒有A型肝炎抗體的人,要到環境衛生不良的地區國家旅行時,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最好先打免疫球蛋白或疫苗做為預防,較為妥當。
  
  二、預防感染B、C、D型肝炎的方法,必須提高警覺,做到下列各項預防措施:
  
  1﹒避免不必要的打針和輸血。
  
  2﹒不用別人的牙刷、刮鬍刀,避免以未經消毒的儀器紋身、紋眉、穿耳洞和不正常的性行為。
  
  3﹒驗血確定自己未感染B型肝炎病毒者,應注射肝炎疫苗;確定自己帶有B型肝炎病毒者,就不應該捐血,以免傳染別人。
  
  4﹒懷孕時要驗血,若孕婦為e抗原陽性之B型肝炎帶原者,新生兒務必於出生24小時內,先接受一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後再按時接受三劑B型肝炎疫苗注射。其他新生兒於出生後3-5天、滿一個月及滿六個月,各接受一劑B型肝炎疫苗注射。

 
自勉集 ......長青學苑學員 黃正   Top

  一、培養生活情趣,陶冶健康身心。
  
  二、擴充生活領域,使老年生活愉快充實。
  
  三、活到老學到老,敞開心胸願做一名老學生。
  
  四、放下身段,找一些有益於社會公益的事情擔任義工。
  
  五、人生如戲,要認真演好現在扮演的角色。
  
  六、要隨緣惜緣,與人為善,樂觀進取創造人生第二春。
  
  七、不要讓退休後的生活感到茫然與落寞。
  
  八、營造一個有意義而充實的晚年。

 
給親愛的孩子-老人安養院牆上發現的一篇文章 ......編輯部   Top

  
  
  我愛我爸媽,我希望當他們年老時,
  我還能像現在一樣愛他們
  
  *************
  
  孩子!
  當你還很小的時候
  我花了很多時間
  教你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
  教你繫鞋帶、扣扣子、溜滑梯
  教你穿衣服、梳頭髮、擰鼻涕
  這些和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是多麼的令我懷念不已
  所以,當我想不起來,接不上話時
  請給我一點時間,等我一下
  讓我再想一想
  極可能最後連要說什麼
  我也一併忘記
  孩子!
  你忘記我們練習了好幾百回才學會的第一首娃娃歌嗎?
  是否還記得每天總要我絞盡腦汁
  去回答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問題嗎?
  所以,當我重覆又重覆說著老掉牙的故事
  哼著我孩提時代的兒歌時
  體諒我
  讓我繼續沉醉在這些回憶中吧!
  切望你,也能陪著我閒話家常吧!
  孩子!
  現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繫鞋帶.
  吃飯時,會弄髒衣服
  梳頭髮時,手還會不停的抖
  不要催促我
  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
  只要有你在一起
  就會有很多的溫暖湧上心頭
  孩子!
  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
  所以
  請你緊緊的握著我的手
  陪著我,慢慢的
  就像當年一樣
  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

 
終身學習之旅-長青學苑學習心得述要 ......黃正   Top

  一、前言
  
  我是學會計的,在四十七年前就已商校教師甄試合格,也曾先後參加國家文官普通暨高等考試及格,經在政府機關擔任過會計主管職務有年,也在商職及商專學校任教多年,平日工作忙碌,生活緊湊,直到十年前屆齡退休後,才無官無職一身輕但又顯得清閒無聊,一度生活感到茫然落寞。除了應親友之邀參加了大陸及國外旅遊多次外,為響應政府推行終身學習的教育政策,我乃敞開心胸願作一名老學生,也放下身段找一些有益於社會公益的事情擔任義工,以往曾與愛好書畫的朋友們共同創立本縣書畫教育協會,義務為推動基層社會的書畫教育而貢獻心力,連任理事兩屆而功成身退,嗣又在霧峰長青學苑擔任義工(主辦人)近二年之久,協助規劃、建立組織、奠定制度,而使順利開展業務,俟經覓到適當人選接替後,我即退出而選擇「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課程來專心學習,以求怡情養性。如今又有機會進入菩提仁愛之家長青學苑選修國畫「山水」、「花鳥」及「英語會話」等課程,邁入終身學習另一個旅程,使我的生活非常充實,享受到多彩多姿人生的樂趣。\r
  
  菩提仁愛之家附設長青學苑的環境清幽,師資也都優秀,學員多為年長者,有家庭主婦、工廠廠東、商店老闆、學校教師及退休的軍公教人員,分別來自台中縣市各個不同地區,真是不分性別、地域、年齡、職業,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來學習,除因特別事故外,都能準時來上課,從原來的不相識,現在多已熟悉,彼此切蹉研究,相處融洽,學習愉快,仿佛時光倒流,又回到年輕的求學時期,使我們每個人的心情也年青不少。
  
  二、學習心得述要
  
  這次承學苑主辦人林秀玲小姐之囑,要我對學苑上課情形略抒心得以供學友們參考,茲謹不耑冒昧,就個人學習課程領會所得,提出淺見概述於次,敬請大家多多指教。
  
  (一)國書山水班:
  
  王瑋中老師,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樸實寧靜,英華內斂是他的形貌。他上課時對於畫山水的基本運筆技法,如樹枝、樹幹、樹葉、山石、雲彩、瀑布、山間、點景、小草等之畫法與組合都有詳盡的示範畫法與說明,並備有多種不同畫法的範本供同學選擇攜回參考練習,俟下次上課時再將習作帶來送請老師審閱修飾,他都不厭其煩地將每張習作審閱\,並指出其缺失或細心的予以修飾,使學員們獲益匪淺,他真是一位認真負責的好老師。
  
  (二)國畫花鳥班:
  
  雷功佩老師是我的小同鄉,也是好朋友,他具有深厚的藝術學養和精湛熟練的技法,但他從不願參加比賽去爭取功\名,寧願默默耕耘為發揚國粹而犧牲奉獻。他的國畫花鳥有其獨特的一套技法,使人讚佩不已。上課時各種花鳥示範,都是從建構佈局粗細深淺、運筆調色以及細部修飾等每一個步驟,毫不含糊的分別解說,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盡無不透地,務使每位學員徹底瞭解。同學們除了仔細觀察他的示範技法外,還準備一本筆記記錄重點作為日後參考。老師把自己累計數十年的繪畫經驗毫無保留地認真施教,尤其是他每次都帶來很多親繪的畫稿供學員借回參考練習,確能增進學習的效果,因此大家的學習情緒高昂,都有長足的進步。雷老師真是一個難得的傑出藝術教育工作者,因此很受同學們愛戴與歡迎。
  
  (三)英語會話班:
  
  顏素絹老師,是留美碩士,她在美國居住多年,能說一口流利的美語,而她謙恭和藹的態度,使人樂於和她接近,無形中也減低了部份同學對學習外語的恐懼感。老師的親切活潑的教學方式,是受大家肯定的,每次上課除了原有的講義外,還設計一些生活會話的話題,確能帶動學員練習講英語的機會,使大家漸漸敢講,慢慢地同學們見面時可以講一些簡易會話,培養一種說英語的環境,自然熟能生巧,相信以後大家如果要赴英語系的國家觀光旅遊或從事貿易時,都是很有幫助的,顏老師還準備要教大家唱英文歌,從唱歌中來學習對話,這些都是蠻受同學們歡迎的。
  
  三、結語
  
  長青學苑成立的宗旨,乃為推廣「活到老,學到老」的全民終身教育計畫,我以為也就是要建立一個「人人在學習」、「時時有學習」、「處處可學習」的終身學習的社會。每一個人惟有不斷地求知、不斷的學習,才能趕上時代的潮流,如此不但能拓展年長者的學習領域,還可以陶治身心。學問與生命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當然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越學越不老」的真諦,因為現在醫學的進步,可以使人類健康長壽,但是要使人們精神愉快,那就要繼續保持腦力的活動,促進智力的功能,簡言之,只有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終身學習」的行列,才可以充實生命的內涵,促進社會的安定,而我們平日生活才不致感到寂寞無聊,年老時也才不會與時代脫節,成為老朽,老糊塗,甚或發生老人痴呆症的情形。

 
大事記 ......編輯部   Top

  九十一年大事記
  1月
  9 舉辦院民及員工慶生會,請慈濟手語隊表演手語。
   13 臘月佛七開始。
   15 張慶祝常董代表黃靜花師姑,前來致贈春節慰問金及禮品。
   23 台中地方法院開庭訊問本家安養護大樓設備採購涉嫌違反政府採購法乙案,相關廠商皆表示:所有工程皆係稟持公益慈善精神辦理,卻無辜受害。
   25 台中縣新任黃縣長夫人前來參觀並致贈春節慰問金。
   26 太虛紀念館一樓被借為縣市議員長及鄉鎮市長投開票所。
   28 文華高中青愛社來訪,十幾位同學表演歌唱並陪院民聊天。
   30 冬令救濟。
  2月
  2 簡代董事長主持圍爐聚餐,邀請各界近三百人參加。\r
   6 委請律師辦理:董事資格疑義聲請裁定案,送達台中地方法院。
   8 配合菩提醫院舉辦獨居老人及遊民餐會。\r
   13 大年初二,張伯臣師伯安然往生,蓮友及同仁為其助念將近二十小時,頂溫肢軟,顏色安詳。
   19 大千佛學社學長為張伯臣師伯作頭七,念佛回向。大里市衛生所派員前來為院民及員工作肺部檢查。
   25 院民廖卓秀鳳回自宅往生,同仁、蓮友前往勸導其家屬助念八小時,容貌安詳。
   27 院民欣賞明華園歌仔戲影片。
  3月
  1 原守衛林錫堅先生因故離職,改由施義郎先生擔任。
   10 菩提家訊四十四期出刊。
   11 長青學苑春季班開課,有元極舞、太極拳、國畫山水、國畫花鳥、英語、日語、卡啦OK、書法等課程。
   13 院民及員工慶生會。
   14 簡代董事長為院民講演:「廬山百八牟尼勸念佛文」。
   16 同仁代表參加養護員蔡明珍小姐母親告別式。
   20 報恩法會
   21 台中蓮社郭主任為院民講演佛法。
   22 第八屆第八次董事會議。張玉芬小姐參加健保局舉辦全民健保IC卡講習。大里市衛生所陳護理長來訪。
   27 院民戶外活動前往大里公園。
   28 簡代董事長為院民講演蓮池大師:「普勸念佛」。
   31 大悲懺法會。
  4月
  1 配合菩提醫院試辦病患停車優待一小時方案。
   2 養護會議。
   4 台中蓮社黃主任為院民講演佛法。
   5 清明節,祭拜功德堂往生蓮位。\r
   6 護理人員蘇慧敏小姐考取護理師執照。
   8 同仁代表參加台中蓮社佛誕節活動。
   10 院民觀賞維摩詰居士影片。退輔會林輔導員來訪。
   11 簡代董事長為院民講演佛法。
   15 秘書游青士先生到職。
   17 雪公老恩師往生十六週年。院民戴寶師姑於清晨往生,經送聖蓮室,由佛喜念佛班支援,助念十二小時。配合台中縣政府辦理填報工商普查。
   18 台中蓮社郭主任為院民講演佛法。
   19 報恩法會。
   22 蘇慧敏小姐參加失智老人照顧研習班三天。
   23 故院民戴寶師姑告別式。
   24 影片欣賞:「窗口下的小荳荳」
   25 簡代董事長為院民講演佛法。
   30 三十日大悲懺法會。

 
君子三戒 ......簡金武老師   Top

  論語季氏篇˙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茲闡述其大意如下:
  
  一、君子:
  
  雪廬老人曰:君子者,善知識也;善知識持戒莊嚴、有德有學、慈悲一切,故為君子。反之,若無德無學、戒行全無、無惡不作,則為小人、為惡知識。
  
  二、三戒:
  
  戒:禁止。君子常存臨深履薄之心,常懷戒慎恐懼之事有三:色、鬥、得。
  
  1、「少之時」∣指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皇疏:「少謂三十以前也」)
  
  「血氣未定」-血液與精氣尚未穩定,還沒有飽滿充足。血液屬陰,在血管中運行;精氣屬陽,在血管外運行。二者在全身上下流動,沒有休息。若血氣不順,五臟則不通暢,百病叢生;反之,則身體健康。
  
  「戒之在色」-不得放縱情欲,不得貪慕男女之色。否則,元氣大傷,勢必未老先衰,不但身體精神受損,而且對事業創建、學業追求亦大有影響。
  
  2、「及其壯也」∣指三十歲以上壯年人。(禮曲禮:「三十曰壯有室」)
  
  「血氣方剛」-血液、精氣正是最剛強之時,此時支配欲最發達,人我之間為了好勝逞強,往往一言不合,就摩拳擦掌、怒目相向,結果不是皮肉受苦,就是精神受辱;不是單方面吃虧,就是兩敗俱傷。
  
  「戒之在鬥」-必須修學忍辱波羅蜜,禁止與人鬥氣,以免遭受禍害。
  
  3、「及其老也」∣等到年紀到了七十歲以後。(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
  
  「血氣既衰」-身體已經衰弱,精力一天天喪失,事業版圖逐日縮小。
  
  「戒之在得」∣年紀到了七十歲,大多已經從職場退休。這時候,在家人已把家業交代給子孫,在朝人已不過問朝政,告老還鄉。無論內外,均退出權力核心,其支配力、影響力已漸消失,故而心態上常常患得患失,總想抓緊既得利益,以增加安全感。結果不是自己名節受損,便是子孫受其牽累。所以七十歲以上之老人在名利權位的獲得上,要特別小心謹慎,以保全晚節。
  
  三、小結
  
  「戒」在佛法上言:有防非止惡之功-禁止身、口、意三業不法行為。孔子提到人生在世必須持戒,而在各個不同的年齡層,各有其特別要持守之戒法-三十歲以前,戒之在「色」;三十歲-四十歲,戒之在「鬥」;七十歲以後,戒之在「得」。我們若能終其一生,盡形壽依戒奉行,相信必可獲得圓滿光明之人生。

 
生死之謎 ......創辦人朱斐老居士   Top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關於生死的問題,確實是個謎。按照佛教的說法,我們凡夫的來去,不出六個地方:最高的是天道,其次是人道和阿修羅道,這叫做三善道;向下去有畜生、餓鬼、地獄等三惡道,這就是六道輪迴。六道中我們能見到的只有人、畜兩道,其他四道都不是我們凡夫的肉眼能見。如基督教的天∣上帝和地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見到一樣。佛教的天道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指有飲食男女之欲的天,地居即在須彌山四週的四天王天和忉利天,即平面的三十三天(居中的是帝釋天)。加上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等四天都在欲界天之內。再向上去則為色界諸天,如初禪的梵眾、梵輔、大梵等三天,二禪的少光、無量光、光音等三天,三禪的少淨、無量淨、遍淨等三天,四禪的無雲、福生、廣果等三天,連向上的淨梵七天(無想、無煩、無熱、善見、色究竟、和音、大自在天)在內都是色界天,這是指已無男女飲食之欲但尚有色身、宮殿等有形之物相質礙,所以稱色界。再向上的四層天是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天是既無男女飲食之欲、也無色身宮殿等有形的物質相狀。若問天有幾層?有學者稱三十三,那就答錯了!三十三天是指地居天的第二層,梵名忉利天譯為三十三,是在須彌山頂,平面有卅三個天帝,中間是帝釋天,東西南北四*八=三十二個天各據一方。正確的答案是天有二十八層。是從空居的須夜摩天起算、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為止,豎直計廿八層。成語中有「想入非非」者,是指一般人的痴心妄想,要想一步登天到達最高層天是不可能的事!
  
  六道中以天道的壽命最長,而欲界天的享樂無窮,但一旦五衰相現(1天衣垢膩2頭上花萎3身體臭穢4腋下汗出5不安本座),此五衰相現,天人之將死,就快要去六道輪轉了。
  
  其次是阿修羅,譯為「無端正」,容貌醜陋的意思;因其多由瞋、慢、疑三因生,又譯曰「非天」,蓋其在持戒行善中有瞋、慢、疑心,故其所獲果報勝似天而非天,且常與帝釋天戰鬥,阿修羅有美女但無美食,諸天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憎嫉而常引戰鬥。其實在各道眾生中凡具有阿修羅性者,如好戰鬥、瞋恨、我慢、多疑者,皆屬於阿修羅。若我人持戒修善之同時,亦生後悔或瞋慢疑心,亦屬於阿修羅性。屢犯者亦易往生阿修羅道,因果相應故。\r
  
  再就我們人道眾生而言,容貌長的美醜不一、生命亦有壽夭不定,心地亦有善良、惡劣的不同,頭腦也智愚各異,享受的生活則有貧有富,每個人一生中的遭遇互異,這些都有它的前因後果,絲毫不差。我人應提高警覺:戒惡、行善,庶保不失人身,如人身不保,要想超出六道,那就難了!
  
  以上是三善道的狀況,以下再略說三惡道:最苦的要算地獄,梵音名「那落迦」或「泥犁」等,意譯為不樂、可厭等。這都是指心的厭惡而言,若正解則指地下的牢獄,是其生處,也就是他的依報。地獄分三類:1根本地獄即八大地獄,2近邊地獄即十六遊增,3孤獨地獄,此指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等處者。八大地獄中有大熱、大寒等、最下為無間地獄,梵名阿鼻,受苦無間斷、重重豎立在最下層,無間有五:1趣果無間;2受苦無間;3時無間;4命無間;5形無間,而阿鼻縱廣八萬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滿故。墮此獄者乃造了五逆之罪業才受此報。在八大地獄的左右近邊處各有一副獄名曰「遊增」,這是在大地獄中受苦喘不過氣時,出來到副獄略做喘息,等於作一次旅遊,雖休息時仍不免要增生受苦之謂,故名十六遊增。至於孤獨地獄則分布於山林曠野間,居無定處也。地獄為六道之一,《法華文句》中有「十惡墮地獄」這是說地獄是十惡不赦罪的眾生死後趣向之處。故六道也可稱為六趣,也有只稱五趣而省略了阿修羅,這是將阿修羅併入了餘五趣中。換句話說,五趣中都具有阿修羅性者。
  
  再說餓鬼道也是六趣中的三塗之一,鬼道眾生常受飢餓之苦,但因其所造業因不同,所受果報就有勝劣,故鬼的種類有三:1多財鬼,「財」指食物而言,如土地、城隍等,經常有人以食物拜祭,不受飢餓之苦的為多財鬼;2少財鬼,指曠野山林之鬼神,偶或有人拜祭故很難得到食物,稱為少財鬼;3無財鬼,如炬口鬼口中常吐燄火,即使有食物也被燒黑無法受用。例如目蓮尊者之母即墮此鬼道,目蓮曾以神通力取一缽白飯趨前供母,被母口吐火燄燒成黑炭,無法取食。我國僧伽佛事中有放燄口者,即藉密宗三密相應之法力以食物普施餓鬼也。
  
  鬼道眾生與地獄眾生是二非一,蓋其「因種」與「果報」皆不同故。餓鬼的住處有二:一者人中住,二者住於餓鬼世界,《止觀》有曰「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而內無實德虛比賢聖,起下品十惡者。此發鬼心行刀途道。」又《楞嚴經》八曰「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總之,慳貪財色名食等皆為生餓鬼道之因。\r
  
  畜生道中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分,有地上爬行、空中飛行、水中游行的,有家畜、有野生,雖小如蜂蟻,卻組織嚴密;形大者如巨象,亦慈祥而善良。犬馬效忠於主人,黃雀曉得銜環,報答救命之恩。《辯意經》有五事作畜生因:1犯戒私竊;2負債不還;3多殺生命;4不喜聽經;5常以逆緣艱難齋會。又《止觀》十亦有云:「無慚無愧即畜生界」。\r
  在畜生道中受報者,也由於業因之不同,分別感得不同的正報和依報,即拿我人常見的犬類來說,其正報∣體型毛膚美、模樣可愛的,被女主人(即牠的依報)當作寵物,吃的是牛排、坐的是轎車、抱在女主人懷中、到動物醫院去為牠美容,主人出門時還送到動物旅館去寄宿幾天,若就一般流浪狗來說,模樣可憐兮兮的在一群流浪狗中,搶一根骨頭吃的情形相比,那就天淵之別了。
  
  若想超出六道,必須學佛。
  
  有人懷疑六道的說法是否確實?是的,六道輪迴的說法在釋迦佛之前,印度教中就有此說,釋尊成道後證實了此一說法的正確性,於是在佛陀的教法中,採納了此一「六道輪迴」之說。我想印度教有這一思想,可能就從我們人間觀察所得,因為在複雜廣泛的人類中,就具有這六種類似的個性,把它推廣演變成六道輪迴。